黄山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A B D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A A B C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1)特点:具有明显阶段特征;伴随领土扩张而发展;与工业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多种
交通方式共同发展;从地方各自发展到国家统筹发展。(8分,任答四点即可)
(2)新变化:国家组织,统筹规划;发展较快,成果显著;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交通结构布局更趋合理。(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原因:新中国的建立(或者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或人民政府)的重视;“一边倒”政策和苏联的帮助;“一五”计划政策的指导(或者答计划经济逐步建立,国家政策指导);新中国初期三年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推动;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精神等。(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3)认识:交通运输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性;交通运输的
发展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交通建设要注
重地区协调统筹发展;(5分,任意答2点得4分,答3点得5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特点: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新的地方自治治理体系兴起;地方自治事务进一
步拓展;受西方代议制影响,具有近代民主政治色彩;自治权力有限,重要的核心权力仍
由中央控制。(7分,任意答2点得4分,答3点得7分,言之有理即可)
(2)意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推
动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有利于加强党对国家政治事务的集
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现代公民精神和民主意识。(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2分)
此题宏观论题或选取某一具体时段做论题均可宏观论题示例:
历史的横向发展促进纵向发展
公元3世纪及以后,中国北部的鲜卑拓跋诸族,欧洲的日耳曼诸族,或者和平迁徙,或者暴力侵犯,向与他们邻近的先进农耕地区扩展。这种横向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开民族之间的闭塞局面,而且加速了游牧民族向先进的封建社会形态过渡。而在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西方国家的海上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导致世界各地区间前所未有的密切交往,而这种世界性的密切交往,又转过来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资本势力对封建农业体系的侵蚀瓦解,直至后来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
综上所述,文明间的横向联系推动了各地区文明形态的演进。
某一具体时段论题示例:
15世纪以来历史的横向发展促进了纵向发展
15世纪以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伴随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不仅为西欧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且推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世界市场迅速拓展。依靠海外扩张所带来的资本,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西欧国家迅速完成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转型。
15世纪以来历史进程的发展说明历史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历史的横向发展会促进纵向发展。
提供以下参考:
论题:历史横向发展受纵向发展的制约
论题:历史横向发展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论题: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
论题:工业革命后,历史的横向联系促进了纵向发展
评分标准:
评分项 论题与论证 材料与史实 叙事与逻辑 分数
水平1 回避问题,无论题、无论证。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仅罗列史实。 0—4分
水平2 论题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 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 叙述连贯通顺。 5—8分
水平3 观点鲜明;论证一致、合理。 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叙述结构完整。 9—12分黄山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5300一4500年前的屈家岭遗址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市,此前已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最
早的稻作遗存、大量的陶器等。经过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迄
今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据此可知,当时的屈家岭
A.已经具各了早期国家形态
B.先民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
C、生产领域分工日益专业化
D.农业的发展优于黄河流域
2。《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其书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等学说为
素材,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取百家思想之所长,被认为是战国百家
争鸣时代最后的文化成就。据此可知,《吕氏春秋》
A.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B.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完成了诸子思想的系统整合
D.反映大一统的发展趋势
3.表1为两汉时期皇帝颁布“罪己诏”的情况统计
朝代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宜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西汉
元帝
6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光武帝
3
日食、地震;总结失政
东汉
和帝
蝗灾
安帝
P
一系列自然灾害
表1
由此可见汉代
A,“罪己诏”多在国家动乱时颁布
B.统治者都敢于自我反省
C.君主行为受到主流学说的影响
D,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4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时人薛登评价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
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举”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的公正性遭到破坏
B.朝廷控制官员的力度加强
C.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途径之
D.选官深受门第观念的影响
5.清代每年上报人口数成为例行公事,从其登记和上报的形式上看显然是官样文章而不具有
统计学的意义,部分省份每年上报的人口数字甚至都是均匀增加的,正如乾隆皇帝所说“数
目每年年增如一,此事甚谬。”该现象侧面反映了
A.赋税制度的变革
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C.基层治理的缺失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6.清末司法改革之前,不少官员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1902年,清政府
启动修订律法程序,明确宜布推行“中外通行”方针,并提出:“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
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椎行尽普。”上述材料说明
高二历史试画·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