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7 09: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程标准: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2.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自读 教材
1.食物生产现代化的实现
(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过程: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3)表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1)条件: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2)表现: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各国的农业机械规模: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4)意义: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3.粮食作物育种技术
(1)成就
①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②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③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④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4.畜牧业: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5.现代渔业发展
(1)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思考1:
(阅读教材第13页)温室种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温室能够做到在寒冷的冬季透光保温,在炎热的夏季遮阳降温。这一种植技术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科学技术的发展。
思考2:
(阅读教材第13页“铧式犁”图)相比传统耕犁,铧式犁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提示:突出特点:可以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
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思考3:
(阅读教材第14页“历史纵横”)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条件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提示:条件:农业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
作用: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以及生产成本,解决了农业生产劳动力资源不足和生产力低下的问题。
任务1 美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调研1 (2023·湖南卷)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解析: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排除A项;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化学品使用量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使用量越来越少,反映出美国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B项正确;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单是化学品广泛使用造成的,且从材料中看不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排除C项;劳动力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并不意味着农业衰落,排除D项。
答案:B
任务2 现代集约化农业与古代传统农业对比
调研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夏、商、西周,休闲制代替了撂荒制,出现了畎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铁器、牛耕逐步推广,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出现,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全方位发展;隋唐宋元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了塘浦圩田和桑基鱼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古代农学用“三才”理论解释农业,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稼、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把握“天时”“地利”,掌握“物性”,开掘“人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做法。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
材料二 18世纪时英国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形成了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萌芽。二战后日本政府通过推行农业区域化政策达到集约经营的目的。1975年粮食单产比1946年增长87.1%,并于80年代一举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90年代联合国《登博斯宣言》《21世纪议程》等相继通过,其中都将农业集约经营作为讨论重点,认为其关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也得到应用,出现了以色列节水型农业、美国节劳型农业、日本荷兰节地型农业等新型农业。
——摘编自向晶、唐亚《集约化农业及其环境效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传统农业相比,现代集约化农业的新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铁器、牛耕逐步推广,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出现”及所学知识可得,精耕细作;根据材料一“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全方位发展;隋唐宋元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了塘浦圩田和桑基鱼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可得,存在南北区域差异,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根据材料一“古代农学用‘三才’理论解释农业……开掘‘人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做法”可得,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可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中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古代很长时间里对推动技术、工具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后期没有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制约了向近现代农业转型。(2)新发展:根据材料二“18世纪时英国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1975年粮食单产比1946年增长87.1%,并于80年代一举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90年代联合国《登博斯宣言》《21世纪议程》等相继通过,其中都将农业集约经营作为讨论重点……农业生产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也得到应用……出现了以色列节水型农业、美国节劳型农业、日本荷兰节地型农业等新型农业”及所学知识可得,通过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率有质的飞跃;受到国际社会广泛高度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与高新科技相结合;出现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
答案:(1)特点:精耕细作;不断发展完善;存在南北区域差异;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中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古代很长时间里对推动技术、工具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后期没有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制约了向近现代农业转型。
(2)通过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率有质的飞跃;受到国际社会广泛高度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与高新科技相结合;出现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
任务3 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调研3 (2024·辽宁锦州高二上期末)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千克,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由此说明,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B.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C.导致粮食储备不再受重视
D.彻底消除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不断突破,这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美杂交技术的进步,与大国博弈无关,主要是想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排除A项;“不再受重视”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B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推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模式的转变。
(2)推进农业由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集成农业技术转变。
(3)推进农业由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转变。
(4)推进农业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工农协调、城乡结合的一体化经济结构转变。
(5)推进农业由简单初级产品生产向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转变。
(6)推进农业由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2.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征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
(4)农业服务社会化。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5)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7)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8)农业劳动者现代化。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科技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9)农民生活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1.粮食储备技术
(1)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古代农业社会: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3)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③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2.食品保藏技术
(1)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2)现代
①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②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思考:
(阅读教材第15页“思考点”)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提示:①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
②通过冷链物流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③可以极大地减少农产品的损失,有效避免生鲜农产品在储备、运输过程中衍生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④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整体上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1.粮食安全
(1)背景
①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大大增强了食物供给。
②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③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2)应对措施
①世界: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②中国: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2.食品安全
(1)原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2)对策
①世界: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思考1:
(阅读教材第16页“学思之窗”)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提示:原因:对农业的投资不足、经济危机、人口增长、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
应对: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另一方面需要从粮食生产与供应入手,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同时,还要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思考2:
(阅读教材第16页“思考点”)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提示: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
②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等。
③市场监管不力,监管力量薄弱,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任务1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调研1 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据此可知(  )
A.世界经济新秩序正逐步建立
B.世界粮食安全已经得到保障
C.中国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D.改革开放促进中国整体脱贫
解析:根据材料“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可知,中国对外提供大量的粮食援助,在世界粮食总援助中占有非常高的比重,说明中国正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经济新秩序正逐步建立的信息,排除A项;世界粮食安全已经得到保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改革开放促进中国整体脱贫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调研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APTERR)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正式生效的区域性粮食紧急储备合作机制。
APTERR 机制的创设历程
时间 主要内容
1979年10月 《东盟粮食安全储备协议》签署,建立东盟大米紧急储备机制
1998年 东盟农林部长会议决议重新评估东盟大米紧急储备机制
2001年10月 第一次东盟与中日韩农林部长会议决议开展“东亚粮食安全保障与大米储备机制调查”项目
2002年10月 第二次东盟与中日韩农林部长会议决定启动东亚大米紧急储备试点项目
2009年11月 第九次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农林部长会议决议将东亚大米紧急储备试点项目扩大为常设机制
2010年2月 东亚大米紧急储备试点项目结束
2011年10月 《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协议》签署
2012年7月 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机制正式启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机制创设的因素。
(2)结合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机制创设历程,谈谈你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看法。
解析:(1)因素:根据材料“开展‘东亚粮食安全保障与大米储备机制调查’项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根据材料“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APTERR)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正式生效的区域性粮食紧急储备合作机制”及所学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的特点可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发展、区域合作的推动、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及东亚和东南亚是稻米的重要产区等角度进行补充。(2)看法:根据材料“《东盟粮食安全储备协议》签署”“东盟农林部长会议”“第一次东盟与中日韩农林部长会议”可得出,重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加强粮食储备,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根据材料“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APTERR)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正式生效的区域性粮食紧急储备合作机制”可得出,建立国际合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树立节约粮食的观念方面补充。
答案:(1)因素: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发展;区域合作的推动;中国影响力的扩大;东亚和东南亚是稻米的重要产区。(任答四点即可)
(2)看法:重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加强粮食储备;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树立节约粮食的观念。
任务2 食品安全问题
调研3 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000多万吨增加到近6000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  )
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材料中我国提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是为了减少农业现代化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故选C项;“步发达国家后尘”与材料中“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悖,排除A项;“后来居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无公害绿色农业”与材料“我国提出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即只是不再在6000万吨的化肥用量上有增加相悖,排除D项。
答案:C
1.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人口因素
①粮食需求的膨胀。
②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③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④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2)气候生态: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3)偶然性因素
①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
②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③投机资本可能搅浑粮食市场。
(4)金融因素
①农业补贴。发达国家每年为本国农民提供的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的条件,直接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②贸易限制。为了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个别国家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
③生物加工。为了减轻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不少国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的道路。
④海外屯田。出于规避高额进口成本和粮食出口限制所导致的市场担忧,部分国家近年来大举在海外购买耕地种粮。
2.加强食品安全的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
(2)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加重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达到震慑其他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
(3)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集成食品安全管理主体,变多头管理为责任主体明确的单一垂直管理体系。
(4)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食品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因此,必须严格按照食品标准生产和加工食品。
一、选择题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古人将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解析:根据材料“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的‘冷链’系统”可得出人类对生活的需要催生了冷链物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受到重视,排除A项;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排除C项;材料与茶马古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2.有学者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首先需要依靠各国自身努力,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的是(  )
A.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的发展进步
B.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C.配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的使用
D.大型农场和养殖场的推广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B项正确;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的发展进步有利于粮食储存,排除A项;配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排除C项;养殖场的推广与提高粮食产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3.为了促进现代中国乡村振兴,国家正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虽然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在促进农业实现高效灌溉,在土壤水情监测、智能化水肥管理、作物的信号采集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B.人工智能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
C.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D.科技进步提高了国家综合国力
解析:根据材料“促进农业实现高效灌溉,在土壤水情监测、智能化水肥管理、作物的信号采集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可知,人工智能对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它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B项正确;材料强调人工智能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未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仓储制度历史悠久。有资料云:“夫仓谷者,所以广积贮、备凶荒、赡贫乏也。当岁之丰,加增铢两,取之于民而不患其苟;及岁之歉收,开仓廪,施赈粜,亦足以济众。”
材料二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法制大混乱以后,唐朝统治集团格外重视以法治仓工作,隋朝和唐朝都有专门为仓储而制定的法律。唐朝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中有关仓储制度的条款有:……严惩失盗,五品以下官员出库都要经防卫主司搜检,因不搜检而发生盗窃案件,防卫主司应笞二十,并“计所盗之赃”之罪;杜绝损耗,因库址选择不当或晒粮食不及时造成损失的,以“坐赃论处”;提高效率,凡经批准出库的物资应迅速办理出库手续,“受给之官,无故留难”,迟滞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最重的可判徒一年之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仓储发挥的社会职能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制定有关仓储制度法律的意义。
答案:(1)备荒赈灾,安定民心;平抑粮价,调控市场;供养军队,备战应战。
(2)有助于防止因官员渎职而导致的仓储管理问题和混乱;有助于仓储制度的规范化;重视仓储法律的制定,对后世以法治仓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导图]
[要点记忆]
1.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保证了食品供应。
2.科技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了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3.消除饥饿与保障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重视的重要问题。
4.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课时作业(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选择题
1.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法国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旨在(  )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摆脱经济“滞胀”困境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有利于提高法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与年龄较大的农民相比,年轻的农民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鼓励年龄较大的农民退出土地经营又进一步助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材料中这些措施并非为了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排除A项;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滞胀”的问题,且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排除C项。
答案:D
2.下图所示农用工具的使用,显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是(  )
A.市场化 B.私有化
C.机械化 D.企业化
解析:根据材料图示中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铧式犁”到“播种机”再到“联合收割机”,反映了耕作工具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C项正确;“市场化”指的是利用价格机能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用工具的使用情况,与“私有化”和“企业化”无关,排除B、D两项。
答案:C
3.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由微生物引起,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罐头生产工艺。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
1918年 美国卡尔维特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家用自动电冰箱,人们保鲜食物更加轻松便利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还发明了杯装方便面
A.食品技术创新便利了人类生活
B.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科技进步推动了食品种类创新
D.工业革命推动了食物结构改变
解析:材料“罐头生产工艺”“家用自动电冰箱”“发明了方便面”体现的是食品技术创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中西饮食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技进步对食品种类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对食物结构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A
4.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
A.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的水平
C.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D.工业化食品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解析:辣条、方便面是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说明工业化生产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食物种类,A项正确;“提高了工业化的水平”“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B、C两项;材料未强调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
5.2009年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中提到,目前遭受饥饿和贫困的人数超过10亿;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不足;2008年又发生了世界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把粮食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再加上近年来气候的变化,这些因素导致的最重要结果是(  )
A.现代农业发展
B.食品生产现代化
C.粮食安全问题异常严峻
D.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粮食越来越成为有影响力的重要物资,这就使得粮食的储存和储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所以这些因素导致的最重要的结果是粮食储备技术进步,D项正确;现代农业发展、食品生产现代化都不是最重要的结果,排除A、B两项;“粮食安全问题异常严峻”是对材料现象的概括,不是最重要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
6.黑龙江是中国产粮大省,也是中国绿色食品生产大省。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该省正实现从“中华大粮仓”向“健康大厨房”的转变,其绿色产品已远销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黑龙江 (  )
A.树立了食品安全生产的范例
B.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C.是我国出产粮食最多的省份
D.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黑龙江省正实现从“中华大粮仓”向“健康大厨房”的转变,推动绿色食品向各地销售,树立了食品安全生产的范例,A项正确;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我国出产粮食最多的省份及现代化农业水平显著提升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
7.下图是隋朝政府在洛阳修建的粮仓含嘉仓遗址。作为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
A.民间的救济措施 B.粮食的管理制度
C.庄园经济的规模 D.农户的口粮储备
解析:根据材料“隋朝政府在洛阳修建的粮仓含嘉仓遗址”可知,含嘉仓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又是政府修建的,对它的发掘与勘察,可以进一步研究隋朝粮食储备、管理等情况,B项正确;由题干“政府在洛阳修建”可知是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庄园经济的规模,排除C项;这是政府修建的国家粮仓,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8.(2024·安徽定远高二期中)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解析:从育种、灌溉、施肥、农药到动力使用、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等,农牧业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说明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现代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排除B项;“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现代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
9.(2024·安徽宿州示范高中高二期中)2017年,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各大冷链物流企业纷纷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监控物流车辆的温度,还能防止配送员不及时配送。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中国现代科技完善了企业管理
B.国家重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
C.我国食物储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冷链物流解决了食品供需矛盾
解析: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政府提出配备GPS“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据所学可知,冷链物流体系和食品相关,涉及运输、冷藏等环节,冷链物流体系中加入GPS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国家重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的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管理制度,材料涉及中国政府的食品安全做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我国食物储备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化,影响食品供需的因素很多,冷链物流只是其中之一,排除。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美国占领当局向日本投放大量粮食、器械、原料、药品等。来自美国的“亚洲救济同盟”也向日本民众提供了乳酪、大米、小麦、罐头等生活必需物资。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农业逐步实现自给自足。专家在日本宣传“吃米饭会变得迟钝,容易得癌症,西方的伙食方法是进步的”。美国诱导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将大量农产品低价出口日本,日本不需使用外汇,用日元支付即可,日本政府保证会继续扩大购买美国粮食。日本家庭餐桌的食物由米饭、味增汤、鱼类、咸菜等向面包、牛排等转变。
——据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百废待兴。1950—1960年,我国平均每年出口粮食228.1万吨,而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50年和1952年我国粮油食品出口额分别为2.79亿美元和3.8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4%、47.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小麦、大米和玉米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的粮食进出口执行低关税,配额外征收普通关税或优惠关税,其他粮食进出口全部放开。由于啤酒生产的需求和饲料加工的需要,我国的大麦等农产品的进口明显增加。
——据张树淼《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二战后粮食战略给日本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对外贸易战略实施的原因。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美国占领当局向日本投放大量粮食、器械、原料、药品等”可知,缓解战后日本严重的粮食危机;根据材料一“日本家庭餐桌的食物由米饭、味增汤、鱼类、咸菜等向面包、牛排等转变”可知,有利于改变日本民众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根据材料一“美国诱导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将大量农产品低价出口日本,日本不需使用外汇,用日元支付即可,日本政府保证会继续扩大购买美国粮食”可知,影响日本粮食安全;不利于日本政治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为以后美日贸易摩擦埋下伏笔。(2)原因:根据材料二“由于啤酒生产的需求和饲料加工的需要,我国的大麦等农产品的进口明显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有粮食对外贸易战略不适应形势需要;人地矛盾尖锐,粮食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国家简政放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中国加入WTO;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答案:(1)缓解战后日本严重的粮食危机;有利于改变日本民众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影响日本粮食安全;不利于日本政治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为以后美日贸易摩擦埋下伏笔。
(2)原有粮食对外贸易战略不适应形势需要;人地矛盾尖锐,粮食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国家简政放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中国加入WTO;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任答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