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6单元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6单元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3 18:1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带解析)
一、选择题 ?(共15题)
1. 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来源:21cnj*y.co*m】
A.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解放
B.大岗村水稻亩产超15万斤
C.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孙某某
D.打破“大锅饭”,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 原北京市市长彭真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和打击,他在1979年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持七部法律的起草工作。这一现象表明,十年“文革”给党和人民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B.要坚决打破个人崇拜
C.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要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
3. 出入证是人们进出机关单位、公共场所、社区等的重要凭证。下图中的出入证 ①颁发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②侧面反映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说明知识分子都受到批判和打击?????????? ④带有典型的时代印记 21·cn·jy·com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文化大革命”深刻的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它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A.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C.要防止个人崇拜
D.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
5. “‘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 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2-1-c-n-j-y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7.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新时期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8. 下列条款,出现在198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是
A.“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应扶助其发展”
B.“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
D.“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9. 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 21cnjy.com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
C.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10. 中国在立法方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的时期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
11. 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以来,新中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包括1975年、1978年、1982年的三次全面修改,1979年、1980年对1978年宪法的部分修改,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1982年宪法的部分修改。这说明我国的宪法: ①不能照抄西方,应从国情出发????????????②不断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③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④正在逐步完善 21*cnjy*com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 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状告村长,但最后当村长被警车带走时,秋菊拖着沉重的身躯追赶警车,她艰难地爬上一土岗,望着绝尘而去的警车,一脸茫然,喃喃自语道:“我只想讨个说法,咋把人抓走呢?”下列表述是某班学生的观后感,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能体现人民的愿望 ③它反映了我国落后地区农民的传统意识与现代化法制观念之间的冲突 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 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权力高度集中导致领导专制、滥用权力和腐败等问题。该讲话体现了共产党人
A.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充分重视
B.对腐败问题的充分重视
C.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充分重视
D.开始了新时期政治体制的改革
14. 1998年吉林省梨树县在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实行了“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如能在“一次性投票”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这表明
A.基层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B.直接选举更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C.“海选”、直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
D.新时期中国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普遍提升
15. 2007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为“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 21教育网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C.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 ”
D.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二、非选择题 ?(共2题)
16.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一一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
(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1*cnjy*com

17. “光盘行动”、“民生幸福”、“中国梦”等是2012和2013年的新闻热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下表是某老人记录的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www.21-cn-jy.com
(2)据材料二,概括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1958~1978年表中状况的原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举措?21·世纪*教育网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
1.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A是解放战争时期,B是大跃进时期的,C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D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本题答案选C,A、B、D不符合题意。 2. 答案:A 【分析】“文革”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因此“文革”结束后,急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护人民民主。故选A。 3.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由材料“67年12月18日”“走资派”可知,该出入证颁发于“文革”时期,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文革”时期受到了批判和打击,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所以答案为B。 4. 答案:A 【分析】“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导致个人崇拜严重,脱离实际,法制被践踏,民主被破坏等。它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所以答案为A。 5. 答案:D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的发展趋势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1954年宪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正常等,所以选D 6. 答案:B 【分析】从材料“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可以看出,邓小平十分重视法制建设,认为法治是确保制度稳定的关键,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故选B。ACD三项均未体现出法治的内容,均排除。 7. 答案:A 【分析】注意题干时间“新时期”,应是指改革开放的新时期,BC是与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有关,排除;“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国家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并非政治民主的体现,排除;新时期我国大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因此选A。 8.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1982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是不断的修订的结果。1982年,鉴于文革时期“左”的错误,对宪法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同时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非以“阶级斗争为纲”,B项表述正确;A是1949年《共同纲领》的内容;C、D两项属于1954年宪法的内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9. 答案:C 【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1954年制定的宪法是中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A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10. 答案:D 【分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国人大逐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重要的作用是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保障,所以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11. 答案:D 【分析】①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修宪之路所体现出的原则和特点,即:从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多次修改宪法,说明我国的宪法逐步完善,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选择D。 12. 答案:D 【分析】题干中的材料不能反映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故排除①;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的法制意识增强,我国法制建设也不断的发展,因此③④正确,材料”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能体现人民的愿望”错误 ,排除②,故本题选择D。 13.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解读题干,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权力高度集中导致领导专制、权力高度集中导致滥用权力、权力高度集中导致腐败等问题。归纳、概括,可知,本质上,这是要解决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体现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党和国家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4.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材料反映的海选是基层民主选举,说明基层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B项“直接选举”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A。 15.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这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核心内容,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16. 答案:(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 (3)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加强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分析】(1)《唐律疏议》把 “谋反”(谓谋危社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 山陵及宫阙);“谋叛”(谓谋背国从伪) 等定位“十恶”之罪,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可见,中国封建时代法律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进行经济立法,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规定。实行“海禁”,禁止人民出海与外国互市。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但“海禁”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3)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可以依据材料三进行归纳: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内容广泛;工商界代表对立法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4)材料的时间是1978年“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吸取“文革”的教训,“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综合材料分析法制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7. 答案: (1)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2·1·c·n·j·y
原因:小农经济,物资匮乏(或生产力水平低)。 (2)趋势:①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 ②1978~2008年:迅速提高。 1958~1978年的原因:①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或生产力水平低)。②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勤俭节约是当时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www-2-1-cnjy-com
(3)举措:政治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文化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社会生活上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等。
【分析】(1)第一小问注意材料大意是说:一碗粥一碗饭,应当想想来处不容易;半根丝半根线,要常常想到得到这些东西很艰难。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生产能力有限,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资匮乏。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数据回答,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趋势:①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②1978~2008年:迅速提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1978年的原因:从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社会风尚等角度回答。 (3)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回答。如政治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文化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社会生活上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