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带解析)
一、单选题 ?(共15题)
1. 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21cnjy.com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4. 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 21·cn·jy·com
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5. 日本现代学者福山在《历史之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中指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如果对此要加以反驳,下列所举事例最恰当的是 21教育网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6.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党和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近三个月,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材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显著的特点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8.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中共八大召开
9. “这一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该制度是 www.21-cn-jy.com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0. “五星红旗啊,五星红旗,你将中华民族的心连在一起;五星红旗啊,五星红旗,你让全世界中国人扬眉吐气。”每当听到这首激昂、深情、优美的旋律时,作为中华儿女,眼前就会浮现那面魂牵梦萦的国旗——五星红旗。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1.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历史发展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B.民族区域自治的成果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多党合作的重大作用
12. 一部法律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部法律是 www-2-1-cnjy-com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3.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下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14. 下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样。图样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民族平等原则??????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2·1·c·n·j·y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个区,最主要的区别是
A.实施群体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地理位置不同
D.区域名称不同
二、非选择题 ?(共2题)
16.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二? 1990年民族地区自治的情况21·世纪*教育网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4个
材料三?“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选段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2-1-c-n-j-y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什么制度?这一政策实行有何重要意义?
(3)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17. 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请回答:(1)图一所示文件制定的背景是什么?它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2)图二是1954年我国颁布的一个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哪些原则?它颁布的意义?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解析)
1.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中国的成立,A是抗日战争不符合题意;B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是1953年—1956年的,D是1978年的,所以本题答案学D。 2. 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之前代行人民代表会的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是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③错误;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故④错误;本题选择A项符合题意。 3. 答案:A【分析】据题干“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说明新中国的国体还处于民主革命后期和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人民政协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权。 4.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0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等,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治建设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在1949年召开,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与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排除C;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D错误。建国初期,创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他民主党派起到参政议政的作用,对国家事务进行监督的作用。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5.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自由民主制度”、“ 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等,本题考查民主政治制度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起了现代中国根本的根本政治制度(即,民代表大会制度)。很明显,这从属于民主政治制度范畴,能够最好的反驳材料学者的观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材料的内容及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均不正确。 6.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4年宪法”、“党和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近三个月”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的第一步宪法诞生的相关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这样的核心认识,1954年宪法的制定进程,是在广泛征求人民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即能够充分的说明,1954年宪法所体现出的“人民民主原则”。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不正确。 7. 答案:C【分析】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行的第一部宪法,它制定于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领导人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而不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明确规定“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从而确立了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因此选择C。 8.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依据所学,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在1953年,其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 1956年,故排除B、D两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它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所以应选B项。 9.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指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以答案选B。 10.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五星红旗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1. 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信息。本题设问是“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项和D项只能反映某一幅图片,C项是政治协商制度的纲领。 12.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属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宪法符合这一阶段特征,故B项正确;A项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国民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D两项都不属于过渡时期,排除。 13.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国策的体现)、一国两制相关内容。贯穿以上考查的相关内容,不难看出中国中央政府所持有的共同的政治理念,即体现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ACD三项表达的理念均只涉及一个领域,不能够体现题干“共同的政治理念”要求,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4. 答案:C【分析】以图片的形式考查民族政策和原则。人民币背面图案中的文字既有汉字又有少数民族文字,由此可得出民族团结、平等、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等信息,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则无法显现。所以应排除②,选择C。 15.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图一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图二反映的是“特别行政区”。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是指根据宪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是我国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而设立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域。据此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有诸多不同,但最主要的区别是社会制度不同,B项符合题意。A、C、D不是最主要的区别。 16. 答案:(1)平等、团结、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民族平等。(3)材料2是材料1表现;材料一是材料二的依据。 17. 答案:(1)背景:解放战争已取得全国范围的基本胜利(或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临时宪法或施政纲领?(2)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全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