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7 09:3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商周时期,先民从事农耕生产需要的主要农具在《诗经》中都有体现,种类很多,有耜、斧、斨、钱、镈、铚、锜等。这反映出,商周时期(  )
A.铁制农具投入使用 B.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社会分工趋势加快
2.公元前481年,齐国的相国田恒废齐简公,另立齐平公。公元前391年,田恒曾孙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的瓦解 B.礼乐制开始崩溃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僚政治的确立
3.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的世袭制,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4.下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摘要一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摘要二 各国变法 摘要三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摘要四 百家争鸣
A.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
6.相传炎帝即神农氏,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因功绩显赫,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这些传说(  )
A.纯粹属于后人主观臆造 B.可直接用于研究古代农业发展
C.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D.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7.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  )
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8.据《文物》记载,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器有十余件,其中出土的铁、铁铲、钁(大锄)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一发现表明(  )
A.陕西地区最早使用铁制农具 B.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
C.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提高 D.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9.《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0.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11.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汉武帝的这项措施(  )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打击了地方王侯的势力
12.有学者认为,到西汉中后期,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铸铁柔化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此论述旨在说明冶铁官营(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促进了冶铁技术普及
C.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13.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最大的是酒器。据此可推知(  )
A.夏朝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
C.夏朝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14.西周前期和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15.以下是考古发掘的秦朝的几方印章,据此判断秦朝(  )
A.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B.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地方推行了分封制
16.虎符是古代调兵的信物,在秦时文物中多有发现。下图所示阳陵虎符中有“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等铭文,十分精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  )
A.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十分严格 B.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掌军权
C.当时的君主与将领相互制约 D.这是枢密院调兵的凭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张仁忠《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
(4)概括以上材料反映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 局面的出现,为全国大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东方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嬴政、李斯、王翦、蒙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
——[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入中原。西域的“天马”、驴、骡、牦牛、骆驼的引进,为中原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而犀牛、大象、狮子、鸵鸟、大狗、鹿等观赏动物的输入,则为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
——摘编自陈频《张骞凿空西域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农具种类较多,说明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铁制农具投入使用和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排除D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齐国卿大夫田氏左右国君的废立,后来更自立为国君并得到了周王的认可,这从本质上说明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被破坏,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礼乐制的崩溃从此时期开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问题,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此时期田氏代齐仍然是贵族政治的体现,排除D项。
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故选C项。
4.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上战争不断,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故选A项。
5.D 解析:材料强调直与屈、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D项正确。
6.D 解析:传说中炎帝发明耒耜,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饲养家畜,这些传说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D项正确;传说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排除A项;传说存在艺术加工,不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古代农业发展,排除B项;炎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不一定真实存在,排除C项。
7.D 解析:从材料中的“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平等”不符合史实,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排除;商朝时期中央对地方还没有实现有效控制,排除C项。
8.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铁器已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故选C项。
9.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触及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激起他们的反对,故选C项。
10.B 解析:“秦始皇称帝”建立的“新制度”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B项正确。
11.D 解析:汉武帝以列侯所献助祭的“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借口,削夺多名列侯的爵位,进一步削弱地方王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
12.B 解析:材料“铸铁柔化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说明冶铁官营促进了冶铁技术的普及,故选B项。
13.B 解析: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陶制酒器占比最大,说明当时粮食产量增加,有了更多剩余,推动了酿酒业和制陶业的发展,B项正确。
14.B 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是奴隶主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战国中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走向崩溃,奴隶主贵族地位下降,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也随之下降,所以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故选B项。
15.B 解析:从印章信息可以看出,秦朝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车同轨”,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印信均是随葬品,排除C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
1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军队调动需要出示虎符,其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地方将领手中,需要虎符的两半合为一体方可调动军队,因此虎符制度体现的是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十分严格,A项正确;秦朝时期的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B、C两项;秦朝没有设置枢密院,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
(2)历史信息: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已经有文字出现。
(3)变化: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
历史作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或生产力得到发展)。
(4)演进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
18.答案:
(1)背景:经济发展,各地区交流日益密切;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嬴政雄才大略;秦国吏治清明,广纳贤才;秦国地理位置优越。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长期沿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19.答案:
(1)特点:双向交流;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西域传到中原的多为地方特产;中原文化发挥中心辐射的作用;共赢互利,共同发展;影响深远,开辟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流等。
(2)贡献: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推动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发展;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