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14 文言文二则
2
14 文言文二则
孔子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但是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然难倒了孔子。
14 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列子 汤问》
作者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作品介绍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列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列子》中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这篇传说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列子属于道家学派,孔子属于儒家学派,而两家是对立的学派,常常互相讥讽。
列子写这故事,是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两小儿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问题,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
作品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人物学习
人物学习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
晚年修订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民无信不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名言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些什么方法?
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解:参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背:背诵全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初读课文
dòu
wéi
pán yú
读准字音
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
区别;分析。
1.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
2.像辫子的东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辨斗,问其故。
句意: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辩论,
争辩。
原因,
缘故。
他们。
辨斗
其
故
游
游学,
游历。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以
以为,认为
去
古今异义词,这里是“距离”的意思。
日中
中午。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句意: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就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车盖
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
到了。
则
就。
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盘盂
为
句意: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
天气凉爽的样子。沧沧,寒凉。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裁决,判断。
决
孰
为
汝
知
谁
通“谓”,说。
你
通“智”,智慧。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就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课文通译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对温度的感受
刚出时远,中午近
对大小的感受
刚出时近,中午远
不能决也
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有理有据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你觉得“两小儿笑曰”中,“笑”有什么含义?
(1)嘲讽的笑,大圣人也有不知道的。
(2)骄傲的笑,我们难倒了最有学问的人。
(3)痛苦的笑,孔子都不知道,那谁还能知道答案呢?……
读“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海无涯,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学习两个小孩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3、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诚实谦虚。
4、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
两小儿争论的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问题,孔子回答不出,那么,生活在科技时代的你呢?你是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你该如何回答他们?
“远者小而近者大”。
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
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原理分析
图中两个黑色的圆,看上去哪个大一些?
原理分析
“近者热而远者凉”。
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原理分析
文章主旨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视觉角度出发,一个从触觉角度出发,得出相反的结论。
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课堂练习
1、以“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 故事”说一句话。
2、两小儿辩斗,一个人根据 断定“日始出近,日中远”。另一个根据 断定“日初远,日中近”。
3、你认为孔子是个 的人。你认为两小儿有 精神。
拓展阅读——成语故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
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
——《吕氏春秋·察今》
拓展阅读——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
讽刺固执而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拓展阅读——成语故事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余人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 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战国策·齐策上》
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感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手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拓展阅读——成语故事
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
拓展阅读——成语故事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咦菱.并壳入口。或曰:“咦菱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不要去掩盖自己的短处,应实事求是 。
此李必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竟走之,唯龙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拓展阅读——成语故事
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