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3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3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06: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课前励志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
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施耐庵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古代白话字词。
梳理本文情节结构。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了解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施耐庵
作品简介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官逼民反,替天行道”是主线,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总结了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
《水浒》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作者在表现水浒故事的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
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本文是清初金圣叹的删节本。
解题
林冲,原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故事发生的天气环境。
故事发生的地点
事情的起因是:他妻子往岳庙烧香还愿,遇上高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便进行调戏。他闻讯赶来,于怒喝声中举拳欲打时,一看是上司的儿子,“先自手软了”。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阻拦鲁智深去追高衙内,说是“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权且让他这一次”。这里,第一次显示出林冲屈辱忍让的性格。
前情提要
但是逆来顺受并不能使林冲摆脱困境。陆谦与高衙内进一步设下陷阱,让林冲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在一个接一个的打击迫害下,林冲的反抗性格逐步强化。尽管如此,他依然想从妥协退让中寻求苟安,没有放弃“挣扎着回来”的幻想。林冲这种矛盾心理,在本课中达到高潮。
前情提要
赍发 投奔 玷辱 模样
酒馔 尴尬 连累 髭须
提防 洗漱 消耗 解腕尖刀
盘缠 彤云 仓廒 朔风
毡笠 拽 庇祐(佑) 草帚儿
掇 屋檐 央浼 肐察
搠倒 剜
读文正音

áo
zhuàn
gān gà

měi
shuò


bèn
diàn
hào
zhuài

lěi
shù
pán chán
tóng
zhān
zhǒu
duō
yán

wān
shuò
wàn
第一部分 (1节) (引子)
林教头沧州遇故知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林教头风雪夜复仇
一、课文的情节结构
第二部分(2-5节)(开端)
第三部分(6-9节) (发展)
第四部分(10-12节)
(高潮和结局)
草场交接
买刀寻敌
沧州遇旧



身寒沽酒
夜宿荒庙
雪夜杀敌
情节生动 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

小说常见结构
1.单线型结构(基本模式):(引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后记/尾声)。例如《林黛玉进贾府》。
2.复线型结构:明线,暗线。例如《药》。
3.辐射(扇形)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集中的“焦点”呈放射状展开,它具有打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例如《三国演义》。
4.串式结构:一个人物叙述完后,由他引出另外一个人物。例如《水浒传》。
5.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欧亨利”式笔法。结尾处出其不意揭示真相,出人意料,回扣前文,一切又在情理之中。例如:《项链》。
6.摇摆式:俗称“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曲折。例如《鸿门宴》。
沧州遇旧交
林冲含冤受屈刺配沧州,邂逅故旧李小二,在文中上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①(结构)说明林、李亲密关系,为下文李小二感恩图报的埋下伏笔。
②(人物形象)衬托了林冲的正直善良、 扶危济困 、忍辱求安、 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性格特点。
③(主题)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1.悬念: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主要作用是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伏笔: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6.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7.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8.铺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9.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小说常见的情节结构手法及作用
情节探究
沧州遇旧交
本段中主要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怎样表现林冲性格特点的? 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资助李小二
正直善良 扶危济困
忍辱求安 委曲求全
软弱动摇 不思反抗
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
语言描写
情节探究
买刀寻仇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泼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
怒火中烧
急躁刚烈
迫害激起
反抗意识
买把解腕尖刀……“三寻”
语言描写
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反抗不坚决委曲求全
动作描写
情节探究
草场交接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心有疑虑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放松警惕随遇而安
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充满幻想
心理描写
情节探究
亲闻阴谋
林冲夜宿山神庙的情节描写中可以看出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拽上门,锁了。入庙,掩门,掇将来大石头。
细心谨慎
且去那里宿一夜……
随遇而安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情节探究
刺杀仇敌
在山神庙杀敌的情形描写中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完成对林冲形象的塑造的?
掇、挺、拽、喝、搠、提、丢、踏、骂、扯、剜
英勇果敢
三喝一骂
愤而抗争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草场交接
买刀寻敌
沧州遇旧




(忍辱负重、软弱)
(安于现状、仍存幻想)
(奋起反抗、嫉恶如仇)
(性急 血性 刚烈)
身寒沽酒
夜宿荒庙
雪夜杀敌
忍(林教头)
狠(豹子头)
官逼民反
社会黑暗
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是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深深的吸引了读者,也引发读者进一步深层意义上的思考。(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
(随遇而安)
正直善良 扶危济困
忍辱求安 委曲求全
急躁刚烈 随遇而安
英勇果敢 愤而抗争
从以上分析概括林冲的性格:
方法点拨
小说题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从情节发展变化中概括人物性格;
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细节描写概括人物性格(正面描写);
通过其他人的评价或者作者的评价(侧面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侧面描写)。
探究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当草料场起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时,他才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也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林冲的性格表现为由安于现状、委曲求全到丢掉幻想、毅然杀死仇敌,走上反抗道路的变化过程。有力地表现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本文主旨:
是林冲刺配沧州后的遭遇和反抗。
明线:
一忍再忍
忍无可忍
是陆虞侯设计陷害林冲。
暗线:
一逼再逼逼到死地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
一天大雪来。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②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
三处描写中两个“紧”字最有表现力,写出了什么?
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直接描写风雪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风大屋摇)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雪大屋倒)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天冷人寒)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雪大人寒)
林冲出了大门“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风大雪猛)
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那北风飞也是的奔到草场门口。(风大雪猛)
(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
侧面描写风雪
一 、 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
二 、烘托人物。烘托出林冲孤独,悲壮,勇敢的英雄形象。
三 、推动情节发展。推动了林冲复仇等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本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而具体的描写的一种手法。其作用主要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学生快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内容,分析并讨论其作用。
情节探究
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小二为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侯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
2、对草料场的细节描写“将炭火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燃起来……去摸时,火盆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
草场失火是人为的。林冲一盖火盆,二寻火种,说明他细心缜密。
情节探究
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致使陆虞候等人站在庙外边肆无忌惮地言语,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真相,完成性格上的转变。
3、对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又表明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情节探究
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林冲买酒到山神庙,往东走,陆虞候放火从西面而来,双方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情节探究
小说情节反复出现“酒” 的描写,分别有哪些不同的作用?
①“小二招待林冲酒食”,从人物上看表现出他知恩图报的性格,也侧面衬托了林冲的豪爽侠义;
②“将冷酒都吃尽了”,从人物上看强烈地突出了林冲内心的决绝、愤怒与悲凉;
③“丢掉葫芦与被子”这重要的生活物品,表明林冲彻底和以前的生活说再见,此路一走,再不回头,从主旨上看这暗示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旨。
(1)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晚送回天王堂。次日,又来相请。自此林冲得李小二家来往,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
(2)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情节探究
小说情节反复出现“酒” 的描写,分别有哪些不同的作用?
(3)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
(4)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多次写林冲喝酒”,①首先突出天气寒冷,林冲以此御寒;②其次从人物上看,借酒消愁,烘托林冲此时孤独愁绪;③再者从情节上看“酒壮人胆”,林冲多次喝酒,使后文他一气之下怒杀仇敌这一情节显得更加合理。
“多次不忘酒葫芦”,①从人物上看既突出了他细心认真的性格,也侧面反映出他对看管草料场的重视,他打算在这里暂时呆下去,表现了他安分守己的性格;②从情节上看为结尾写扔掉酒葫芦埋下伏笔。
①对人物(角度1):能侧面衬托出人物心情或性格特点。
②对情节(角度2):有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有时能为后文情节做铺垫;有时能够使情节展开更加合理;有时能推动情节往前发展。
③对主旨(角度3):能一语双关,暗示小说主旨。
“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1、情节波澜,起伏有致,一波三折。
2、双线结构,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2、刻画人物,鲜明生动。
3、成功的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
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