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215)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215)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4 10:46:1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3教材分析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语言情境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宛转悠扬,声现象对于我们非常熟悉,今天我们学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活动2【讲授】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1、首先让我们倾听声音。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请你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纸、音叉、烧杯、尺子、橡皮筋、衣服挂)
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大家听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声音,你最想知道声音的哪些知识?(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活动3【活动】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一)声的产生
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我们来做做,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2)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3)把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变化(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思考讨论:
1、以上实验中,发生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3、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捏住音叉,能发现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创设组内合作交流情境: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比较,学生能知道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
试一试:学生说出一些比较奇特的发生现象,是怎样发声的?(用PPT展示蝉、蟋蟀、蜜蜂、吉他、笛子、流水)
声的应用:唱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比较,学生能知道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有亲身经历的感受)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放映水波的传播。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通过对声速的学习,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学生讨论,交流意见。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课堂中,重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既拉进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但是在课堂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不能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环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