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良渚古城空间结构可分为三重:第一重为古城的核心区,主要为宫殿区及王陵、贵族居住区及贵族墓葬区、中央官署区及仓储区等;第二重主要为手工业区和平民居住区;第三重为外城,多为因内城居民增长而扩建的平民居住区。这可印证当时该地
A.部落联盟势力日益壮大 B.国家初始形态已具备
C.宗法等级体制得以确立 D.专制王权已基本形成
2.晁错认为秦代“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戍边之卒皆“行者深恐,有背叛之心”,现在“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晁错的这一建议旨在
A.吸取秦亡教训缓和社会矛盾 B.通过移民实边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
C.引进农耕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D.实施军政合一实现国家治理一体化
3.十六国时期,入主汉地的各族一般都自称是炎黄等的后裔,如夏国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世居幽朔”。匈奴贵族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尤好《春秋左氏传》”。这些现象体现出
A.浓厚的华夏认同观念 B.国家统一的必然趋势
C.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 D.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4.唐代门下省设给事中主要掌管封驳之事,谏官和御史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体制。宋代谏官机构开始独立,给事中的封驳权开始弱化,只针对中央六部,同时谏官和御史职权开始混同,御史多由谏官兼任,谏官又往往分行御史职权。这一变化
A.缓和了中央各部门矛盾 B.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C.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D.致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5.明清时期出现了对水陆资源、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并使其在生产中相互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形式有苏南地区的粮一畜一鱼—果—菜综合经营,珠江三角洲的桑鱼、果鱼、蔗鱼等综合经营,并取得了“视田之入复三倍”“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效果。这表明当时
A.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C.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D.生态农业发展效益显著
6.下表所示为1867~1894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收入统计情况(单位:规平银两)。这一情况
年份 江海关筹拔二成洋税并筹拨专款 各处解存修造轮船军火及洋匠扣存公食各洋行交还定银等项 各省解还奏调军火价 折变轮船废机器及厂内机器用废铜铁件等 收入总计
1867 1873 2884498.0 42959.9 2927457.9
1878 434779.1 9847.0 444626.1
1882 529037.7 85594.3 1693.2 616325.2
1887 30669.2 27410.9 52124.05 110204.15
1894 622306.8 126851.3 68735.4 817893.5
A.说明该企业成本过高经营艰难 B.凸显了洋务军工企业的性质
C.推动了洋务企业制度的近代化 D.体现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式微
7.五四运动前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他们运用若干史料,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证《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并猛烈抨击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排满思想的“索隐派”,认为其研究“内容烦琐、荒诞、陈腐而又反动”。新红学崛起主要是由于
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B.政治剧变导致主流思潮的根本转变
C.历史解释需要不断地被重构 D.读书人的文化品位得到实质性提升
8.下图所示为1927~1936年国民政府进出口贸易的海关税率调整及变化情况。这一时期的关税调整
A.表明国民政府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 B.使中国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扭转了长期以来中国外贸逆差局面 D.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9.从1961年开始,河北省邯郸市开始逐步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根据基建狠减、工业企业大减、冶炼少减、煤炭不减的原则,1961年邯郸全年共精简非农业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减少12万人。这一举措
A.进一步加速了河北城市化进程 B.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根本变革
C.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有效弥补了城乡间的经济差距
10.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的理念,打造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样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挥了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和责任共同体。由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
A.致力于主导解决国际性事务 B.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C.将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出发点 D.始终坚持区域一体化方向
11.古希腊史学家赫卡泰俄斯在创作之前长期在地中海地区调查研究,他“抛弃了当时流行的抒情诗人的韵脚,运用散文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式叙述事实”,并强调“我写的是我认为真实的东西,因为希腊人所拥有的许多故事对我来说是荒唐可笑的”。这表明赫卡泰俄斯
A.具备历史写作的求真精神 B.否定了传统史学价值理念
C.摆脱了神学对史学的禁锢 D.注重史学成果的垂训功能
12.18世纪后期,英国急需一批能读会写的商业掮客,为此殖民当局把英语教育引入印度,还第一次以立法形式制定了针对印度的教育政策,仿照伦敦大学模式建立印度第一所大学,与此同时,技术学校和医学校也在印度建立起来。英国的这些举措
A.客观上推动了印度近代化转型 B.表明印度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C.体现出早期殖民掠夺的野蛮性 D.重构了印度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13.《法国民法典》第6条规定:“个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第164条规定:“基于重大原因,国王有权取消前条规定禁婚的限制。”第1134条规定:“前项契约应依善意履行之。”《法国民法典》的这些规定
A.蕴含着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的基本理念 B.为司法审判审时度势自由裁量留下了空间
C.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武器 D.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统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14.1895年,德国政府开通了基尔运河(如下图),此后德国军舰不必再绕道丹麦半岛航行,德国人寻找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捷径的梦想也得以实现。这说明,该运河的修建
A.推动德国成为国际商贸中心 B.导致内河运输日益走向衰落
C.适应了德国海外扩张的需要 D.是提高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15.下图所示为20世纪50~70年代日本阶级构成(旧中产阶级包括农民和工商业主,新中产阶级包括专业、管理和事务性人员)的变动情况。日本的这一变化
A.表明社会发展兼顾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B.促使社会基本矛盾发生转变
C.说明生产力进步推动社会结构多层次化 D.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6.在1986年美国国情咨文中,里根政府针对“私营部门和政府如何能够共同努力解决那些在灾难性疾病发作时其终身储蓄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的负担得起的保险问题”提出建议,并在这一过程中,淡化政府在社会福利政策领域的作用,强化私人与市场的秩序。里根政府的这一举措说明
A.政府行政能力逐渐削弱 B.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不断强化
C.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复苏 D.国家基于经济形势调整社会福利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的三大治世,一是成康之治,二是文景之治,三是贞观之治,突出表现为政治上风清气正、吏治清明。成康时期处于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治政理论,主张选拔品德高尚的人为吏,周成王临终仍嘱咐其子要“务在节俭,毋多欲”。汉文帝施行以德化民、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亲率群臣农以劝之”,以示爱民之心。贞观年间,唐太宗治吏态度鲜明,明确表示“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善的监察机制。历史上王朝兴衰治乱的规律表明,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吏若廉平,则治道兴。
——摘编自孙德魁《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三大治世时期的吏治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学者提出了丰富和较为系统的公民教育思想。他们强调公民的政治美德,倡导公民对民族国家、民主政治和法律的爱,并从教育领导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途径等方面勾画了公民教育的蓝图。公民教育的思想通过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宣传形式,在民众心中撒下了自由、民主和爱国的种子。社会上还出现了工业学校、实用技术学校、基础技术教育学校。公民教育为封建教育向资本主义教育的转变、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而对科学和实用技术的迷恋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生活的一种时尚。
——摘编自郑琼《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公民教育研究》
材料二 通俗教育是近代中国政府及知识界在内忧外患环境下探讨教育救国之策的产物。江苏通俗教育实践既反映了近代中国通俗教育的一般历程,也显示出江苏省域的地方特征。从时空语境来看,江苏能够成为通俗教育实践的先行者,正如时人所言:苏省为人文荟萃之邦,风气早开之地。从活动对象来看,通俗教育聚焦下层民众的教化,致力于改变普通大众的智识、习俗、境遇等,开启了普及教育的新历程。从活动媒介来看,通俗教育的发展与纸媒的流通相互借重,一起走进大众的生活。从历史进程来看,江苏地区的通俗教育活动兴起于清末,兴盛于民国,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启蒙过程。及于民国,在欧风美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从中央到江苏地方均渐有社会教育之建制,通俗教育几成知识界共识。
——摘编自马春霞《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法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蒙古大军通过三次西征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蒙古统治者特别注重中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据统计仅元朝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蒙古西征军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中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和黄河流域的汉文化中心,也得以展开了广泛交流。欧洲和东亚间也频繁来往,不仅表现在互派使节、商人活动等方面,而且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东西方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互相传播各方面的消息,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共同为统治者服务。此外,蒙古统治者始终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帝国境内多种宗教并存,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广泛交往,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也都受到影响。
——摘编自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拉美文化主要源文化之一的欧洲文化,本身是多种文化成分的混合体,这有利于与不同的异质文化并存而形成多样的文化结构。而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在拉美恶劣环境下的存续,对拉美多样文化结构的形成贡献良多。殖民地时期以来,拉丁美洲未曾出现单一的生产方式结构,一种生产方式居优的多元混合型的生产方式结构在拉美大陆持续至今。此外,殖民进程是由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的,因而拉美各地受欧洲文化影响的先后不同,程度也有差别。现在,拉美多数国家力图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指导推动文化的发展。例如,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墨西哥认为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世代传承。多数拉美国家比较重视文化权问题,认可并通过法律等途径来保障公民享有的文化权。例如,《墨西哥政治宪法》认可每个人都享有文化权,允诺个人可以充分实施其文化权并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拉美国家还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化促进文化发展。近30年来,在美国和欧洲流行着拉美音乐,在世界各地都可见到被翻译成各国文字的拉美文学作品。
——摘编自靳呈伟《拉美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成因及维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促进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殖民时期以来拉美文化多样性的成因及现代拉美国家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手段。(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群众历史地位、党和群众关系、群众工作方法等方面系统的认识、看法和观点。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史。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创新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以解放思想为强大动力,以完善制度机制为重要保障;人民至上是价值理念,坚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目标,坚信一切依靠人民是价值主体,坚持一切造福人民的价值准则;“两个结合”是方法路径,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理论创新与时代特征、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实践是基础和来源,在回应时代课题、坚持问题导向、检验真理标准中推进群众路线理论创新。
——摘编自李方明《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点或整体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良渚遗址。根据材料“第一重为古城的核心区,主要为宫殿区及王陵、贵族居住区及贵族墓葬区、中央官署区及仓储区等”“第二重主要为手工业区和平民居住区”“第三重为外城,多为因内城居民增长而扩建的平民居住区”可知,当时良渚遗址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治理能力,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部落联盟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西周实行宗法制,由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故排除C项;秦朝时专制王权形成,故排除D项。
2.B考查晁错的移民实边思想。根据材料“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晁错的移民实边思想,这一思想旨在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进一步维护封建统治,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3.A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夏认同。根据材料“夏国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世居幽朔””“匈奴贵族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尤好《春秋左氏传》’”可知,少数民族自认为是炎黄等的后裔,认同汉族文化,体现出浓厚的华夏认同观念,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4.C考查宋代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唐朝的给事中发展到宋代台谏职权的相互制约,使得谏官原有的谏督皇权的职能发生转变,言谏对象由皇帝转向大臣和百官,这是宋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宋朝监察制度调整的结果和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唐宋监察制度的变迁,没有涉及决策机制,故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调整旨在加强皇权,故排除D项。
5.D考查明清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生态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故选D项。明清时期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故排除A项;材料既体现了农业发展,也体现了商业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当时土地的具体属性,故排除C项。
6.B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可知,1867~1894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江海关拨款,产品主要调拨军队使用,这体现了洋务运动中军事企业的国有化性质,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企业成本过高,故排除A项;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采用官办经营方式,且材料体现不出企业制度的近代化,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央政府权力的式微”,故排除D项。
7.A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等新红学派“运用若干史料”“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证《红楼梦》,这是新红学的崭新之处,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剧变”“主流思潮的根本转变”,故排除B项:“不断地被重构”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实质性提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8.D考查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根据材料可知,自1927年以来,中国进口税率不断提高,出口税率也有所提高,但最高不超过4.6%,这就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D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海关税率水平,没有具体的进出口贸易额,无法得出对外贸易是逆差还是顺差,故排除C项。
9.C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大炼钢铁等原因,我国出现三年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1961年,我国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精简城镇职工和城镇人口,缓解城市人口压力,适度减缓工业化的进度,让更多人回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中的做法实际上放缓了城市化进程,故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中的做法并没有“有效弥补了城乡间的经济差距”,故排除D项。
10.B考查新时代中国外交。根据材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挥了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和责任共同体”可知,中国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大国责任担当,故选B项。“主导解决”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国家利益是我国外交的出发点,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在世界范围内”排除“始终坚持区域一体化方向”,故排除D项。
11.A考查古希腊史学。根据材料“调查研究”“抛弃了当时流行的抒情诗人的韵脚,运用散文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式叙述事实”“我写的是我认为真实的东西,因为希腊人所拥有的许多故事对我来说是荒唐可笑的”可知,古希腊史学家赫卡泰俄斯具有历史写作的求真精神,故选A项。“否定了传统史学价值理念”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神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史学的影响,故排除D项。
12.A考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根据材料“把英语教育引入印度”“第一次以立法形式制定了针对印度的教育政策”“建立印度第一所大学”可知,当时英国在印度的举措有利于印度教育的发展,使更多的印度人接受近现代教育,促进了西方知识在印度的传播,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社会的进步,故选A项。“普遍接受”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者传播近现代西方文明,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重构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故排除D项。
13.B考查《法国民法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共秩序、善良风俗、重大原因、善意”等都是富有弹性的概念,很难予以确切界定,通过这些规定,《法国民法典》为法官在审判时审时度势自由裁量留下了空间,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独立自由的观念,故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主张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武器,故排除C项;材料与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无关,故排除D项。
14.C考查德国的运河建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德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发展,推动德国进一步对外扩张。基尔运河贯通北海和波罗的海,使德国航运不再受限于丹麦等国,为德国发动战争、进行海外扩张提供了海运保障,故选C项。德国此时并没有成为国际商贸中心,故排除A项;基尔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德国内河航运的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国际地位,故排除D项。
15.D考查20世纪50~70年代日本阶级构成的变动。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70年代,日本资产阶级、新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占比不断增长,这有利于日本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效率与公平问题,故排除A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本的这一矛盾并未发生改变,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推动社会结构多层次化”,故排除C项。
16.D考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里根政府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激励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强调调动私营保险业的积极性,故选D项。政府的行政能力并没有削弱,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保障力度不断强化”,而是强调发挥私营保险业的作用,故排除B项;美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意味着传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复苏,故排除C项。
17.(1)特征:选吏坚持以德为先;任吏坚持以德才兼备为准;树立“为政以恤民为本”的理念;以上率下、倡俭忌奢抓作风;治吏坚持依法从严;重视发展监察制度。(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关系:吏治状况直接影响治世兴亡;吏治影响民心向背;统治者的雄心抱负、率先垂范是治世和吏治的黏合剂。(6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历史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和人才上的准备;推动了法国社会经济发展;为推动教育转型提供了思想先导;促进了法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文化基础。(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征:兼具普遍性和地方性;具有时代性;聚焦底层民众的启蒙之旅;依凭媒介的广泛传播路径;通俗教育实践推进呈现渐进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历史启示:教育发展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不断探索和借鉴先进教育模式;教育改革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2分,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9.(1)有利条件: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驿站制度;对外扩张扩大了统治疆域,人口迁移加速;注重和保护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技术交流;奉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成因:源文化特质的影响;西方列强殖民进程的差异性;社会经济结构与种族(人种)结构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手段:秉持先进文化理念推动文化发展;尊重、保障个人享有充分的文化权;文化产业化与文化互惠交流。(4分,任答两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国家建设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2分)
阐述:近现代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各种不同的困难和危险,其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保证党的政策得到强有力的贯彻执行是能够战胜困难的经验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三三制”原则团结各阶层民众,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充分动员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实现了保家卫国的目标,发动人民群众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以上史实都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8分)
总之,执政为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百年与困难和风险斗争中得到的宝贵历史经验。(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