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对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对本课课标的解析:新航路开辟带来全球海路大通,并由此引发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以及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使全球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也影响着中国的发展;随着这些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在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格局发生演变并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 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立意
一是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多方面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的变化,理解大航海时代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二是以史为鉴,在全球视野下,面对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才是应对之策。
学情分析
1.已知: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 13 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 15 课 探寻新航路》、《第 16 课 早期殖民掠夺》,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6 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是与本课有关的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对本课发生时间线之前的历史有所了解,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故本课教学应注重在时空观念的引领下,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理解世界横向联结,纵向整体和纵向发展,走向近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能知: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学生能够了解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情况、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知识,掌握全球联系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运用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能力和历史叙述、描绘、解释、推理能力等;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查找相关史料、了 解世界文明、足不出户逛博物馆等。
教学目标
通过展示线上云游博物馆的方式,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足不出户逛博物馆提供路径;通过博物馆日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博物馆是与文明对话的重要方式,为学生后续通过信息技术查找相关史料、了解世界文明提供技术支撑,整体上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 研读课本,学生绘制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口迁移路线图、物种交换路线图、三大洋贸易线路,了解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物种、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现象,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时空观念)。 通过史料研读,寻找史实依据,形成早期殖民扩张对不同区域文明产生不同影响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辩证看待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认识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使封建制度走向衰
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认识到走向整体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整体世界的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即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的社会形态的演进(唯物史观)。 5.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角度分析历史,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 享,实现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才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实现世界共同发展(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影响。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导致的世界整体格局发生变化并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数字博物馆) 视频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以历史问题探究为主,辅之以历史图像教学法、讲授法。 (三)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核心价值:价值引领、主题统领;必备知识:构建体系,执简驭繁;学科素养:创设情境,实践素养;关键能力:设题开放,思维迁移。 本课原有的三个子目是:“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通过对本课教材逻辑结构、叙事内容的分析,以及学情的考量等,创设发现之旅“新世界 新视野”展厅,将本课分三部分,4 个场景: 一、新世界(包含教材第一和第二子目) 场景一 世界被发现 场景二 世界在流动 场景三 世界被塑造 ;二、新视野(对应教材第三子目) 场景四 世界大变革;三、结语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三部分内容紧扣课程标准,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现象,第二部分影响,第三部分为学习感悟,思维升华,上升到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上,各环节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其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今天是 5 月 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我们现在一起进入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启一段发现之旅。选择“美洲展厅”进入,在浏览的同时注意观察。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换展厅展示了三个路径,一个是白令海峡,一个是巴拿马地峡,但这两个都比较神秘,第三个路径就是大航海时代的 哥伦布大交换。当然这是从海洋的视角展现交换的物种。 跟随镜头,观察国家海洋博物馆的美洲展厅。聆听老师对本课主题和结构的阐述,迅速进入学习状 态。 通过数字技术,云游博物馆,调动学生兴趣;开门见山进入美洲展厅,承上启下;创设情境,通过设置展览——场景— —结语的形式,建构本节
那现在我们创设这次发现之旅的“新世界 新视野”展厅, 从整体的视角了解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的体系。
一、新世界 任务一: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并给出回答。 任务二: 请根据教材 P39-41,画出人口迁移、物种交流、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的图示,并进行阐述。 学习“围绕中国形成的白银贸易网络”的形成及影响。
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商品的
世界性流动。
场景一:从地图看世界——世界被发现
【资源展示】 通过观察比较地图,
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后,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
思考 1:第一组图与现代对比,古代不同文明区对世 界认知的相同之处,第二幅图与之前对比,对世界地理的
描述有何变化?
场景二:从交流看世界——世界在流动 通过绘制路线图,了
解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的内容,培养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分析物种交换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培养全球视野 和历史解释素养。
思考 2:请根据教材 P39-41,画出人口迁移、物种交 流、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的图示,并进行阐述。 通过表格阐述“围绕
中国形成的白银贸易网络”的过程,了解这一沟通三大洋的贸易网络对促成全球联系的作用,培养全球视野与时空观念。
场景三:从中国看世界——世界被重塑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教师引导】 第一组图与现代对比,古代不同文明区对世界认知的相同之处,第二幅图与之前对比,对世界地理的描述有何变化? 以自我所在区域为中心,向外辐射; 认识有限,是局部地图,不完整,都没有展现现代世界地理的全貌到有了美洲,各大洲、大洋的方位更加清晰,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与今天已经差不多。 人口迁移的路径:①欧洲向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迁移;②非洲向美洲和亚洲迁移 物种交流的路径及特点:人口迁移促进了农作物和动物在美洲和欧亚非大陆之间广泛的、双向的、长期的大交流。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还有各种疾病的传播。特点:欧洲主导;内容丰富;范围全球性;结果双重性(积极与消极);时间长期性。 物种交换对中国的影响?①高产农作物传入,缓解饥荒,促进人口增长;②改变地区的种植结构,增加耕地面积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④引发环境问题,比如水土流失 5.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①有利于政府赋税制度 的改革 ;②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任务 3: 以小见大,把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分析物种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与中国的关系,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在全球的时空下考察新航路开辟意义的新视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③促进手工业分工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④明中叶以 后,白银成为社会主要流通货币;⑤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新世界 新视野 多视角看影响,并分析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资源呈现】 通过了解早期殖民扩张的概况,认识其对不同区域文明及整个世界的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探究 1:对比分析对哥伦布的评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原因,进一步思考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有哪些? 对欧洲 多视角看影响,并分析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探究 1:对比分析对哥伦布的评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原因,进一步思考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对非洲
对美洲 【教师引导】 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它们在殖民扩张中充满矛盾。1493 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以一条从北极到南极的分界线划定了葡萄牙、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后又作出调整,暂时缓和了双方的矛盾。 1.16 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开始殖民扩张; 2.17 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霸主——享有“海上马车夫 “的美誉,此外,法国和英国也在亚、非、北美洲建立多个殖民地; 3.18 世纪后期,英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最大殖民霸主,自称”日不落帝国“。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学生通过教师对史料内容的分析,知晓对同一历史事件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认识和评价,然后通过对比初高中教材的对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对比分析,分辨不同的史观( 视角),理解全球视野。
对西欧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全球贸易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 对殖民地: ①进步性: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局限性:殖民者的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经济破坏和贫穷落后。 对世界: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①以野蛮的暴力掠夺为主;②侵略国家以葡、西、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③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相对落后地区。 重点讲述对西欧的影响: 商业革命是 16 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世界市场的扩大。原本相对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其二是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统的地中海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逐渐衰落,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世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其三是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随着“哥伦布大交换”的进行,美洲的诸多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特别是其农产品的传播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与商业革命相伴随的是欧洲的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 16-17 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的现象。特别是人口的增长引起了食物需求的增长,导致欧洲粮食产品和生活消费品价格持续升高。据统计 16 世纪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了 4 倍,西班牙的物价上涨超过 4 倍。随着欧洲人口持续增长,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促进了商业革命。16-17 世纪为了给远洋贸易筹集大量资金,人们发展了传统的商业形式并加以创新。新式银行、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以及经营保险等金融业务的机构纷纷成立。例如,1600 年和 1602 年英国与荷兰分别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
是的股份公司。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设 立的证券交易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是的证券交易所。商
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导致细农更加
贫困化,也导致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贵族的经济地位
不断下降,而商人、新兴地主、自耕农和制造业主的利润
空间大大增加。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愈益增长,资本主义
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这一系列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变革:欧洲从殖民掠夺、
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促进
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
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三、结语
【资源呈现】
小组讨论,构建思维模型,并运用本 节课所学对展览结语 理解价值评价的相对性,反思人类文明交流 的合理方式,尊重包容世
进行解读。 界不同类型的文明,渗透
回顾本课内容并构建知识体系,反思当今世界应对之策— —建立人类命运共同 体。 价值观教育。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同时初步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理论。 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博物馆的力量,通过博物馆日的讲解,帮助学生认 识到博物馆是与文明对
【教师引导】 话的重要方式,通过作业
古往今来曰“世”,空间扩大称“界”,所谓“世界” 设计,让学生走进博物
就是时间的纵向流动与空间横向扩展的统一。文明的交 馆,感受现代信息技术的
往、交流、交融不是一种所谓强势的文明拿着个人的标准 力量,为学生后续通过信
把别人改造成自己的样子,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去 息技术查找相关史料,了
哪里寻找文明呢?别忘了今天这个节日,国际博物馆日。 解世界文明提供技术支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里蕴藏着丰厚的文明,在博物馆,人们回望来程,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纪念;明确去处,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承诺。所以,去博物馆看看吧,感受历史的洪流激荡起的文明浪花,让过去拥有未来,让世界走近我们。 撑。 激发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博物馆、对教育等诸多领域形成的变革性力量,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