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为150分。试卷共8页, 四道大题, 22道小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性。
汉字是世界上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汉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在于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汉字形体由不规则的块状逐渐演变成正方形的进程,映照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汉字由产生之初的象形文字为主,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再到形声字为主,突破以形表意,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待到秦汉之际的“隶变”和后来发展出的楷书、行书等,汉字更加线条化、符号化,书写更加便捷。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出现大量术语,对此,汉字创制了许多新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鲜事物,并内化为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秦朝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只有深入挖掘汉字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价值,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霍志刚《汉字: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材料二:
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揭示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基本同步。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刻划在龟甲、骨器、陶器和石器上的大量原始文字,带有刻符的背甲与腹甲是“天圆地方”的象征,这是古人宇宙观的反映,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体现。在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数量不少的象形、会意符号。这些符号与在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遗址等地发现的符号一样,属于原始文字。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文”“尧”二字清晰可见,表明该遗址与尧都平阳密切相关。文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
汉字丰富的内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古人造字赋予了字形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古文字的正确解读,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点。汉字的起源、发展充分反映了这五大突出特性:从原始的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汉字,许多字形和内涵都一脉相承,体现了突出的连续性;汉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阶段,书写趋于简洁实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文字形体至秦而归于统一,形成“书同文”的局面,此后政令归一,文化一统,反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不同族群、区域的特色,形音兼顾,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古人对“协”“和”“同”等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将“武”解读为“止戈为武”,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理念。
古文字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只有深入探究其深刻的文化意蕴,阐发其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摘编自代生《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上有三大自源文字体系,汉字因为保存古典文献最多而成为其中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
B.汉字从以象形字为主到以形声字为主的演变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C.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这些文化价值,古为今用,有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
D.汉字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人们只有通过对古文字的正确解读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就可能像有的文字体系一样走向消亡,进而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B.古人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椅”“凳”等字也随之产生,这说明汉字具有包容性。
C.人们在河南舞阳贾湖、安徽蚌埠双墩等考古遗址上发现了很多原始文字,这些原始文字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有力证据。
D.“人”和“戈”组成“伐”,“田”与“力”组成“男”,“戍”是“人”侧有“戈”……由此可知汉字字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材料一论述了汉字和中华文明的关系,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纵观古今汉字,体式多样,形态各异,但方块是其绵延千年的根本特性。正如语言学家所说:“方形之内,乃对称平衡意识最佳的培育土壤和表现天地。”
B.汉字在漫长的积淀、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规范的文字体系,传播深远,与其他文字相互交融,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形成了覆盖多国的“汉字文化圈”。
C.汉字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文”的阶段和“字”的阶段。“文”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其形成的多是独体字;“字”的造字方法是组合,其形成的是合体字。
D.文字学家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张表格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最初以象形文字为主,这些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B.从“日”“田”来看,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从不规则的块状逐渐转向正方形的特点。
C.从原始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方块字,汉字演变的各阶段持续而稳定,使字形和内涵一脉相承。
D.从整体看,汉字逐渐从描摹事物形状向线条化、符号化转变,书写更加便捷,注重简洁实用。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汉字在中华文明创新性方面的表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聚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年关将至之时,讲述了上海来的客人向林老板讨债的经过,勾勒出一幅旧社会的末世景象。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称林先生是好人,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要求,“再加一点吧”,足见其世故、伪善。
C.林先生是个安分守己、规矩老实的生意人。作者用林先生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等情节,刻画出其诚信、忠厚的形象特点。
D.与鲁迅《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相比,作者都是将社会投影在一间小店铺中,但“林家铺子”展示了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图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首段“索索”“冷清清”“嚓嚓”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萧条阴郁的气氛,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情节集中紧凑,又曲折有致。如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这处描写使叙事突起波潮,此后情节的发展也一波三折。
C.小说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与第二段中“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情节严谨,构思缜密。
D.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矛盾冲突复杂,其中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
8.小说中结尾处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个人·时代·苦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叹息。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上(周世宗)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已丑,加王溥门下侍郎,与范质皆参加枢密院事。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中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忝。(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材料三:
故方其(庄宗)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出3个答案,每对1处1分。多答为0分。(3分)
仁浦虽处A权要B而能谦谨C上性严急D近职有忤E旨者F仁浦G多引罪归己H以救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穷视其所不为”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中“穷”字含义相同。
B.刀笔吏,古代记事最早用刀刻,后来才有笔。所以刀笔并称,指用刀笔主办文案的官吏。
C.“时人不以为忝”中“忝”是“耻辱”的意思,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用法不相同。
D.“为天下笑”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李克对选任宰相人选并没有做出明确回答,但他委婉建议从五个方面来对人才作长期而全面的考察。
B.翟璜急于探听消息,落选后不服气要一比高低,动作情态由变了脸色生气地询问发展到徘徊不安地自嘲。
C.周世宗力排众议,重用魏仁浦,魏仁浦果然不负所望,以其谦谨的品德、卓越的才干赢得了时人的认同。
D.五代主要以科举取士,非进士出身的官吏往往被人轻视,世宗要任用魏仁浦担任要职,遭到众臣的反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14.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李克、世宗、庄宗的人才选用标准分别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菜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用一“屠”字,把风当作刀,希望清风“杀掉”暑热,却不能成功,表达了诗人对暑热的强烈憎恶。
B.落日本该下山,诗人却写它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表现了盼望太阳赶快坠落、凉爽快些到来的心理。
C.颔联由描写转入议论,写人们担心江海枯竭,连上天也非常害怕银河干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忧虑。
D.颈联宕开一层,诗人因暑热而思冰雪,由热思寒,从而触发了对清凉世界昆仑山和蓬莱岛的联想。
16.本诗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在下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1)苏轼的《石钟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世人对郦道元观点的态度; 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自己对李勃观点的质疑。
(2)古代优秀的文章讲究“意趣”与“理趣”,如《项脊轩志》中的“三五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充满“意趣”;《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充满“理趣”。
(3)某同学临摹了一幅关于“鹿”的中国画,画中的“鹿”惬意自在,这不禁令人想起了古人常借“鹿”来表现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有4道小题,共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不由自主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
①当我们总是三心二意,难以全心全意地去专注某事,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②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顾此失彼,结果什么也没干好。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脱颖而出,成就更好的自己。
18.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音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
B.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
C.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
D.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
19.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随着传承与创新,年画开始回归与振兴,随着更多艺术与工艺人才的参与,年画也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已不再局限于木版彩色套印,而是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数字化印刷、立体制作等。__①__,年画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着对新年美好的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到明代中后期,天津西郊杨柳青镇初步产生了木版年画艺术,明末出现了最早的画铺,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才逐渐繁荣起来。__②__: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__③__,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年画”下一个简要定义,含标点不超过5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聚焦时事分享见闻”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大家紧扣下面这幅漫画的寓意进行讨论。并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 800 字;⑤不得抄袭。高二语文答案
1.C
A.“汉字因为保存古典文献最多而成为其中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错误,因果倒置。
B.“……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错误。原文是说“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没有低级、高级之分。
D.“只有……才”错误,表述绝对。
2.B “这说明汉字具有包容性”错误。这种现象说明了汉字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
3.D 材料一论述了汉字和中华文明的关系,其核心观点是“汉字既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性”。
A.只是说明汉字的“方块”特点;
B.只是说明汉字的影响力;
C.只是说明汉字的造字方法;
D.汉字字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性。
4.C “汉字演变的各阶段持续而稳定”,文中无此信息,与“字形和内涵一脉相承”不构成因果关系。
5.①汉字形体不断变化;
②造字方法不断丰富;
③不断接纳新生事物,创造了许多新词。
根据材料“汉字形体由不规则的块状逐渐演变成正方形的进程,映照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可知,汉字形体不断变化;
根据材料“汉字由产生之初的象形文字为主,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再到形声字为主,突破以形表意,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待到秦汉之际的‘隶变’和后来发展出的楷书、行书等,汉字更加线条化、符号化,书写更加便捷”可知,造字方法不断丰富;
根据材料“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出现大量术语,对此,汉字创制了许多新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鲜事物,并内化为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可知,不断接纳新生事物,创造了许多新词。
6.B “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可知,上海客人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答应将还欠的一百元货款先收五十;“足见其世故、伪善”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可知,上海客人之所以让林老板“再加一点”,是完全出于一种无奈。
7.D “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错,“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是小说的暗线。
8. (答出3点5分,2点4分,1点2分)
参考答案一:
①渲染了凄凉阴冷的氛围。通过描写越下越密的雪和冷寂的街道,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②暗示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肃杀的景象暗指紧张动荡的时局。
③烘托出人物的悲苦心境,暗示林先生等人的悲惨命运,林家铺子走向倒闭的必然结局。
④结构上呼应全文。雪的描写贯穿始末,行文更加紧凑,情节更牵动人心,作品更具完整性。
参考答案二:
①环境方面:描写了恶劣的天气,渲染了阴郁的氛围,同时也衬托出时局的动荡不安,暗喻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②情节结构方面:交代了街上冷寂的原因,同时也照应了林掌柜被催债,寿生险被拉夫等紧张的故事情节。
③人物方面:展现了林先生等人艰难的生活,烘托了愁苦悲凄的心情,暗示了战火之中百姓的悲惨命运。
④主题方面:表达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恨不满,对苦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9.参考答案一:
(没有观点扣1分,每个观点答出3条理由给6分)
我选择“个人·时代·苦难”
①个人:林先生诚实、认真。谨慎小心地经营铺子,却举步维艰,这是个人的苦难
②时代:“捐税重”、“兵队拉夫”、侵略者炮轰上海,民不聊生,这是时代的苦难
③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的角度切入,聚焦个人的苦难,反应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努力挣扎的人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反应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同情,对苦难根源的探究。
参考答案二:
我选择“叹息”
①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在叹息,林先生两次叹气分别是因为内心酸楚和无计可施,上海客人叹气是因为无奈,寿生叹气是因为疲惫和同情。“叹息”加剧了作品的悲剧气氛,传达了各种小人物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苦苦挣扎的无力感。(人物角度)
②小说情节环节相扣,彼此关联,但大都以“叹息”作为事件的结尾。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展示了人物间息息相关的命运,结构严谨。(情节结构角度)
③小说揭示了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命运,以及城乡经济破产的趋势,是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凄风惨雨的一声长叹,体现了他对人民和社会的关注和关切,传达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主题角度作者创作角度)
④小说是以描写城市小商人的处境为中心,但展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承受的深重灾难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社会现实。读者可以从中认识并叹息于过去的黑暗时代,也将为祖国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社会价值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10.CDF
11.D
A.正确,“穷”,处境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与“通”或“达”相对。句意: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B.正确。
C.正确。耻辱。/有愧于。句意:当时的人并不以之为耻。/愧在师门。
D.错误。“为天下笑”表被动。/“见恕”,“见”表敬词语,原谅我。句意:被天下人耻笑。/希望你或许能够原谅我。
12.B “自嘲”错误,原文为“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是明白了自己的不足,表示臣服,而不是自嘲。
13.(1)刚才听说君王见先生谈选人任相的事,究意是谁任相呢?
(2)你把我李克推荐给君王,难道是要结党营私做大官吗?
(1)“今者”,刚才、刚刚;“卜”,选择;“果”,究竟。
(2)“岂”,难道:“比周”,勾结,结合,结党营私。
14.①李克特别强调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的贡献;
结合“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可知,李克特别强调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的贡献;
②周世宗任人唯贤,任用德才兼备的人;
结合“仁浦不由科第”“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可知,周世宗任人唯贤,任用德才兼备的人;
③庄宗任人唯亲,宠用伶人。
结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可知,庄宗任人唯亲,宠用伶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讲过:‘家贫就想到良妻,国乱就想到良相。’目前要选人担任国相,看来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他们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应该去谋划尊贵者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应该去考虑亲近者的事,臣是一个在野的人,实在不敢应命。”文侯说:“先生面临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请不必谦让!”李克说:“君王只是没有详察罢了。在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有钱时看他所交往的人,显达时看他所举荐的人,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贫困时看他所不取用的是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观察就足以判断他们的优劣了,何必要我参与研究呢!”文侯道:“先生回家休息吧,我已定下国相的人选了。”
李克辞出,遇见翟璜。翟璜说:“刚才听说君王见先生谈选人任相的事,究意是谁任相呢?”李克说:“魏成。”翟璜变了脸色生气地说:“防守西河的吴起,是臣推荐的。君王内心为邺县百姓忧虑,是臣推荐西门豹。君王准备攻打中山国,臣推荐乐羊。中山被占领后,未能选派出防守的人,臣推荐先生。君王的儿子没有老师训导,臣推荐屈侯鲋。凭着这些有眼可见有耳可听的事实,臣哪一点比魏成差!”李克说:“你当初把我李克推荐给君王,难道是要结党营私做大官吗?君王向我征询选谁为相的意见,我只作了请君王详察这样的回答。我之所以知道必定会任魏成为相,原因是魏成在自己薪俸的开支上,把十分之九用到了有关国家的事情上,只将十分之一用于他个人;因此从东方吸引来了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等贤者。这三位,君王都把他们视为老师;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都只把他们用作臣子。你怎么能同魏成相比呢!”翟璜不安地后退了几步,向李克拜了两拜,说:“翟璜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讲话失礼,希望终生当你的弟子!”
材料二:
后周世宗想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参与商议的人认为魏仁浦不是从科举及第而为官的,不能作宰相。世宗说:“从古至今都是选拔有文才武略的人作辅佐之臣,哪里都是从科举及第的呢!”己丑(十五日),王浦加官门下侍郎,与范质都参与枢密院的事务。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的职务不变。魏仁浦虽身处权力的中心位置却能够谦虚谨慎,世宗性格严厉而急躁,身边的官员有违背世宗旨意的,仁浦大都选择自己承担罪过来拯救他们,因此得以保全性命的十有七八。所以魏仁浦虽然出身于刀笔吏,而官至宰相,当时的人并不以之为耻。
材料三: 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是宠溺伶人的原因吗?
15.C “连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错误。“天岂不惜河汉干”是诗人对上天的责问:“天难道不怕银河也会因此而干枯吗”,并不是说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
16.浪漫主义:
①具有丰富的想象,诗人看到江海干涸,遥想天上的银河;诗人由热思寒,遥想到寒冷的昆仑山、蓬莱岛。
②使用宏大的意象,“江海”“河汉”“昆仑”“蓬莱”等意象宏大,气势磅礴。
现实主义:
①关注现实,诗人关注到苦难的现实,天气炎热,土地干旱。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否则宁愿与天下人共苦难。
②关心民生。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使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首联:“落日着翅飞上山”一句中,落日本该下山,诗人却写它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写诗人看到江海干涸,遥想天上的银河”想象丰富,富浪漫主义色彩;
首联:“清风无力屠得热”写天气暑热,颈联写“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菜之远常遗寒”,诗人由热思寒,遥想到寒冷的昆仑山、蓬莱岛,富浪漫主义。
诗句使用宏大的意象,“江海”“河汉”“昆仑”“蓬莱”,气势磅礴,富浪漫主义。
关注现实:
首联:“清风无力屠得热”写出天气炎热,“人固已惧江海竭”写人们担心江海枯竭,土地干旱;尾联“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诗人此时想到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此联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济世拯民的思想,体现他关心民生,希望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否则宁愿与天下人共苦难。
17.(1)是说也 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 余尤疑之
(2)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3)示例一: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示例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18.D 选文中的“结果”是指人事的最后结局,是名词用法。
A.指成就、成果,是名词用法。
B.指料理丧葬事项,是动词用法。
C.指杀死,是动词用法。
D.指人事的最后结局,是名词用法,与选文中加点的“结果”意思和用法相同。
19.C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与其分散精力去做很多事情,不如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这与③处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两者都在强调专注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
文中首先描述了人们常常因为难以专注而分散精力,导致花费大量时间却收获甚微(即①处)。接着,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指出一个领域的高手通常是那些非常专注并持续磨炼技能的人(即②处)。在这之后,提到要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以做好每件事(即③处)。此时,引入这句话,直接支持了专注于一个领域并深入钻研的观点,强调与其在多个方面浅尝辄止,不如在一个方面深入钻研,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最后,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示通过打磨专注力,我们也能成为高手(即④处)。因此,放在③处最恰当。
20.①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 ②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 ③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
21.(不是定义形式、不是单句的给0分)语句不通顺、语序有问题的适当扣分。
示例: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的艺术形式。
22.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这幅漫画呈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富有深意的场景:几根木头摆放在一起,但由于观察角度的问题,站在不同位置的两位观看者最后得出的木头数量不同:左边的人是说4根,右面的人说是3根。到底是谁说的对呢?其实两个人都是对的,因为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每个人看到的确实就是那样的数量。我们对这幅漫画的寓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数量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观察、认知、思维方式和沟通理解的问题。它挑战了我们对事物的直观感知,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需要更加深入、全面的思考。
材料中的文字部分给出了写作的具体情境,在“聚焦时事分享见闻”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要求大家紧扣这幅漫画的寓意进行讨论,因而写作要紧紧围绕“观察、认知、思维方式和沟通理解”这些漫画寓意进行。
立意:
(1)全面观察,避免被表象误导。
(2)借我一双慧眼,全面认知事物。
(3)沟通和理解在人际交往中极其重要。
写作时先明确提出自己的结论,比如观察、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漫画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情境,使论述更加生动和具体。结尾强调我们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需要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才能达成共识。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还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参考例文】
透视角度与认知的多样性
漫画中几根木头摆放在一起,两位站在不同位置的观看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左边的观察者看到的是四根木头,而右边的观察者却认为是三根。两位观察者看到的木头数量不同的原因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认知的不同。正如古人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这就导致了我们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如同漫画中的两位观察者,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这让我们想起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关键,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认知往往受到我们观察角度和想象力的限制。如果我们能像爱因斯坦那样,拥有超越常规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那么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更加深刻和全面。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经说过:“你的工作将填满生活的大部分,唯有热爱才能让你感到满足。”乔布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独特的视角和认知。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角度与认知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的视角和认知,我们需要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理解别人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才能避免因为视角的局限性而导致的认知偏差。
漫画中的木头数量,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它却揭示了我们在面对事物时可能存在的认知局限。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的视角都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的观点。
最后,我想说,角度与认知的多样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我们需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更加全面地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