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09:22:15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其他建筑的布局与形制则符合古籍《考工记》的要求”错误,偷换概念,原文为“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
故选B。
2.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考工记》中的‘中轴对称’和‘内制外拓’的设计理想”错误,歪曲理解,结合“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可知,“内制外拓”不属于《考工记》中的建筑设计理念。
故选D。
3.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外城中里坊可能采取了非棋盘式的街巷布局”不符合中轴对称的传统外郭城布局,而是出于同自然地形相呼应的目的,采取的自由式的街巷布置。
故选C。
4.①从历史事实来看:西安作为都城与秦汉隋唐时期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西北有关;北京作为都城与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的地区转向北方和东北方有关。②从“内制外拓”的理念来看:西安和北京都位于边疆和内地的结合部,作为都城对内便于控制中原地区,对外便于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 5.①紫禁城处于北京中轴线上,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体现了“天下之中”的理念;②都城一般由宫城、皇城、外城构成整体格局,紫禁城作为宫城,位于城北部正中,体现了都城营建以宫庙为中心、“宫殿居中”的原则;③紫禁城以木材结构作为主要结构方法,梁架上设有斗拱、举架,屋顶及建筑材料富有装饰性,建筑以朱红为主。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从历史事实来看:结合“早期秦汉隋唐时代的主角主要是匈奴与突厥,交流的主要区域在西北;宋元明清变成了蒙古、契丹与女真,交流的主要地区在北方与白山黑水的东北,向东北有一定的转移”可知,西安作为都城与各个时期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西北有关;北京作为都城与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的地区转向北方和东北方有关。
②从“内制外拓”的理念来看:结合“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可知,西安和北京作为都城对内便于控制中原地区,对外便于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城,都位于边疆和内地的结合部。所以,西安和北京作为都城较好地体现了古人择都“天下之中”的营建理念。
【答案】5.C 对村长没有外貌描写。
6.C “并讽刺村长没有送礼”“无地自容”等说法言过其实;另外,村长“阴着脸”是因为自己出的价格一再被拒绝而生气,并不是因为“无地自容”。
7.①小说讲述的是村里要请剧团演出,但最终拿出二百元钱请了二人转班子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小小的村子,请的戏也不过一场县级剧团的演出,可谓“小题材”。②小说塑造了负责任的村长形象,让人肃然起敬。他为了村民的利益,全力争取;与孙团长商议价格时,主动提出自己加五十元,舍己为人,事事为村民着想。③小说还塑造了有原则、有底线、不卑不亢的村长形象,也让人肃然起敬。村长拒绝孙团长的同情,坚持不白看戏的传统,表现出不接受施舍的原则性,给读者启发与思考。
8. DEH“也”“反”“也”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周文王拜见太公望,一日往返五次;齐桓公尊奉管仲,列城数座。
“故”为连词,连接后面的句子,“见”的宾语为“太公望”,“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也”后面断开;
“一日五反”的主语为“文王”,而后面的主语是“桓公”,所以应在“反”后面断开;
“奉”的主语为“桓公”,宾语为“管仲”,“也”为句末语气词,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也”后面断开。
所以应分别在“也”“反”“也”后面断开。
9.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幸”与“御”构成专有名词“幸御”,指帝王巡游时驻跸。/幸亏、幸好。句意: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B.正确。“驻扎/次序/次序/次数”。句意:驻扎在定州。/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形容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形容反复多次。
C.正确。
D.“均为此义”错误。“吝惜/吝惜/珍惜”。句意:不吝惜钱财。/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
故选D。
10.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意图阻止唐太宗前往吊唁张公谨”错误。由原文“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可知,有关部门只是不希望他在那天哭,并非阻止前去吊唁。
故选C。
11.
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 (主语1分,“敕”,命令1分;“疗”,为……治疗,1分,句意1分。)
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12 (1)释放被禁闭在深宫中的宫女,任凭她们选择配偶,也减轻修建离宫别苑给老百姓带来的负担。(2)关中大旱,百姓发生饥荒, 出现卖儿女的现象,派遣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3)亲自写下诏书派人送到患病士兵的病床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4)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5)亲自为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被乱箭射中的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吸去污血。(任选3点即可,每点1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可知,释放被禁闭在深宫中的宫女,任凭她们选择配偶,也减轻修建离宫别苑给老百姓带来的负担。
由原文“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嚣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可知,关中大旱,百姓发生饥荒, 出现卖儿女的现象,派遣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
由原文“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可知,亲自写下诏书派人送到患病士兵的病床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
由原文“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可知,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
由原文“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可知,亲自为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被乱箭射中的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吸去污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妇女被禁闭在深宫里,实在很可怜。隋代末年,隋炀帝不停地去挑选宫女,修建离宫别馆,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许多宫女。这都是耗竭百姓财力的行为,我从不效仿。况且,这些妇女除了打扫宫室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现在我准备放她们出去,任凭她们选择配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以使百姓减轻负担,宫女自己也会满意。”于是,唐太宗从后宫和旁舍先后放出宫女三千多人。贞观二年,关中大旱,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了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我没有修养品德,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此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悼唁。有关部门上书说:“阴阳书上说:‘辰日这一天,不可以哭泣。’在民间这也是要避讳的。”唐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像父子一样,悲伤之情发自内心,怎么能够避讳辰日呢?”于是痛哭不已。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驻扎在定州,行军前来的士兵,唐太宗都要在御州北门城上进行安抚慰问。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来,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所以不管将军还是士兵都愿意为朝廷尽忠报国。后来,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唐太宗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极其哀恸,在场将士无不受到感染,流下热泪。生还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些情形告诉给死难者的父母,这些老人们说:“我的儿子死了,天子还为他哭泣,真是死而无憾啊。”唐太宗征战辽东时,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唐太宗亲自为他吸去污血,将士们无不受到感动和激励。
(节选自《贞观政要·仁恻》)
材料二:
真心爱护天下的人会得到贤才。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 孩子生病了,慈母求见良医,顾不得自己的尊严礼节;爱子陷入监狱,父母奔走求救于大官之间,也不会吝惜钱财。一个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寻找治理天下的良医时,就不会计较礼貌,奉养他们也不会吝惜钱财。所以周文王拜见姜太公时,一天五次往返;齐桓公奉养管仲,将几座城池都分封给了他。这就是为什么文王的国家虽然偏僻弱小,桓公的行为虽然污秽不洁,却能够为政于天下的原因所在。
(节选自《尸子·卷三十六》 )
13.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错。“云遮寺”是九华山路上的景色,“柳拂桥”是宣州城西的景色,作者在宣州送别友人,还没有离开,所以,这些景色是作者想象友人在必经之路上看到的景色,是虚写,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故选B。
14 .①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②对比。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③直抒胸臆。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直接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解析】诗的前半部分景物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结合注释①和诗中“同归”“故国”等词语可知:诗人是借助前四句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来反衬了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这里是以乐景衬哀求的手法,即以江南美景反衬诗人的满腹愁情。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他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更觉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相合,两人原本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表达了诗人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15 ①.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②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 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⑥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16.D解析A.①“族”,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杀尽;②“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B.①“弦”,名词活用为动词,奏乐;②“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C.①“收藏”,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藏的珍宝;②“焦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变成焦土。D.①“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②“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17.C 解析A.“兵”:兵器。 “兵”:军队。B.“或”:有人。 “或”:或许、也许。C.两个“固”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D.“亡”:丧失,丢失。 “亡”:灭亡。
18.A 解析 A项声名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与前面的“早就是”相矛盾,使用不符合语境。B项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此处修饰“沙井”的热闹,使用符合语境。C项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此处修饰“高速公路与空中铁路”,使用符合语境。D项融汇:融合汇聚。此处强调珠江是“深圳海陆空铁交通最发达的区域,海洋经济与空港经济优势并举”的地方,使用符合语境。
19.B 解析画横线句运用了比喻,把“外来人”比喻为“叶片”和“草木”。A项运用了对偶,“叶密”对“风轻”,“鸟飞”对“花落”,“碍”对“迟”,对仗工整。B项运用了比喻,“腥云”比喻血腥残酷的局势,“狼犬”比喻黑恶势力。C项运用了借代,用“寸管”代指笔。D项运用反问,“能忍之乎?”意思是“不能忍受”。
20.①在叙述中插入议论、抒情,使文章行文有了变化,增强了文段的感染力。②更能表达出“我”对深圳气魄和深圳速度的赞叹之情。
21.①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
②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试卷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渭南宫室及上林苑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来陆续建设了七座具有卫星城性质之陵邑,汉长安城也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据考古学者秦建明勘察测量,通过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子午谷口,向北延伸至汉高祖长陵两座封土中点、青峪河(也称“清河”)大回转,直至天井岸村天齐祠遗址,总长74千米。这条基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为±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仅相差2分经度左右。
隋都大兴城平面近方形,单边城墙约九公里,规模巨大:东西南三面城墙均设三门。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同时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大兴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宫城在都城北部正中,东有东宫,西有掖庭宫,如同双翼东西护卫。皇城位于宫城南面,是宗庙和军政机构所在地,其中太庙与太社位居东南与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郭城正中为朱雀大街,宽达150米,是当时世界城市中最长的中轴线,又称“天街”。朱雀门东西各有五条街道,沿街的里坊数目东西基本相等。又分别建设有一个商业区,而且位置对称,被称为东市和西市。
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经过元代开创、明代改建与清朝传承,基本实现了《考工记》的理想设计,为中国古典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这可从北京中轴线的功能上来直接体现。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的对称轴,诸多重要建筑位于此轴线之上或者对称布设在轴线两旁。传统轴线南起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全长7.86公里。北京城基本以此轴线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比如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的“左祖右社”。北京传统中轴线对于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说都城选址的核心原则为“天下之中”。而我们认为,中国古代都城最佳选址追求的“天下之中”,就体现在寻找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游牧文化的区域中心点。
中国最早的“天下之中”是洛阳,《史记·周本纪》记周公复营洛邑的原因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是指经济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与后来的“陶为天下之中”基本相似。西周王国领有的“天下”主要在中原地区,与后来秦汉北逐匈奴、开辟西域所有的“天下”有所差异。北京后来被认为是“天下之中”,也就是说帝之所居为中。金海陵王迁都燕京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上京临潢府僻在一隅……不如都燕,以应天地之中”。明人陈敬宗《北京赋》认为:“圣皇之建北也……均万国兮会同,而适居天下之中央也。”《清通志》也说:“今之京师实又居天下之中。”
中原内地汉族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骑马民族游牧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中华内部并立互补的主旋律,而其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历史上也有变化,早期秦汉隋唐时代的主角主要是匈奴与突厥,交流的主要区域在西北;宋元明清变成了蒙古、契丹与女真,交流的主要地区在北方与白山黑水的东北,向东北有一定的转移。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中国古代都城史被有的学者划分为西安时代与北京时代,道理就在于此。作为国都,维护国内统治和融通对外关系是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面对来自中国北疆的压力,作为位于边疆和内地结合部的都城,中国史前半期西安是最合适的,后半期北京则是最合适的。都城的具体规划布局理念上,主要体现在上节所述《周礼·考工记》的“中轴对称”。都城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在都城建设中以宫庙为中心。这种具体建筑“宫殿居中”与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天地之中”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李令福《天地之中: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与布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汉长安城中的中轴线穿过安门大街,横贯南北。根据现代学者的勘查测量,这条基线与现代技术测量结果基本吻合,误差不大。
B.隋都大兴城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所有建筑的布局与形制都符合古籍《考工记》的要求。
C.作者认为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与都城建设中的“择中建宫”“择中建殿”等观念,共同构成了古代都城营建的基本原则。
D.材料多处引用古代文献,一方面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布局思想一脉相承的文化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隋都大兴城设置来看,可以推断《考工记》关于都城的基本规制为方形城市形态,“旁三门”城墙设置,都城要素对称布设。
B.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文化、地理位置这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考虑其都城的选址和营建的。
C.根据第3段内容可以知道,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等场所基本都会体现传统的“中轴对称”建筑理念。
D.从材料可以推断,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首都,较好地参考了《考工记》中的“中轴对称”“内制外拓”的设计理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支持“天地之中”原则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慎势》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立庙。”这是“择中”原则的具体化。
B.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C.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在皇城南北分散布置南市、西口市、盐市和北市,外城中里坊采取了非棋盘式的街巷布局。
D.明清时期的北京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
4.根据材料,请简要说明西安、北京分别作为中国史前半期和后半期都城的原因?(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本一:
请 戏
陈德鸿
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以往这时到城里请出戏,一二百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戚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
四百就四百。村长和村民们一商量,能在家门口看场大戏,每口人还不到五毛钱,值!
①大清早,老韩便套好车,拉着村长往城里赶。两人都是戏迷,一路上,谈论着县剧团这些年到村里演过的几出戏,谈论着哪个演员长相好、唱腔好。老韩偶尔还会学着某个女演员,捏鼻压嗓地唱上几句,惹得村长哈哈大笑。大青马也很精神,飞快地迈动四蹄,脖子上的铃铛响得十分悦耳。
两个多小时后,马车进了县城。买好村民们预定的东西后,老韩把车赶到了县剧团院外。村长拎起那六子捎给孙团长的那袋花生对老韩说:“你先喂喂马,我谈成了就出来。”孙团长见到村长很高兴,忙不迭地让座、倒水,不待村长屁股坐稳,便说:“老李这是请戏来了吧?”“正是,我把钱都带来了。”村长说完,从怀里掏出用橡皮筋扎好的一捆钱,递给孙团长,“你数数,四百元,一分不差。”
孙团长愣了一下,并没有把钱接过去:“老李啊,您带了四百元来请戏?”“对呀,前些天那老六不是问过你嘛。”村长说。
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经定为六百了。”
“啥,六百?”村长喝到嘴里的半口水一下全喷了出来,“咋一下子涨这么老高啊!”
孙团长说:“②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承包了嘛。老李啊,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两天,有好几个村子甚至想掏八百块钱来请戏,就是希望剧团早点儿去演出,我们都没同意,我们感觉还是六百比较合适,起码每个村子都能掏得起。”
村长苦着脸说:“我们村今年遭了雹子,收成比往年减少了二成以上。”顷了一下,又说,“这样,我个人再加五十,四百五咋样?”
孙团长摇头说:“老李呀,你就是再加一百也不行。我要是应了,跟别的村子咋交代?六百,一分也不能少了。③你不知道,有的村子掏了钱,还想排前边,又拿烟又送酒的,我都没答应。你们村要是肯出六百块钱,我可以考虑往前排一排,毕竟,前些年没少和你在村里喝酒。”
村长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再回去琢磨琢磨。”说完,起身便往出走,却被孙团长喊住了,“老李呀,你还是把这袋花生带回去吧。”
老韩看村长阴着脸从院里出来,手里还拎着那袋花生,知道事情出了岔头,便小心翼翼地说:“到饭点了,喝点儿酒解解闷吧。”
“喝个六,气都气饱了。”村长把那袋花生扔上车,没好气地说。
“天天能气饱倒是省粮了。”老韩说,“那我就往回赶了,别车一颠,气一泄,也像我似的成了瘪肚子。”
村长被老韩逗笑了:“得,没心情喝酒了,还是吃点儿饺子得了。”
吃过饺子,老韩赶着马车往回走。两人骂了一通孙团长后,便默默无话。大青马好像也理解主人的心思,走得无精打采。脖子上的铃铛也响得七零八落。
走到半路,马车的侧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了一下。停住了。村长朝后面瞧了瞧说:“这是谁用雷管炸鱼呢!”话音刚落,又一声更强烈的爆炸声传了过来。大青马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来。
老韩紧煞车闸,车子的速度减缓了许多。大青马拼了命似的往前挣,不多时,车闸竟然失灵了。老韩和村长急得通身是汗,怎么也无法让大青马停下来。马车到了山口的一处拐弯处,迎面正有一辆拖拉机驶来。老韩使劲儿拽住马嚼子,大青马的身子哆嗦了一下,扭身拐下路基,沿着山坡,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
村长灌了一肚子冷水,命虽然保住了,却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倒并无大碍,只是头肿得猪头似的多天不消。那匹大青马则扭断脖子,很快断了气。给村民们代买的粉条、红纸、白糖、豆饼等等,包括那六子给孙团长的二十斤小粒花生,统统填了鱼塘。
那六子说:“④早知这样,还不如把花生喂猪,起码还能向自己摇摇尾巴呢!”
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竟然掉了几滴眼泪。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于是,选了一个日子,一行人坐着大客车,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
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长拦住了。村长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请回吧,我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
死了的大青马被那六子剥皮卖肉,卖了两百元。村长拿了这些钱从镇上请来一个二人转班子,热闹了两三天。
(有删改)
文本二:
威廉·荷加兹在《美的分析》中曾指出,在所有的线条中,波状线和蛇形线是极美的。而我以为,微型小说情节的曲折方式中最典型最优美的便是这“蛇状”和“波状”。清代但明伦在批《聊斋志异》中说“文忌直,转则曲”,说的是结构上有转折,便造成曲折之美。微型小说善于借助不同的手段,如情节的运行、发展及反转来兴起波澜,从而产生曲折有致又耐人寻味的变化之美。
(摘编自方雪梅《尺水兴波曲折生致——微型小说的情节结构技巧》)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以简洁的语句介绍“请戏”发生在秋收之后、农事空闲的时候,“以往”一词表明“请戏”是村里的一个传统。
B.从老韩学女演员唱戏的情节以及劝慰村长的语言可看出,老韩是一个戏迷,为人幽默风趣、性格开朗,并且善解人意。
C.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塑造出极具个性的村长的形象。
D.“大青马”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请戏途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也能衬托出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6.对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大清早”“拉着”“赶”等表述说明“请戏”时间之早和动作之急切,表现了村民请戏的强烈渴望。
B.②句暗示了社会背景,结合小说可知土地承包后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他们更为积极地想丰富其精神生活。
C.③句孙团长借其他村请戏出高价等行为影射村长,并讽刺村长没有送礼,这让村长无地自容,因此村长才阴着脸。
D.④句是对那六子的语言描写,“早知”“还不如”等表述既包含了他的懊恼,也包含了对孙团长不近人情的抱怨。
7.读完小说,班级小组准备以“小题材塑造了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村长形象”为主题完成一则文学评论。请结合文本写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 ”遂哭之。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节选自《贞观政要·仁恻》)
材料二:
诚爱天下者得贤。奚以知其然也?弱子有疾,慈母之见秦医也,不争礼貌;在囹囵,其走大吏也,不爱资财。视天下若子,是故其见医者,不争礼貌;其奉养也,不爱资财。故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此所以其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于天下也。
(节选自《尸子·卷三十六》 )
8.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A文王之见B太公C望也D一日五反E桓公F之奉G管仲也H列城有数。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非幸御之所”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幸”的意思不同。
B. “次定州”中的“次”与成语“鳞次栉比”“语无伦次”“屡次三番”中的“次”意思不同。
C. 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羊、豕为“少牢”。
D. 爱,吝惜,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和“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两句中“爱”均为此义。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唐太宗援引隋炀帝的例子旨在说明修建离宫别苑,把妇女禁闭在深宫中不但耗费了财力,也让宫女们失去了自由,不可取。
B. 唐太宗将贞观二年关中大旱导致的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饥荒归咎于己。他认为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
C. 有关部门依据阴阳书上的说辞,认为辰日这一天是不可以哭泣的,连民间都对此有所避讳,意图阻止唐太宗前往吊唁张公谨。
D. 材料二认为如果一个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寻找治理天下的良医时,就不会计较尊严礼节,这样的人才会得到贤才。
11.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
(2)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12. 材料二中认为“诚爱天下者得贤”,请简述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唐太宗“爱天下”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宜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④,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④的的:鲜明的样子。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尾联写两人原本同来宣州任职,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到京城,诗人表明自己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
14.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2)《谏太宗十思书》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指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4)《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的建筑既各依地势,又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5)《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6)苏洵《六国论》中,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作为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11个字。
(三)课内文言知识(共6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族秦者秦也 ②六王毕,四海一
B.①朝歌夜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燕赵之收藏 ②可怜焦土
D.①辇来于秦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B.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①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沙井早就是声名鹊起的蚝乡,这里每天都熙熙攘攘,蚝的养殖、加工、交易……蚝肉蚝油改写了内地的饮食文化。多少年里,宝安那涛涌般的商业气象,正是从这一条条窄巷里氤氲升腾的。
这是一个异质多元的区域,原来只有两万人的沙井,已有了七八十万的外来人。他们是繁花的叶片,是森林最初的草木。从街巷出来,很容易就进入了宽阔的大道,两旁是密集的工业区,众多知名企业都在这片区域内,优质项目也纷至沓来。近4 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宝安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高地和高端制造高地,这个高地在大湾区经济战略布局中极其重要。
我的眼前出现了奔涌的珠江。常听到“大潮起珠江”,现在这条具有象征意义的河流,要让宝安与大海对接。离入海口不远,伴着浑博的大江,是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与空中铁路,再加上分分钟起降的机场跑道,真就构成了多维的效果图:融汇与畅达。这是深圳海陆空铁交通最发达的区域,海洋经济与空港经济优势并举。
现在,深圳机场的新候机楼正在亮翅,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又悄然跃起。我乘观景电梯上到一个制高点,无比宏大的主体建筑及配套设施正在完善中。时代的画匠,正在续写着深圳气魄和深圳速度。有了会展中心连带的片区发展,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区第八、工业居百强区第六、创新居百强区第二的宝安,怎能不以领跑的姿态,开始一次新的飞跃?
18.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声名鹊起 B.熙熙攘攘
C.川流不息 D.融汇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B.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林觉民《与妻书》)
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林觉民《与妻书》)
D.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林觉民《与妻书》)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删除后,从语义上看并没有影响,为什么说有了这句,语段的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21.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①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②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的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守住了为人的根本。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