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黄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7 09:08:58

文档简介

黄山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A B D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A A B C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1)特点:具有明显阶段特征;伴随领土扩张而发展;与工业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多种
交通方式共同发展;从地方各自发展到国家统筹发展。(8分,任答四点即可)
(2)新变化:国家组织,统筹规划;发展较快,成果显著;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交通结构布局更趋合理。(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原因:新中国的建立(或者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或人民政府)的重视;“一边倒”政策和苏联的帮助;“一五”计划政策的指导(或者答计划经济逐步建立,国家政策指导);新中国初期三年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推动;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精神等。(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3)认识:交通运输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性;交通运输的
发展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交通建设要注
重地区协调统筹发展;(5分,任意答2点得4分,答3点得5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特点: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新的地方自治治理体系兴起;地方自治事务进一
步拓展;受西方代议制影响,具有近代民主政治色彩;自治权力有限,重要的核心权力仍
由中央控制。(7分,任意答2点得4分,答3点得7分,言之有理即可)
(2)意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推
动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有利于加强党对国家政治事务的集
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现代公民精神和民主意识。(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2分)
此题宏观论题或选取某一具体时段做论题均可宏观论题示例:
历史的横向发展促进纵向发展
公元3世纪及以后,中国北部的鲜卑拓跋诸族,欧洲的日耳曼诸族,或者和平迁徙,或者暴力侵犯,向与他们邻近的先进农耕地区扩展。这种横向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开民族之间的闭塞局面,而且加速了游牧民族向先进的封建社会形态过渡。而在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西方国家的海上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导致世界各地区间前所未有的密切交往,而这种世界性的密切交往,又转过来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资本势力对封建农业体系的侵蚀瓦解,直至后来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
综上所述,文明间的横向联系推动了各地区文明形态的演进。
某一具体时段论题示例:
15世纪以来历史的横向发展促进了纵向发展
15世纪以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伴随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不仅为西欧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且推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世界市场迅速拓展。依靠海外扩张所带来的资本,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西欧国家迅速完成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转型。
15世纪以来历史进程的发展说明历史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历史的横向发展会促进纵向发展。
提供以下参考:
论题:历史横向发展受纵向发展的制约
论题:历史横向发展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论题: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
论题:工业革命后,历史的横向联系促进了纵向发展
评分标准:
评分项 论题与论证 材料与史实 叙事与逻辑 分数
水平1 回避问题,无论题、无论证。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仅罗列史实。 0—4分
水平2 论题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 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 叙述连贯通顺。 5—8分
水平3 观点鲜明;论证一致、合理。 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叙述结构完整。 9—12分黄山市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5300——4500年前的屈家岭遗址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市,此前已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大量的陶器等。经过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据此可知,当时的屈家岭
A、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B.先民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
C.生产领域分工日益专业化 D.农业的发展优于黄河流域
2.《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其书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等学说为素材,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取百家思想之所长,被认为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最后的文化成就。据此可知, 《吕氏春秋》
A.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B.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完成了诸子思想的系统整合 D.反映大一统的发展趋势
3.表 1为两汉时期皇帝颁布“罪己诏”的情况统计
朝代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西汉 宣帝 2 地震; 总结失政
元帝 5 地震、日食; 总结失政
东汉 光武帝 3 日食、地震; 总结失政
和帝 1 蝗灾
安帝 3 一系列自然灾害
表1
由此可见汉代
A.“罪己诏”多在国家动乱时颁布 B.统治者都敢于自我反省
C.君主行为受到主流学说的影响 D.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4.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时人薛登评价说: “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 “觅举”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的公正性遭到破坏 B.朝廷控制官员的力度加强
C.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途径之一 D.选官深受门第观念的影响
5.清代每年上报人口数成为例行公事,从其登记和上报的形式上看显然是官样文章而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部分省份每年上报的人口数字甚至都是均匀增加的,正如乾隆皇帝所说“数目每年年增如一,此事甚谬。” 该现象侧面反映了
A.赋税制度的变革 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C.基层治理的缺失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6.清末司法改革之前,不少官员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1902年,清政府启动修订律法程序,明确宣布推行“中外通行”方针,并提出: “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上述材料说明
A.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民族危机加速法治化进程
C.因循守旧的思想阻碍革新 D.中体西用的思想影响广泛
7.五四运动时期(1915年9月——1921年7月)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两种危机:一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向来为士人安身立命的儒家思想体系崩溃了,人们失去了传统的精神支柱;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向往的西方文明也“破产了”,人们又失去了并未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据此可推断此时中国
A.西方文明在中国失去了吸引力 B.以俄为师成为国人共同的追求
C.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D.知识界救亡之路出现新的转向
8.图1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画家潘漯兹创作的《土改与生产》。该图片反映当时
A.土地改革的必然性 B.农村合作社成果初现
C.农村发展的新气象 D.我国温饱问题已解决
9.从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开始试点推动, “新农合”走过了二十年。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98349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2022年,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人员享受待遇21.57亿次,比上年增长3.7%,这表明我国
A.维护健康成为政府的核心工作 B.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C.人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得以提高 D.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10.印欧人迁徙之前,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从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A.促发了众多古典文明的出现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区域文明之间的联系 D.推动了希腊化时代到来
11.意大利历史名城锡耶纳被誉为“中世纪城市的化身”。5——12世纪,锡耶纳最辉煌的建筑是教堂,大教堂及其前面的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这反映当时的意大利
A.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 B.王权与教权的二元并立
C.基督教会地位的动摇 D.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12.18世纪,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把儒家思想中的德治与政治相结合的理论,无神论的哲学视为“天赐的礼物”。伏尔泰说: “我读孔子的书籍,并做笔记,我觉得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孔子思想对西方政治变革有指导作用 B.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华文化中寻求资源
C.文化交流因社会环境而产生一定误读 D.中西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得到共同发展
13.1600年,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证:禁止其他公司与该公司在东印度地区竞争。特许证有效期为十五年,到时候可以申请延长。然而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独占权,此变化
A.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B.延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确立了英国殖民霸主的地位
14.英国教育创造了“熟悉外国语言、文化,接受自由主义、理性的思想意识的新印度人”,“就血统和肤色而言是印度人,但就爱好、见解、道德和才智而言是英国人”, “他们崇拜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开始用西方思想作为标尺来衡量印度,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推动印度人民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 B.缓和了英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冲突
C.体现印度对宗主国的文化完全认同 D.受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思想的影响
15.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与许多美国企业签订合同,让这些公司到苏联修建工厂、大坝、造船厂、炼油厂、公路、公寓等。福特、通用电气等25家企业被列入英文版的五年计划之中。1929年苏联同美国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有70多项,到1933年增加到124项。苏联的做法旨在
A.调整与美国的关系 B.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D.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
16.下面为某研究者绘制的“跨国公司与发展中东道国政府职能关系的基本模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职能互补 B.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的经济
C.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D.生产的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美国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交通问题。美国的交通革命从“税路时代(即收税或收费的大道)”开始。各州纷纷修筑自己的税路,部分解决了各州内部的运输问题。1800年美国开始修筑“国道”,1833年修成坎布兰至俄亥俄州哥伦布的坎布兰大道,成为移民西部的要道。1807 年蒸汽机成功运用于商业航行后,“汽船时代”到来,投资修建运河成为主流。各运河与天然河道形成密集的航运网,为东西部连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 19 世纪 50 年代起,美国交通运输业进入最具革命性的时代——铁路时代。铁路速度快、承载量大、受地理限制小,因而很快就超过公路和运河运输。
——摘编自陆宾《美国西进中的交通建设》
材料二
在1949年前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对交通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1950 年至1957年间,铁道部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全国交通业的统筹发展初步实现了合理的产业布局,交通业超额完成了“一五” 计划规定的运输任务,投资回报率较高。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效果,初步改善了我国交通业的结构与布局,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并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肜新春《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发展战略的演进与绩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近代交通建设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交通事业发展的认识。(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 20 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农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并规定:议员由选民自由选举,议决问题取决于多数;会议非有议员半数以上到会,不得议决;设立议事会与董事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不识文字者”不得为选民……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材料二
20世纪 80年代,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其重要内容为撤社建乡,重建乡级政权,并将乡镇政权作为国家最低层级的政权组织。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按照村民的共同意志治理村庄内部公共事务,村民委员会不属于国家政权体系范畴,是被置于国家政权体系之外的群众性组织。这种“乡政村治”的形成使国家在农村基层的政权体系趋于稳定。伴随着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的系统性推进,“乡政”与“村治”逐渐被纳入国家统一的治理体系之中。“村治”由外在于国家政权的基石向内在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转变。从“乡政村治”向“乡村治理”的话语转变,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在乡村社会的延伸和拓展。
——摘编自陈军亚、肖静迁《从“乡政村治”到“乡村治理”:政权建设视角下的
农村基层政治变迁——对“乡政村治”框架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变迁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社会形态的更迭)和横向发展(地区间相互联系)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