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导入
六国为什么被灭?汉代的贾谊说因为“仁义不施”,唐代的杜牧说因为“不爱其民”,本文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
苏洵
(1009-1066)
作者简介
咏苏洵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作者简介
苏洵天资聪颖,但青少年时终日嬉游,不爱学习句读、属对和声律,然而这却是当时文人考取功名的主要途径,这为他今后屡试不第的遭遇埋下了伏笔。第一次参加科举落第后,苏洵终于开始自我检讨,发奋读书,欧阳修在《苏允明墓志铭》中说道:“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数年后,苏洵进京参加科举,再次落第,次年举茂才异等不中,此后苏洵继续闭门苦读。直到47岁时,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进京应试,欧阳修非常赞赏他的《权书》《衡论》等文章,后来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1060年,苏洵已经51岁,才由韩琦推荐,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上,刊正文章),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从八品,掌管文书),官职低微,远离政治中心,壮志难酬。
仕途不顺 不受重用
写作背景
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解题
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即史论。
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六国论
论
读文正音
lù
yì
jué
pù
jiè
yǔ
jì
dài
wéi
gǒu
sàng
tǎng
fú
shuài
xuē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出论题、主论点: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观点——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器 武器
打仗 作战 动词
全都 一概
相继灭亡
规律 道理 这里指原因
亏损
因为
因为
保全 形作动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研读文本—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中心论点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研读文本—第一段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用攻战的(的方法)取得
形作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所得到的土地
其:代词,贿赂获得的土地实:实际
丢失 丧失
最想要的东西
本来
思:回想
看待 对待
比喻面积小
拿来送给别人
厥相当于“其”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 。和下句“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暴:同曝
秦国除了用攻战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方面就获得邑镇,大的方面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它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它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东西,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事情,本来就不在于战争。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
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满足
决定,确定
以致、以至于
灭亡、覆灭
宜:动词,应该 ;然:代词,这样
事:动词,侍奉
薪:柴草
得:适宜、得当之:代上面说的道理
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既然)这样那么
凶残
代词,这样
安稳熟睡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之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却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凶残秦国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以至于(赂秦各国)全部覆亡,道理上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研读文本—第二段
第2段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研读文本—第二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副词,当初、起初
灭亡
招致
以…为:把…作为 计:策略
终:最终
继:副词,接着、随后
已经
这
名作动,坚持正义
亲附、亲近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了。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判断句
才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燕国)刺客不行,(赵国)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动身、出发
不轻易估量
胜败存亡的命运(互文)
革除
坚持到底
等到
攻打
使…退却
诛:被杀(表被动)
武力、军事、战争
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
诚:副词,确实、实在
不得已:没有办法
向:副词,从前、过去使:连词,假使、如果
当:通“倘”t ng。假如、如果
连续
因为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过去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几乎
两次
研读文本—第三段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鄙夷
赞美
惋惜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与嬴而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终继迁灭
势所难免
研读文本—第三段
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对策是什么?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齐
燕
赵
速祸
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对策
研读文本—第三段
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举例论证
剖析
证明
分论点二
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
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①假设论证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名作动吃饭
胁迫,挟持
积久而成的威势
名作状 向下
封赏
名作动 礼遇 礼待
表被动
名作状 每日/每月
治理国家的人
并力:合力,
向:朝向(秦国)
使:动词,让、叫
为:表被动,被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杰出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一定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研读文本—第四段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第四段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结构上
怎么办:
政治主张:
研读文本—第五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句首发语词,表议论
代指六国
比
降低身份
凭借
可以
形容词作动词,战胜
代秦国
助词,的
旧事
如果
代指国家
这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用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降低身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五段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警示当朝的?
研读文本—第五段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
今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文章主旨
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写法赏析
在《六国论》一文中,作者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之后就故意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疑问也正是别人的疑问,所以作者在别人发问之前自己发问,并给了一个明确的答复:“不赂者以赂者丧……弊在赂秦也。”使文章的立论更周密,无懈可击。
比如文中有这样一段引文:“以地事秦,犹抱薪数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淘通过引用古人的比喻说明企图用割让士地的办法阻止秦国的人侵,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说理形象生动,易为人所接受。再比如“如弃草芥”这比喻,既表现了韩、魏、楚三国脚地的轻率态度,也显示了作者鲜明的批判态度。
1.故用设问,立论周密
2.巧用比喻,说理生动
写法赏析
3.对比鲜明,论证有力
(1)秦与六国的对比
将秦“以攻取之外”所得土地与“战胜而得”的土地进行对比,前者是后者的“百倍”;将六国所赂之地与战败而亡之地进行对比,前者也是后者的“百倍”:这两个“百倍”触目惊心,秦之所得与诸侯之所亡对比鲜明,“弊在赂秦”的论点不言自明。
接着,作者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诸侯“奉之弥繁”与秦“侵之愈急”的事实进行对比,进一步阐明论点。
写法赏析
3.对比鲜明,论证有力
(2)六国内部的对比
以燕、赵与其他四国进行对比。燕国力量弱小,但用兵有效,故“后亡”;赵国曾“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之后面对秦的进攻也能“连却之”。这有力地论证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的观点。以燕、赵之抗秦与韩、魏、楚三国的“赂秦”及齐国的“与赢”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写法赏析
3.对比鲜明,论证有力
(3)六国与北宋的对比
文章最后以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指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当今北宋与昔日六国相比,其势远过之;辽、西夏与秦相比,其势远弱之。如果北宋屈从于辽和西夏,重蹈六国“赂秦”亡国之覆辙,那么就连六国都不如了。这一对比旨在劝谏北宋王朝统治者抛弃投降政策,励精图治,奋起抗击外侮。
衔接高考—情境式默写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诸侯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苏洵《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衔接高考—情境式默写
5.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洵《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衔接高考—文化常识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分别号颍滨遗老、东坡居士、老泉。三人均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文章被学者竞相仿效。( )
2.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荆卿、庆卿、庆轲。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荆轲见秦王后,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
3.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可用于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
4.郡: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
×
√
√
√
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暴”同“曝”, 冒着
“厌”同“餍” 满足
“当”通“倘”,如果
无,通“毋”,不要
它实际情况
祖辈父辈
两次
招致
智谋和力量
前例、旧事
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的、一月月的
形作名
小(大)的方面
名词作动词
坚持道义
形作动
完整地存在,保全
动词使动
使……退却;击退
形作动
坚持到最后
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
礼遇,礼待
名词作动词
降低身份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亏损
名词作状语
按道理
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之后
文言知识积累—特殊句式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觉今是而昨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或曰:六国互丧……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不是
不能
有人
有时,偶或
有的……有的……
或许,也许
错误
没有
非
或
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
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吾得兄事之
当与秦相较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会不相从许
得
相
互相。
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他。
读xiànɡ,宰相。
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你。
得到,获得。
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能够,可以。
读děi,必须,应当。
现实意义
六国灭亡已成历史,当历史照进现实,新时代的我们能够从六国破灭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不要被强国的积威所胁迫。
疫情当下,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有一些别有心的政客,把本国疫情的失控甩锅给中国,鼓噪所谓“追责索赔”这种做法,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厅答记者问中,提到“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世界也不是百年前的世界,如果想借滥诉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敲诈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恐怕是白日做梦,必将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