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29张ppt)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29张ppt)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09:3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困境与成长
大卫·科波菲尔
【英】狄更斯
作家简介
1812年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祖父、祖母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2岁那年,父亲因负债被捕入狱,数周后其母伊丽莎白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
此前,仅上了两年小学的狄更斯已入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因此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独自在朋友家借宿。约翰获释后,全家在索默斯镇约翰逊街栖身。1825年,狄更斯进威灵顿豪斯学校读书。1826年,全家因欠缴房租而遭驱逐。狄更斯被迫辍学,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1870年3月9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6月9日,因患脑溢血逝世。
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主要主品:《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
一生颠沛 永葆赤诚
1822年,在英国朴次茅斯。一位父亲因还不起巨额债务而被关进了债务监狱,他年仅十一岁的儿子被迫放弃学业,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家庭责任。他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时,由于包装熟练,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这在他心里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深厚的同情和坚决摆脱贫困的决心。
这个儿子没日没夜地工作,希望挣足钱好把父亲保释出来,但到了最后期限一家人仍没有把钱凑齐,父亲便被判为终身监禁。儿子痛苦极了,隔着铁护栏看着父亲泪如雨下。父亲不想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在儿子心里留下阴影。于是他一脸平静,对儿子笑笑,目光慈爱而坚毅,说了一句让他的儿子终生难忘的话:“孩子不要哭,太阳将永远照在我肩上!”
这个孩子就是狄更斯,日后写出了《双城记》和《孤星血泪》等世界名著,并被誉为关国近代文学史上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大作家。多年后,他在一本传记中写道:“当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和与众不同的人。”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
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写作背景
不幸的童年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虽然父母健在,但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颇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他出身社会底层, 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 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
冷酷的社会
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完成了工业革命,特别是机器的普遍使用和国内外铁路建设事业的大发展,直接推动了十九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业的迅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剥削和压迫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实。
《大卫 科波菲尔》介绍
《大卫 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 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职业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负债入狱经历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童工经历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
前情回顾
节选的是第十一章:
大卫 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
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
天真无知、不知世事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
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思、特雷德尔等人。
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污垢( ) 咄咄( )怪事
颤抖( ) 招揽( )
邋遢 ( )( ) 褴褛( )( )
契据 ( ) 诨名( )
褪色( ) 诉讼( )
字音积累
gòu
duō
chàn
lǎn


lán lǚ

hùn
tuì
sòng
初读感悟
自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标好自然段序号
2、梳理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找出本文的线索
梳理情节
以“我”的所见所闻为主要线索,展开情节。
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分组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第一组分析大卫的性格特点;
第二、三组分析米考伯先生的性格特点;
第四组分析米考伯太太的性格特点。
(1)选角
大卫
孤苦伶仃、痛苦寂寞、善良勤奋、重视友谊、渴望温情
在货行做童工,自食其力
为米考伯的债务忧心
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夫人
帮助米考伯夫人去典当餐具
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生活贫困,却又喜欢自我卖弄、附庸风雅;债务缠身,却又盲目乐观、爱慕虚荣;善良热情,却又滑稽可笑的社会底层的小职员。
米考伯主义
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生活艰难、不切实际(不务实)、不懂持家、爱慕虚荣、喜欢挥霍,但是善良,乐善好施,不贪小便宜,对米考伯不离不弃。
“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他从物镜里把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
——茨威格《三大师传》
这类人物称作“扁平人物”,认为“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人物特性,具有十分明显的类型化特点,有利于读者认出他们,记住他们。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扁平任务与圆形人物
“债多不愁、乐知天命”的米考伯夫妇已成了文学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被称作“米考伯主义”,意思是“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有人认为, 狄更斯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一特点加以夸张,使人物失去了真实感,只适合扮演喜剧角色,是扁平人物。
①扁平人物:也称为性格人物,类型人物、漫画人物,为了"表现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甚至就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中。
② 圆形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其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具有复杂性格特征,能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小 结
大卫科波菲尔与米考伯夫妇同样陷入人生困境,但是在相互支持中,不断抗争,获得成长,大卫成为一个坚强有才的文学家,米考伯成长为揭露希普罪恶,最终事业有成的人。人生是不断克服困境,不断成长的过程。
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自己独特而敏锐的眼光观察着那个时代和社会。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2)取景
1、知识回顾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什么作用?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指的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暗示社会环境。
(2)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3)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氛围。
(4)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交代了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6)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7)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的主题。
(8)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
划出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讨论并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②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它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④揭示了社会差异的悬殊,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①“破破烂烂”“全都空空的”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迫;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了铺垫;③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从而升华了文章主题。
①突出了监狱的简陋;②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③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
社会风貌 文章主旨
在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米考伯作为小资产阶级最后破产,陷于囹圄,那么底层贫困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文章中小人物,说说他们的生存处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风貌?
黑皮肤的女仆,孤儿;只有破毯子的狱友;霍普金斯船长一家。
贫困,善良,相互帮助,苦苦挣扎。
社会表面光鲜,内里丑恶,以剥削百姓为资本。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但社会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贫富悬殊等问题,底层民众如米考伯先生、霍普金斯船长等,破产负债,境遇凄惨。
社会风貌 文章主旨
社会的黑暗体现在方方面面,请同学们找出社会环境描写,说一说环境的特点。
脏、乱、差。狭窄的街道,房子又破又旧,尘污烟熏,老鼠横行,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到处是污垢,充满腐臭的味道。作者希望通过这样极尽真实的描绘,引起人们对孤儿、童工问题的广泛关注。
主旨:揭恶扬善,关注弱势群体,改变社会。
艺术手法 叙述特征
作为自传性的小说,狄更斯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手法。小说中“我”的使用,具有两面性。请从叙述特征的角度,分析本文“我”的作用?
①“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亲历者,是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结合,视角转换灵活有时“我”是童年大卫,有时候我是成年大卫,两者形成照应,又形成对比。既使故事真实可信又使故事具有深刻性、哲理性。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串联起米考伯一家的故事。
不少文学作品,喜欢实用孩童视角,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万卡》、《最后一课》《小团圆媳妇之死》等,结合本文说一说孩童视角的作用?
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