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另附加卷面分5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4、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唐代宗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A.宋朝的法律体系比唐朝更为完备 B.“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C.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 D.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
2.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朝廷正式确立合同契法,专门规定了田宅出典活动。契约文书必须一式四份,分别交由交易双方、商税院及地方官府保存,以此作为交易的凭证。这一做法( )
A.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B.保障了自耕农民利益
C.调解了土地经营纠纷 D.顺应了田宅交易需要
3.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体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统治主张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融合中形成理学思想新体系
4.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 )
A.专制主义理念 B.自由主义精神 C.法律至上原则 D.小国寡民情结
5.《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年左右编成)是罗马平民斗争取得的成果,这部成文法典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以下条文中能反映这一点的是( )
A.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
B.过失致人于死的,应以公羊一只祭神,以代本人
C.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
D.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森都里亚大会(公民大会的一种形式)的权力
6.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三名罗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风俗,并了解其他希腊城邦的法律。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希腊各城邦文化的优越 B.罗马法的包容特征
C.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 D.十二铜表法的来源
7.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8.下表为古罗马时期的相关立法。
类别 内容
水道立法 损害水道者、偷水者等要受制裁
排污立法 洗羊毛活动必须在城外进行
下水道立法 禁止邻人使用暴力阻止下水道清扫和修理
医疗卫生立法 赋予外国医生罗马市民权
据此可知( )
A.罗马法注重保护公共利益 B.罗马的公民权不断扩大
C.罗马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强 D.罗马法的法律体系完备
9.1774 年,瑞典化学家卡尔·舍勒发现了氯气,而且氯气溶解于水中可以漂白植物颜料。在此基础上,1798年,英国化学家查尔斯·坦南特发明了漂白粉,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工业中漂白程序的效率。这反映了( )
A.利润刺激促进了新技术推广 B.科学进步推动生产技术革新
C.工业革命越出一国范围 D.化学工业焕发新的活力
10.1801年,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其全部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6%(有些资料的统计甚至比这个数还要低)。半个世纪后,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该时期英国城镇和人口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D.福利国家政策建立
11.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的状况,其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
A.降低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没有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D.推动了公共卫生的建设
12.南北战争后,惨败的南方精英们推崇种族歧视。种族歧视便替代“老南方的旧制度”,成为美国南方的“特殊制度”。美国的种族歧视源于( )
A.分权制衡的联邦制 B.种植园奴隶制度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独裁制度
13.1960到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14.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15.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16.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1920年)、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始终是以美洲国家为主体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
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52分。
17.(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 千米)的都城建制。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时间 中国 北部 中国 西部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共计
1843年 4.2 4.0 4.1 4.5 7.4 5.8 4.9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6.0
——摘自薛凤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四 《长安志》对东市的具体情形记之较详:东市的规模约为“东西南北各六百步”.“街市内货材二百二十行。 四面立邸。 四方珍奇皆所积聚”。 但西市的繁荣更胜东市,因为西市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还云集了大批中外客商,尤其是西域胡商,在鼎盛时期更被称为是“金市”,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中心。 东市、西市这两大举世闻名的贸易中心齐聚长安,不难想见当时长安市场繁荣之盛况。
——韩伟《唐都长安市法述论》
(1)材料一、二的城市建造分别体现出什么特点 (4分)
(2)阅读材料三,说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8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长安城的商业情况。(5 分)
18.(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1825年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后,美国联邦政府就给予了充分重视,在1824年到1838年间联邦政府就出资并派遣技术人员勘探铁道线路,美国一方面从英国购买机车,一方面加紧国产火车头的研制工作………由于运河在地理上有较大的局限性,只能连接已有的河流形成水路交通网,在河流稀少的地区就不能够发挥作用,而铁路长年可用,是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最强大的交通设施,铁路建设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的铁路总长度已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达到2818英里,
——孙南洋《19世纪美国交通运输革命研究——以铁路建设为中心》
材料二 1865年到1869年.大约1.2万名来自中国的工人.作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生力军,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危险的工作条件下,披荆斩棘,穿山凿洞,许多人甚至献出生命.终于完成了这个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铁路工程之一。美国劳工部副部长说:“他们中许多人只有5英尺高一点.100多磅重.但他们的产出却是普通人的两倍。他们不仅是勤劳的工人,也是聪明的工程师和能工巧匠“
——摘编自余东晖《揭开尘封历史——铁路华工进美国劳工荣誉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的历史背景。(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华工为美国发展作出的贡献。(4分)
19.(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 (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知。(4 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 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 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9分)高二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 CDADD
6——10 CAABB
11——15 DBDCA
16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7分)
【答案】
(1)(4分)
特点:材料一体现了等级分明的特点。材料二体现了布局严谨,以皇权为中心的特点。
(2)(8分)
发展状况:近代中国城市整体上发展缓慢;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和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2分)
原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城市化进程缓慢;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和两广地区较早开放,多通商口岸,商品经济的繁荣,近代企业的兴办,使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化水平更高。(6分)
(3)(5分)
长安城内商业主要集中在东市和西市。东市规模大,西市规模更大。西市外商云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称为“金市”。市场上商品种类丰富。长安是国际贸易中心。
18.(9分)
【答案】
(1)美国政府重视铁路建设和科技研发;运河运输的局限性;铁路运输摆脱了时间和地理的限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影响。(5分)
(2)参与了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促进了中华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言之成理)(4分)
19.(12分)
【答案】
(1)(3分)
注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产品风格与品种丰富多样;适应海外市场需求。
(2)(5分)
过程:从仿制、改造以中国奢侈品为代表的亚洲商品到实现创新,制造出英国的新式商品。(2分)
影响:带动了英国的产业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世界体系)的形成;客观上助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3分)
(3)(4分)
文明交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东西方文明都对彼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文明交往应该在平等基础上互动互鉴。
20.(14分)
(1)(5分)
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9分)
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
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
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