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共4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共4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10:0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一、纠正字音,选用适合文本的直谏、讽谏或委婉劝谏的语气,朗诵文本三遍。
二.借助助学材料和课下注释了解创作背景,自主梳理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构建文言体系,思考下面五个问题
1.文章的文眼是那个字?围绕这个字文章的思路结构是怎样的?
2.文章第一段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找出文章的观点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的关键句是什么?作者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讨论分析:说明“十思” 的具体内容,“十思”有何现实意义?
5.画出文章脉络思维导图。
预习问题
读文正音
求木之长 浚
殷忧 谗邪
黜恶 谬赏
垂拱 壅蔽
塞源 载舟
zhǎng
yīn
chù
gǒng

jùn
chán
miù
yōng
zài
明理性之道,砺担当之志
————品家国情怀、抒理性之音、担时代使命
谏太宗十思疏
1.通读文本,借助课下注释和助学材料,疏通文意,梳理作者的主要观点,概括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2.研读文本,思考并找出文章的论证方法,说出士大夫的责任担当。
3.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古代士人的家国情怀对我们今天学习、生活的意义。
学习目标
活动一:读经寻人 温情回顾
作家迟子建说过,文章被朗诵,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传统经典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运用恰当的语气、节奏等技巧个性化朗诵,并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活动二:细思探究 文言积累
1.从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角度,设计文言知识大闯关。
2.交流并解决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构建文言知识体系
活动三:深究细研 专题研讨
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召开一次班级专题交流会。
学习活动
知人论世
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 明·王船山 《读通鉴论》
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征。
—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千古佳话
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知人论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
在这一盛世中,有两位重要人物: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征与李世民。
让我们通过《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征,学习他的勇气担当与劝谏艺术。
魏征(580 — 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著有《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 (637年) 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
“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讽、谏、谤、讥、诽”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
诽——背地里议论
解题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
通篇只重一“思”字。
——《古文观止》
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求:要求,需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浚(jùn)疏通水道.
其:他们的。
德义:德行和道义. 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第一段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 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指望,想要
厚:丰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这里用作谦辞。
况:何况.
于:介词,对.
明哲:明智的人,指唐太宗。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
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当:主持,掌握.
神器:帝位.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位.
念:考虑.
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
安、危:形作名,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戒:戒除.
以:第一个是动词,用.实行,第二个是连词,来。
流:水流,名词。
第1段总结:
反复说明人君要得到国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厚积德义。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比喻,从而说明积德安国这抽象的道理,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且易懂。
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第一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比 喻
排 比


对 比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凡百:指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承:承受,秉承.
景:大.
殷:深切的
而:第一个表顺承,第二个表转折.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繁:多.
终:坚持到底.
盖:表推断.
岂:难道
第二段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昔:从前
而:第一个表顺承,第二个表转折
何:为什么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能同心同德,傲视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殷忧:深深忧虑.
以:而,表修饰。
下:指臣民.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以:而,表并列。
傲物:看不起别人
行路:陌生的路人.
虽:即使.
董:督察.
以:介词,用.
振:同震,威吓.
苟:苟且.
而:转折连词.
免:免于刑罚.
怀:怀念,感激.
貌、心: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在心里
恭:恭顺.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惟:只有.
覆:颠覆.
宜:应该.
深:深切.
慎:警惕.
其:反问语气词,难道
忽:轻视,怠慢。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第2段总结:
从历史教训入手,进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重要性。
第二段
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以______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对比得出
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 的关系比 ______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能否竭诚是事
业成败的关键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胡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简述史实
并作探析
对比分析
论证
居安思危
陈述
“纵情”危害
反面论证
居安思危
简述史实
并作探析
对比分析
论证
居安思危
陈述
“纵情”危害
反面论证
居安思危
君人者,诚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君:名作动,统治。
诚:假设连词,如果.
可欲:自己贪图的东西
思:想到。
以:表目的,来.
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建筑宫殿一类的事情.
安:使动,使….安定.
高危:(地位)高而险.
而:表递进
谦冲:谦虚.
牧:养.
惧:担心。
满溢:比喻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批评.
下: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
乐:意动用法,以… …为乐。
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
三驱:围打禽兽时,只合三面,留一面,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
以为:以(之)为
度:限度。
第三段
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忧:担心。
懈怠:意志松懈。
而:递进连词.
敬:慎重.
雍(yōng):堵塞. 雍蔽:被蒙蔽.
以:第一个相当于而,表修饰;第二个表目的;第三个,因果连词,以致
谗:动词作名词,说坏话污蔑别人的人.
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正:使动,使….端正.
黜(chù):排斥.
恶:形作名,奸恶小人
加:施加.
无:同“毋”,不要。
谬赏:不恰当地奖赏.
而:以致.
滥刑: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 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总:归纳.
弘:光大,弘扬
兹:这,此.
简:选拔.
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而:顺承连词.
择:分辨选用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尽:形作动,用尽。
播:扩大
惠:惠泽
信者:诚信的人
效:献出。
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而:结果连词
劳、苦:使动,使……劳/使……苦
第三段总结:
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提出"居安思危“
的具体做法
即“十思”
正面指出“十思”
的好处,描绘
“垂拱而治”的
理想画面
主旨归纳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收到此疏后,唐太宗亲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披览忘倦 每达宵分”。唐太宗从谏如流,延续了“贞观之治” 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价值。林云销名《古文析义》卷十:“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阅读这篇奏疏。用以自警。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督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讨论分析:魏征所言“十思”有何现实意义?
(1)“十思”对青年学生培养自律勤奋、慎始敬终、勤俭节约的习惯,涵养谦虚包容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等都是有意义的。
(2)对于国家社会管理者,“十思”也有益于其保持清廉、节俭、谨慎、谦虚的作风,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作出利国利民的决策。
课堂小结
“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古代优秀的士人,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在其位,谋其政,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庙堂,时时牵挂国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拳拳之心。
时至今日,我们每一个人仍需涵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心有所系、行有所戒,练就责任之心,成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
板书设计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以“固本思源”为喻)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内容小结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性情,含贬义。
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听觉、视觉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词类活用
①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②简能而任之
③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④择善而从之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必固其根本
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名词作动词,居于……下
······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
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小人
······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
虚词用法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连词,表修饰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的成语
居安思危:
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善始善终:
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
垂拱而治:
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戒奢以俭:
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论证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劝谏唐太宗的?
魏征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①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还为人们传颂。
②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唐太宗的心,从而引以为戒。
1.请结合文本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语言特色。
①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②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③整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三排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