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和贡献,学习其科学精神,探究成功的秘诀。
2重点难点
1.用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爱因斯坦的基本观点。
2.理解“比喻”手法。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我的回顾》
【研学问题一】走近作者爱因斯坦
【读一读】阅读《百家讲堂同步讲练测》的《导读网页》一、二
【想一想】爱因斯坦的生平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乌尔姆,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1905年获苏黎士大学博士学位。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其最卓绝的成就是他突破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1922年11月,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被人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本文是一篇自传。自传作者一个可能的优势是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特别是更清楚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内心冲突的经历。因此,他更期望自己来完成生命历史的纪录。爱因斯坦在67岁的时候,应一位编辑的邀请写了一篇《自述》。课文即选自这篇《自述》。
活动2【活动】【做一做】
【做一做】做《百家讲堂同步讲练测》的《自主学习》第一至第四题。
做完之后齐读一遍第一、第二、第四大题。
一、字音识记
1.单音字
目瞪口呆( ) 桎梏( ) 明晰( )
真知灼见( ) 吞噬( ) 窒息( )
毋庸置疑( ) 深邃( ) 弊病( )内疚( ) 夭折( )
2.多音字
撇 给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遏制·遏止
辨析:“遏制”和“遏止”都是动词,都有用强力阻挡的意思。但“遏止”重在“让停止”,常用于重大事物;“遏制”重在“控制”,常用于某种情绪,有时也用于敌人或某种力量。
例句:(1)“网络谣言是互联网上的‘毒瘤’,依法 网络谣言传播是电信运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南非水利与环境部4月19日发表声明,呼吁民众积极参与保护犀牛的行动, 日益严重的非法猎杀犀牛的行为。
2.不耻·不齿
辨析:“不耻”的意思是“不感到耻辱”;“不齿”的意思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例句:(1)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为人所 。
(2)保障房巡查“眼见为实”需“ 下问”。
3.权利·权力
辨析:“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例句:(1)4月29日,全国晚报体育学会成员对如何切实维护记者正当的采访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5月1日,英央行表示希望获得冷却过热市场的 。
四、词语积累
1.深邃:深奥。
2.夭折:未成年而死,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3.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4.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5.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解。
活动3【活动】【研学问题二】划分文章结构。
【研学问题二】划分文章结构。
【想一想】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做一做】根据《百家讲堂同步讲练测》的《结构图解》,抄写每个部分的段意。
活动4【活动】【研学问题三】
【研学问题三】“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读一读】请阅读课文
【想一想】句子的含义
【做一做】参考《百家讲堂同步讲练测》的《文本解读》第1题,得出结论。
活动5【活动】【研学问题四】
【研学问题四】在文中爱因斯坦回忆的是自己的少年时代,那么他是以什么为文章的内容和核心的
【读一读】请阅读课文
【想一想】文章的内容和核心
【做一做】参考《百家讲堂同步讲练测》的《文本解读》第3题,得出结论。
活动6【活动】【研学问题五】
【研学问题五】爱因斯坦在文中说:“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能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作为学生的你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考试,你是如何看待它的呢
【读一读】阅读课文。
【想一想】你有怎样的观点呢
【做一做】请做《百家争鸣》的题目
观点一:我同意爱因斯坦的观点。考试固然能够看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但“过犹不及”,我们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背负上了要“考好大学”的包袱,就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学习和求知。久而久之,其激励作用会减弱,而它对于青少年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束缚越来越大,因此,我觉得,我们对考试的重视简直就是扼杀了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应该进行规范。
活动7【活动】【研学问题六】
【研学问题六】本文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理。如说道自己对数学的迷茫时,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先吃哪一捆干草”。
在表达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比喻呢?
【读一读】阅读《百家讲堂同步讲练测》的《技巧赏析》。
【想一想】什么是“比喻”?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活动8【活动】【学后小结】
【学后小结】
活动9【作业】【学后作业】
【学后作业】课后完成《百家讲堂同步讲练测》的《课堂跟踪演练》的第4题。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 , ,
, 。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着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