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1+3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1+3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7 10:22:41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一1+3期末考试
4.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
11.古装剧《梦华录》讲述的是赵盼儿、孙三娘等女性在北宋都城东京的奋斗历程。而在真
历史
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作者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
实的宋史上,女子经商,算得上比较常见的事。《东京梦华录》中就记录了北宋都城诸
A.严刑峻法
B.焚书坑儒
多“网红”名店,其中即有女性开办的“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上述材料可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C.秦的暴政
D.皇权专制
以用来说明宋代(
注意事项:
5.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至东汉,刘秀
A.经营商业的环境相对宽松
B.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这说明()
C.政府鼓励私人工商业发展
D.传统的士农工商发生变动
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A.相权逐渐转移
B.中央集权加强
12.北宋初期(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期(1110年),已增到2088余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C.皇权逐渐衰落
D.行政效率降低
户。按每户5口计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6.中国饮茶起于汉代,巴蜀是最早的产茶区之一。水稻精耕细作,产量不断提高,巴蜀地
是()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巴蜀地区手工业高度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尤以盐业、矿治业、纺织业、漆器和金银器制造最为著名。由此可知()
C.少数民族的内迁
D.商品经济的发展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巴蜀成为全国最发达地区
B.区域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13.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
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囊汾县,是距今4300多年前的史前遗址。经研究发现,陶寺遗址的古
C.巴蜀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边疆地区治理难度较大
地改变若辽田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出榷场的设置()
观象台可以看到二十个节气,这应该是我们今天二十四节气的起源。陶寺先民就可能在古
7.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一一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
A.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B.主要服务于辽因文化需要
观象台的观测点,观天象,授农时。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的相关记载相同。这表明()
C.体现了宋辽民族的平等
D.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A.陶寺先民开始定居生活
B.陶寺先民的历法处于领先水平
A。视文比《魏书》记载更可靠
B.北魏重视祭祀祖先
14,元朝的军队构成多样,形成了宿卫军和镇戍军两大系统。宿卫军主要负责戍卫京师:而
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D.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北魏文字水平较高
镇成军则分布于全国各地,负责地方的防御和治安。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在平常的日
2.在西周的文献记载中己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
8.南北朝时期,北方主要使用谷帛等实物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不断地
常事务中归行省管理,但重要的调造和防御任务仍受枢密院节制。这些措施()
狄蛮爽先进,子白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以后,我狄蛮爽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现象反
扩大。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B.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映了先秦时期()
A。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B.南方治金技术高于北方
C.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D,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A。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缓和
B.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C,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D.北方制造货币的金属缺乏
15.自唐潮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势力渐渐超过了北方。然而,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C.实现国家的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9.
中国古代医术也称为“仁术”。“仁术”一词最早出自战因《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
后,却将都成迁到了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有利于()
3.下列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基本一致的是()
是乃仁术也”,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
A,加强对北方管理
B.稳定明成祖的统治地位
选项历史史实
历史结论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C.抵御蒙古族袭扰
D.推动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楚辞
A,医生的知识水平较高
B.重视对医学的实践运用
16,城隍是古代中国城市的保护神,一般多由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担任。中国的城隍信仰在历
体现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
C,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
D,注重对病人的心理疏导
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国各地。明朝统治者要求:但凡新官到任前需要到城隍庙斋宿:
孔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婚姻必由于谱系”。入宋以后,
上任日,更需要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请求城隍爷一起协助地方政治事务。统治
则出现“榜下捉婚”的现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老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
B.门阀政治在中国的终结
A.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C.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
D.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
C.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D.加强专制皇权需要
第1页,共2页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陶寺遗址的古观象台可以看到二十
个节气,可以观天象,授农时。体现了陶寺遗址的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D项正确;在
旧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经开始定居生活,排除 A项;没有体现陶寺先民的历法处于领先水平
,排除 B项;没有体现农耕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 C项。故选 D项。
2.B【解析】本题考查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材料可知,由春秋到战国,华夏族的范围不断
地扩大。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
得到发展,B项正确; A、C、D在材料中都不体现。故选 B项。
3.D【解析】本题考查基本历史事实。体现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是《诗经》,排除 A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观点,排除 B项;人性善,提倡“仁政”的
是孟子,排除 C项。故选 D项
4.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由材料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它的暴虐之道,导致秦朝的灭亡,C项正确。
5.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加强皇权的途径。由材料可知,无论是西汉的中外朝制度还是
东汉的尚书台,都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故选 A项,排除 C项;中央集权强调中央
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 B项;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故排除 D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后期巴蜀地区的状况。由材料可知,巴蜀地区是重要的产茶区、
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这说明当时的区域经济格局有所改变,B项正确。A、C、D在材
料中都不体现。故选 B项。
7.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历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实物与《魏书》相互印证,证明
北魏的历史,故选 C项;材料没有体现哪种史料更可靠,故排除 A项;B、D项不是材料要
表述的重点内容,故排除 B、D。
8.A【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政权更迭
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故选 A项;材料没有
体现冶金技术、经济水平的南北比较,也没有体现北方制造货币的金属缺乏,故排除 B、C、
D项。
9.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医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医学强调医学家的仁、德,体
现古代中国医学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故选 C项;
10.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不断地发展,冲击
{#{QQABBYQAogggQoAAAQhCQQHKCgCQkBCACQgGgAAAMAAAwRNABAA=}#}
了门第观念,出现了“榜下捉婿”的现象,故选 D项;A项不是原因;材料未涉及门阀政
治在中国的终结,排除 B项;没有体现社会成员的身份平等,排除 C项;故选 D项。
11.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女子经商比较常见,这说明宋代经营商业的环境相对宽
松,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妇女政治地位,排除 B项;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均实行重农抑
商的国策,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排除 D项。故选
A项。
12.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户口的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故 A
项正确。
1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典籍传入辽国,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有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 D项正确;A项错在结束了;B项主要服务于文
化需要是错误的,榷场的设置主要是出于经济交往,排除 B项;材料与民族平等无关,排
除 C项。故选 D项。
1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的镇戍军在重要的调遣和防御任务中,仍受枢密院节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加强皇权,排除 A项;材料
没有体现增强地方的力量,行省不属于边疆管理,排除 C、D项。故选 B项。
15.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政治中心北移,但经济重心在南方,促使物资从南往北
运,客观上推动长途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其他三项是主观方面的作用。故选 D项。
1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统治者要求官员在祭祀城隍后才能上任,请求城隍爷一
起协助地方政治事务,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 B项正确。
17.(1)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4分)
(2)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
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6 分,答出三点即可)
18.论题:长城的建造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体现。(2 分)
阐述:由《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可见,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为争夺
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所以各国之间普遍修筑有长城。由《秦长城示意图》
可知,秦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诸侯割据兼并的战乱局面结束,郡县制实施。随着统
一的完成,分布于列国之间的长城都被拆除,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的历程。秦代长
城主要位于北方边疆,体现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历史
进程。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QQABBYQAogggQoAAAQhCQQHKCgCQkBCACQgGgAAAMAAAwRNABAA=}#}
(10 分)
19.(1)原因:汉代察举制的影响;选拔实用人才、弥补科举制的不足:稳定政权、安抚民心
的政治需要。(6分)
(2)进步性: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阶层的
流动;相对公平公正,推动了个人的奋斗;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0.(1)根源:中国经济生产率明显增长。具体表现: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经济作物的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的发展等。(8分)
(2)因素:宋朝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
进步等。(6分)
{#{QQABBYQAogggQoAAAQhCQQHKCgCQkBCACQgGgAAAMAAAwR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