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布衣总统”孙中山(… 配套教学设计(11)

文档属性

名称 4 “布衣总统”孙中山(… 配套教学设计(1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1:37:2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有关常识。
2、解读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学习他关心国事,甘于淡泊的品质。
3、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会赏析传记文学;初步掌握如何进行传记写作。
2学情分析
这是高一学生初次接触传记这种文体,可能对其阅读方法不是十分了解。并且本课还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传记阅读。同时,阅读学习传记作品有助于学生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过去,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长短,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重点难点
解读孙先生的精神、学习本文写作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单元导入(因为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首先是单元学习的导入。)
同学们,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在相处的过程中大家都会互相认识。说到这个,老师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认识一个人就等同了解一个人了吗?(生答:不是)那你会怎样去了解一个人呢?(学生各抒己见,都挺有道理)
刚刚大家说的都是了解身边人的方法途径,但如果一个人与你相隔千万里或者说与你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你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途径去了解他呢?
活动2【讲授】传记知识介绍及课文学习
二、传记基础知识的介绍(重点学习)
1、什么是传记?
传记: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再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文体。
2、传记分类:自传(第一人称),他传(第三人称)
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自己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克林顿写的《我的生活》。他传是他人撰写的,本单元的《“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罗曼 罗兰》就属于他传。
3、特征
现代的传记著作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两大类。前者记叙史实;后者用形象化手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排斥合理的艺术加工。本单元的传记文章都属于文学性传记。
总结:传记并不是说把传主的所有事无大小的事情都写下来,而是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记载下来。这通常都会采取许多的描写手法,如环境,细节,语言,心理,动作等。
三、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来走进课文《 “布衣总统”孙中山》,去认识或者深入了解一个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对于总统孙中山,你知道多少?
有人曾经评价孙中山,说他是“结束一个时代的人”,同时还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人”。那你对他了解多少呢?现在我们先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孙中山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提问2-3个学生)
2、孙中山简介(教师总结)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国同盟会主要创始人。
◆ 出生地: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
◆ 名字“中山”的来历: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因此得名。
◆ 基本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领导过的重大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其实不在国内,但是其之前的思想主张、方针政策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武昌起义后,担任临时政府总统
1925年3月12日,因肝病病逝于北京。
3、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再加上老师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对孙中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孙中山跟课文里的孙中山先生是不是一样呢?
四、阅读全文,理解文意
(一)同学们,请看题目。文题“布衣总统”,一个是“布衣”,一个是“总统”,这两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什么是“布衣”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并标段序。
1、同学们,你们知道何谓“布衣”吗?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用麻织出来的是“布”, 而相对用丝织出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布质粗而价低,帛质精而价高。达官贵人多穿帛,平民百姓多穿布,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以之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除外,还有一种“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为穷人所穿。
2、既然“布衣”指的是平民百姓,又怎么跟总统挂上钩的呢?大家印象中的总统是不是平民百姓的样子的?(生:不是) 不是的话,那大家眼中的总统应该是怎样的呢?
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几幅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总统的图片,让大家直观的了解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再配上孙中山任民国总统时的照片,照片中的孙中山身着中山装,非常朴素,与前面几位隆重装扮的总统在衣着上有着明显的不一样。
3,、教师顺势提出问题:题目中的“布衣”和“总统”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对“布衣总统”的理解有二:
其一,指总统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
其二,指具有总统的身份,同时具备“布衣”的品德。
4、孙中山“布衣”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明确:文中青年孙中山的有趣故事——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交往故事:
平凡为一介布衣却怀有“傲王侯”的大志——“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5、重点研讨: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行?对比起来,张之洞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1)不畏权贵、甘于淡泊、胸怀大志、不卑不亢的高尚道德品质
(2)A、孙中山不同凡响,早怀大志,年少多才B、孙中山有很深的文学造诣C、张之洞尽管有官架子,但还是赏识人才
五、阅读课文,深入感知
(一)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孙中山先生身上的“布衣”色彩?
明确:居住,衣着仪表,饮食,出行四个方面。
1、居住——简朴
孙中山说:“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做总统不是要高高在上,而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是一个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办事的总统。体现出了民本思想,以及节俭作风,甘于淡泊的品质。
房间:不大
摆设:数目少,简单
外面:客厅兼饭厅
2、衣着仪表——衣着朴素,生活有条理
“即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体现出节俭的作风和品质。不搞特殊,不因为自己是总统就要比别人的好。处处体现出“布衣”的味道。 3、饮食——俭约
生活的简朴。在这里充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1:总统府内菜金一般人每餐三元,孙中山四角;对比2:与唐绍仪做对比;对比3:与伍廷芳作对比。小节上,还有使用锡制餐具的事情也体现出生活的简朴。
4、“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中的“总是”, “总统早已回府”中的“早”有何作用?(行)
明确:突出了孙中山一贯行事低调,不事张扬的优秀品质。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在出行方面是不事张扬,关心群众
(二)孙中山一生东奔西走,漂洋过海,南征北战,可写的材料有很多,可作者为什么只是选取这么几个生活片断来写呢? (引导学生思考)
明确——以小见大:选细小事件表现伟大情怀。这是课文的写作特色。概括地说,就是围绕“简朴”这一中心,用住、衣、食、行等日常生活片段来反映人物甘于淡泊的思想品质,可谓以小见大,选材精当,这正是传记文学的特色。
但我们要注意:“小”要小得精,小而集中有力地体现主题,不能小而杂乱;大要大得具体、丰满、独特。
同学们在写作时不妨尝试一下“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六、课文小结
本文主要记取了孙中山先生与张之洞的交往故事以及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的衣、食、住、行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地突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早年便怀有大志,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又甘于淡泊,关心群众,并由此辐射出永不褪色的个人魅力。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仿照例句造句
由表及里,由生活小事及人物品质造句:“我从……中解读到的,是孙中山先生……”
示范:我从孙中山先生回敬张之洞的对子中,感受到的,是孙中山先生一介儒生敢傲王侯的非凡气度。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