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正确地应用语言文字,能文从字顺地自由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2)在作文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评价等多种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观察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讨论法
3、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注意留心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事、现象。
(2)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观察的基础上感受体验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丰富自己的情感。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三年初中的入门式作文训练后,他们虽然会写记叙文,遗憾的是,学生的作文出现偏题,内容空洞,假话连篇,出现很多雷同现象,感情虚假。应该训练学生审题,拓展学生的思路,避免雷同,去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这写进作文中,用真情去打动读者。
3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应用语言文字,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
2、能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自己语文的综合素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新设计
【“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的课例设计】
手——作文多角度审题立意
一、课例设计的背景、思路: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走向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而透视近几年高中生作文,缺少对自然和人生的关注,写出来的作文空话连篇,没有自己生活的痕迹,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屏蔽了对社会己生活的感受,对生活没有自己的体验,更没有对自己生活的的思考,于是在作文中就迷失了自我,丢掉了自我的个性!作文应顺其自然,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反映生活。本课是“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的课例,这个课例是以 “手”这个题目的审题立意作为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再现生活的各种小场景,打开生活这个作文的写作之源,写出内容丰富,真情实感的作文。改变学生作文“假”、“空”“套”的尴尬现状,为作文教学注入活力。
二、总体设计 (一)教材分析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考点要求为:一切合题意,二中心突出,三内容充实,四感情真挚。如果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就判为三等(11----15分):偏离题意,没什么内容,感情虚假判为四等(0-----10分)。所以写作文,审准题意是第一关,在审好题这个基础上把你身边生活的场景再现在作文中,并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那么你的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在解读这高考评分标准时大家一致认为记叙类文章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亮点要予以特别关注: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从哪里来?这就要求学生要留心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事、现象,把生活的真人真事再现在作文中,这样才可能有的独特感受,有鲜明的个性。(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三年初中的入门式作文训练后,他们虽然会写记叙文,遗憾的是,学生的作文出现偏题,内容空洞,假话连篇,出现很多雷同现象,感情虚假。应该训练学生审题,拓展学生的思路,避免雷同,去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这写进作文中,用真情去打动读者。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正确地应用语言文字,能文从字顺地自由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2)在作文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评价等多种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观察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讨论法
3、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注意留心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事、现象。
(2)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观察的基础上感受体验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丰富自己的情感。
(四)拟用教具: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视频“最美妈妈——吴菊萍”精彩片段,制作课件。 2、学生回去观察身边的人的手。
( 二)导入新课:
老师一提到“下一节课写作文”,同学通常的反应就是“啊,又写作文哦!”写出来的作文多写小时候跟同学的小吵小闹,雷同现象严重 ,今天我们就通过“手”这题目的多角度审题立意来解决这个问题。(展示课题)
(三)表达交流
1、展示《考试说明》要求:作文要“情感真挚”。感情真挚,就是要写出自己最实在的感受,就是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描写,让读者也清楚而又真切地感受到你的这种情感。
2、多角度审题立意方法一:关心生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调动五官感受生活
(1)问学生:“看到“手”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什么?”
(他们多会想到妈妈的手。)
(2)问,妈妈的手是怎样的?现在的手和以前一样么?为什么?
(引导回忆思考,回忆着,然后有些学生说出妈妈手前后的变化,感受到母爱!)
(3)播放最美妈妈徒手勇接女孩的感人视频,学生看了都很感动,对母爱的理解更深一层。
(4)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几幅典型的手的图片画面(老妇人双手捧红豆图,女孩搀扶老人的瞬间图,手捧起绿色地球图……)(学生自由自由发言。)
引导他们调动眼、耳、舌、鼻,身等去感觉:那手是褐红的,布满皱纹而且皲裂的,可以看出她很勤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擎起一个家!这样立意也就出来了!
小结引导: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眼、耳、舌、鼻,身感受身边的一切。
3、多角度审题立意方法二: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生活情景。
(1)问:那老妇人是什么身份?她得长相是怎样?她为什么那么小心的手捧红豆?这红豆是怎来的?它代表什么意思?这画面是再什么情景发生的?……
(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思维就活跃了,立意的角度一下子就多起来了:有人说那是母亲的手,手捧的是儿子学费的来源,所以她捧得是希望:有人说红豆代表相思,她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有人说她怀念已走多年的老伴……)
(2)问: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感关于手的画面?手还可以反应什么主题?
展示图片,学生自由发言
(3) 展示“女孩搀扶老人的瞬间图”问:这是生活中哪一个瞬间的?
(有学生过马路的瞬间,可以写好人好事,有人说是留守儿童跟奶奶相依为命,有人说母女俩在散步,可以写温馨的家……)
小结引导:联系生活,立足生活,适当的展开联想和想象,相信“一千个人来写手,就有一千个手的故事”,这样写作之泉就不会枯竭了!
4、多角度审题立意方法三:把感情融于其中,以情动人!
(四)、表达交流(写作)
让学生各抒所见后,让他们立刻把对“老妇人双手捧红豆图”,“女孩搀扶老人的瞬间图”,那瞬间的触动写下来。
(五)、表达交流(作品展示)
(六)、表达交流(写作示例)
学生作品1:那双红褐色的、布满老茧、粗糙的手,捧着一捧红豆,微微地颤抖着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她一定是想起他那先走多年的老伴吧!
学生作品2:早上起来,一看闹钟,又晚了,今天上班又会被骂了!急忙刷牙洗脸,小兰匆忙就出门去了!跑到一个十字路口,一看,居然是红灯!真是屋漏又逢夜雨,而且显示80秒!唉!终于5,4,3,2,1……小兰右脚大步向前迈,眼睛习惯往左右扫了一下。啊,那边有个花白头发的老奶奶正蹒跚的……她急忙收住右脚,大步向奶奶走去,双手搀扶这奶奶的肩膀,慢慢地走着,一边小声说:“奶奶,你小心点!”
总结:敞开你的心胸,用心感受生活,用你的笔写下你的感受,写下你喜,写下的是愁,写下你的哀,写下你怒,写出你的风采,让读者跟着你喜,跟着你愁,跟着你忧,跟着你上山下海,用你的真情打动他们吧!
~四、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理论要求对课程资源的要多利用和开发,主张电影、电视网络、戏剧表演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所以在本课开始时,我就播放了视频“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小孩的精彩片段,创设了一个与“手”有关的生活情景,然后引出课题: “看到“手”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什么?”他们多会想到妈妈的手。这时我就有点愣了,这视频让他们先入为主了。 我就追问,妈妈的手是怎样的?现在的手和以前一样么?握起来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发言就活跃了。这时展示几张典型的手的图片,引导他们调动眼、耳、舌、鼻,身等去感觉,说说这图片中手的故事。一步步引导他们感受,去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生活情景,把感情融于其中,用感人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事、现象,养成细心观察生活,在观察的基础上感受体验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并把这感受用作文表达出来的目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前半部分比我预想的还要兴奋、激动,我觉得他们声音太大,几次制止,差点操控不了场面,现在想来当时真有点手足无措之感。我赶忙制止,想把他们拉回到理性分析上来,这让我反思我要我的课堂应变能力提高一个层次。 后半部分的展示和分析却出乎意料地顺利,原本以为理论性太强,进展会不顺利,没想到学生却很感兴趣,随着我的引导,不时出现恍然大悟的神态,但前半部分的活动占据了料想之外的部分时间,所以后半堂上得有些急促,特别是后面讨论“女孩搀扶老人的瞬间图”是哪一种情景,有的学生联想到留守儿童搀扶奶奶,可以关注留守儿童立意,有些想到好人好事,可以从和谐社会立意,有些人反向思维想到了冷漠……因为时间不够,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发言,这个课例让学生思考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不够,这是我这堂课最大的遗憾,好在达到了引导学生打开生活这个作文的源泉的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评价等多种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