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2、掌握移情入景的写法。
3.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重点难点
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这首曲子叫什么?作者是谁?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人的一生就像大江东流,不遇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我想展翅翱翔,却折断了双翅,我想奔向远方,却失去了双腿,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年12月31日),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曾痛苦迷茫甚至想要轻生,但最终走出了低谷。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速读课文,感受一下我和地坛特殊的缘分,思考以下问题: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断了双腿的人,失魂落魄的人),
地坛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昔盛今衰)
2.作者在腿残后为什么要选择地坛呢?他和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是天下沦落人,同病相怜。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
四、欣赏电视散文《我与地坛》,结合课文,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我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明确:1.关于死的问题;2.为什么要出生;3.怎样活。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2、作者能想明白,活下去,是因为他在古园里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明确:
小昆虫 :不明白
蜂儿:稳稳
蚂蚁:摇头晃脑、捋触须、想透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瓢虫:不耐烦、祈祷
蝉蜕:寂寞
露水:摔开万道金光
采用拟人修辞,移情入景 ,真实再现了自己在地坛沉思默想,探求生命意义的情形,同时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勃勃生机含蓄地传达出自己走出困境、看到生活希望的喜悦之情。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3、齐读六个“譬如”句。这15年来,史铁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
五、课堂练笔:
结合刚才的视频和课文的内容,想象你就是史铁生,你摇着轮椅进入园中,看到园中不同的景物,在你停驻地坛静思时,你从哪些景物得到了什么启示?把你想到的写出来,不少于100字。
六、课文小结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