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与地坛(节选)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我与地坛(节选)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1:40:0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词语的字音和字义。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地坛的特点、作者与地坛的联系以及作者追问的三个问题。
3、熟读文中优美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段落。
(二)能力目标
1、加强语言运用能力,把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2、提高景物描写的能力,根据课文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
(三)情感目标
1、感受作者与地坛的感情。
2、鉴赏作者对生与死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的观点。
3、尝试自行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艰苦奋斗和洗礼踏入了高中生活。在经历了严酷的初三备考学习后,学生养成了关注考试成绩和注重答题技巧的习惯,而缺少关注自身的情况和发展。所以,教学从赏析文本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尤其是关注生命和热爱生命。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地坛的特点、作者与地坛的联系以及作者追问的三个问题。
2、把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3、根据课文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词语的字音和字义。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地坛的特点、作者与地坛的联系以及作者追问的三个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加强语言运用能力,把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情感目标
1、感受作者与地坛的感情。
2、鉴赏作者对生与死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的观点。
3、尝试自行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学时重点
1、整体把握地坛的特点、作者与地坛的联系以及作者追问的三个问题。
2、把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学时难点
把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同学们读过不少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有哪些人物啊?其中,有一类人是残疾人作家,如张海迪。张海迪的信念是“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思考,今天我们的课文也是一位残疾人作家对生命的思考,这位残疾人作家就是史铁生。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1951年西藏解放这一年出生于北京,16岁毕业于清附,也就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延安一带插队。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32岁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病魔缠绕的史铁生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思考答案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学习《我与地坛》来寻找答案吧。
活动2【讲授】通读全文,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齐读第1段、第2段和第8段。
提问:文中一共有两个部分,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地坛的环境以及我与地坛的缘分和关系。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作者对于“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为什么要写作”这三个问题的追寻。
活动3【讲授】小组讨论,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第一部分的内容,回答下列的问题(讨论3分钟,解答5分钟)
1、请用文中的三个词语概括地坛的特点。( 废弃、荒芜、冷落)
追问:“废弃”、“荒芜”、“冷落”这三个词是否可以分别换成“废旧”、“荒凉”、“冷清”?
(不能。废弃:抛弃不用,不管新还是旧。废旧:废弃和陈旧的,旧的不等于不用。荒芜: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荒凉:形容人烟少。冷落:不热闹。冷清:冷静而凄凉。)
2、我与地坛有何相似点?除了经常坐在地坛外,我与地坛还有什么关系?
相似点:
地坛:“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被人遗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被社会遗弃的人——失魂落魄(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关系: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人生的导师(亦师亦友)。
(二)研读第二部分的内容,回答问题(讨论3分钟,解答5分钟)
作者追寻的问题有三个,具体是哪三个?作者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1、要不要去死?——无须急着去做,决定活下去试试
2、为什么活?——不甘心,说不定有额外的好处——想活,“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3、为什么要写作?——为了稍微有点光彩——“写作时为了活着”(让人活着有个寄托)
活动4【活动】“谈判专家”角色扮演
对生与死的思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中国俗语中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等都是对生与死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生与死的问题,当我们的亲人或朋友一时想不开时,根据本文学习所得,我们可以怎么劝他们?
情景:老徐,现已82岁高龄,要娶一个36岁的女性做妻子。但是,这遭到了家人和亲戚的强烈反对。老徐面对这些反对声时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们不让我娶,我就去死。”假设此时,老徐就站在楼顶准备跳楼,警察也派出了谈判专家进行谈判。
现在,就让大家做一回“谈判专家”,同桌二人为一组,右手边的同学做谈判专家,左手边的同学扮演“徐迟”的角色。2分钟后角色互换。最后,请一组男生和一组女生做代表进行角色演出。
(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了解为什么想死?二是解决要不要去死;三是能否找到活着的寄托。)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对自己亦师亦友的地坛进行了景物描写,具体描写了什么景物?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读文中优美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段落。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景物描写的能力,根据课文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
(三)情感目标
1、感受作者与地坛的感情。学时重点
根据课文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学时难点
根据课文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作者把地坛看作是自己人生的导师,而且与地坛同病相怜、惺惺相惜。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亦师亦友的伙伴呢?
活动2【活动】分组朗读并赏析句子
文中一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分别从有哪些景物,景物怎么样,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和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五个方面赏析景物描写。
【核心:通过三处不同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不断积极向上的情感变化。】
活动规则:每个组选出一个代表朗读第一处景物描写,比比谁的朗读感情最准确。
评价标准:是否读出了沧桑感。
赏析第三段的景物描写(古园荒芜图)
琉璃剥蚀了,朱红淡褪了,高墙坍圮了,雕栏散落了——排比
老柏树苍幽,野草荒藤茂盛——拟人
————荒芜
地坛:荒芜
我:失魂落魄
活动3【活动】“动植物”扮演比赛
每4个人为一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的分工:
一个人朗读一个“动植物”的句子一个人扮演这个“动植物”,另外两个人导演动作神态。
评价标准:
1、动作是否准确生动。2、神态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感情。
一、 赏析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昆虫群舞图)
蜂儿——停在半空——比喻:“如一朵小雾”
蚂蚁——捋着触须、急行而去——拟人:“摇头晃脑”、“想透了”
瓢虫——支开翅膀、升空——拟人:“不耐烦”、“祈祷”
蝉蜕——寂寞——比喻:“如一间空屋”
露水——滚动、聚集、坠地——拟人:“压弯”
————生生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地坛:古老荒芜——并不衰败
我:落魄绝望——发现生命的美丽,虽处逆境不应颓废
二、赏析第七段的景物描写(古园多姿图)
落日——灿烂
雨燕——高歌——拟人
孩子——脚印
古柏——站在那儿——拟人
暴雨——激起草木和泥土的气味——拟人
落叶——散播灼烈而微苦的味道——拟人
————意蕴犹存(永恒)
地坛:形体虽被肆意雕琢,但意蕴犹存
我 :身残,志不残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以“我与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1、体裁:散文。
2、作文中要有景物描写。
【批改标准:1、“我”和那个景物都不断出现在全文,达到不断扣题的效果;
2、“与”字中所暗含的两者的关系写出来了;
3、有景物描写,景物有自己的特点。】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