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1+3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1+3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11:59:09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一1+3期末考试
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王安石的《河
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早千里赤,
语文
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一、现代文阅读。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栗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19分)
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想》:“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
①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邹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
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
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
“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
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
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
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
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
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圆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

牧歌场景。
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②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
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

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
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

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美好场景,
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
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栗,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
C,《芣营》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
《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
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福美好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袂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磨风
D.晚唐诗人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
短短二十个字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和无奈。
③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勒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

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
的乡土性。
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
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
歌的内涵。
2高一语文答案
【答案】1.C 2.A 3.B
4.①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②
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③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
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安于更重土地。
5.①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
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②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
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
不可分的”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
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
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
每个人的内心”,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
羡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
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没有
明确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错,原文“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
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是说这类诗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
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
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可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
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
结合“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
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
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可知,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
上;
1
{#{QQABBYaAggCoQIAAAAhCUQVKCgOQkACAAYgGBAAMMAAAQBNABAA=}#}
结合“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
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
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可知,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
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安于更重土地。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
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可知,
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
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
处的幸福生活。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劳动情景;田夫、田妇、大儿、
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答案】
6.C(不是“正面表现”,应该是“侧面表现”)
7.B(不是伏笔)
8. (4 分)①终于拿到了调令后的期待(欣喜);②对于军党委撤回调令后的失望;③对于母亲能
否求雷军长把我调回后方,“我”内心焦虑(煎熬);④对于雷军长的怒骂以及战友们的“议
论”,“我”幡然醒悟。(评分建议:每点 1 分,意对即可。)
9.(1)“调令”是故事的生发点,由拿到调令,到调令撤回、再次申请调动、批判调动、决定
上战场,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人们对调令的不同态度构成了小说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塑造了个性鲜明而又具有英雄气
慨的军人群体形象。
(3)小说通过调令将军营与社会相联系,既歌颂了战争中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
也批判了社会上托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6 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10.ADE 11.D 12.C
13.(1)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
(2)不明句读,不解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
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见他的明智。
14.①孝宗命太子参与政务,他上疏力谏,劝阻太子;
②韩侂胄掌权时,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
③韩侂胄用兵时,他写文痛骂。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2
{#{QQABBYaAggCoQIAAAAhCUQVKCgOQkACAAYgGBAAMMAAAQBNABAA=}#}
句意:韩侂冑当政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他曾经修筑南园,让杨万里作
记。
“韩侂胄用事”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且“欲”意思是“想要”,后面要跟想要做的事
情, “尝筑”的宾语是“南园”,宾语后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朝廷……给予……褒扬……如陶渊明谥号‘靖节’”错误。谥号有褒有贬,有平谥;
陶渊明“靖节”非朝廷给予,而是私谥。故选 D。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错误,结合原文“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
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可知,太子敬重他是因为他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
和告诫,而不是因为他慧眼识珠,举荐的人才都得到了提拔。故选 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会”,恰逢;“交荐”,共同举荐;“召为国子博士”,被动句。(一点 1分,
句意 1 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或”,有的;“小”“大”,小的方
面,大的方面。(一点 1 分,句意 1 分)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
上太子书,言……”可概括为:孝宗命太子参与政务,他上疏力谏,劝阻太子;
依据“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可概括为:韩侂胄掌权时,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
依据“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
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可概括为:韩侂
胄用兵时,他写文痛骂。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他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
永州零陵县做县丞。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关闭大门,谢绝来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
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用使心意正直诚恳的学问勉励他,杨万里(立
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宰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
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还没有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
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有逃避赋税的老百姓只把他们的名字张贴在集市
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治理得很好。恰逢陈俊
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
3
{#{QQABBYaAggCoQIAAAAhCUQVKCgOQkACAAYgGBAAMMAAAQBNABAA=}#}
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有了重用
杨万里的想法,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潮州用来震
慑盗贼的巢穴,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太子东宫缺少讲官,
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有一天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
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地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杨万里:
“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
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陆续将这些人擢用。赶上高宗驾崩,
孝宗想要执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创建议事堂,命令皇太子参与决定各种政务。杨万里上奏章
极力劝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旦履行职务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
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不如推辞而不担此重任。希望殿下三番五次推辞,一定不居任。”
太子为之恐惧。孝宗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
秘阁出任筠州知州。宁宗即位,召杨万里赶赴朝廷,他辞却了。他以年老请求退休,进宝文
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带。孝宗起初喜爱他的
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韩侂冑当政
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他曾经修筑南园,让杨万里作记。杨万里说:“官可
以不作,记却不可以写。”韩侂冑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作记。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
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道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
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仓促间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
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是个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
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空有这样的头颅,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
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扔下笔就去世了。杨万里精通作诗,曾经著有《易传》流
行于世。死后赐谥“文节”。
【答案】
15.D
16.(6 分)①多感官(视觉、嗅觉)结合。词人静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嗅清香绵长。
多种感官写景,内容更丰富。
②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仰观白鸟在空中翻
飞,俯看水中红蕖。写景视角富于变化,画面更富层次感。
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映水,属于静景。动静结合,灵动形象。
④色彩明丽。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入入胜。(任写三点)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错,本词写于谪居黄州期间,并没有“积极奋发的精神”。
4
{#{QQABBYaAggCoQIAAAAhCUQVKCgOQkACAAYgGBAAMMAAAQBNABAA=}#}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视觉、嗅觉相结合。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
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
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词人静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嗅清香绵长。多种感官写景,
内容更丰富。
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翻
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仰观白鸟在空中翻飞,俯看水中红蕖。写景视角富
于变化,画面更富层次感。
动静结合。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满池荷花,
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红蕖映水,属于静景。动静结合,灵动形象。
色彩明丽。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白色的鸟与红色的
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答案】
17. (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3)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答案】
18.能工巧匠 耳熟能详 精益求精
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
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0.“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
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三个动宾短语构成排比。形式整齐,节
奏感强,具有音韵美,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意思对即可)
1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列举的“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可知这里应
该是讲中国从不缺少世界级工匠大师,可以用“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指工艺技
术高超的人。
第二空前面列举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是
人们很熟悉的诗句、成语,可以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
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5
{#{QQABBYaAggCoQIAAAAhCUQVKCgOQkACAAYgGBAAMMAAAQBNABAA=}#}
第三空前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等诗句、
成语体现的是人们认真执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可以用“精益求精”。“精益
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句式杂糅,可以删除“发挥”。
二是“精彩的更多故事”语序不当,应该是“更多精彩的故事”。
所以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
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中“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
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运用了三个相对整齐的动宾
句式构成排比,各分句间是并列的关系,具体形象地阐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具体内
涵。
同时每个分句都引用了俗语或者名言名句,使得语句既富有文采又内涵深厚。
“要有……要有……要有……”的句式铿锵有力,给人积极昂扬热血沸腾的力量,
形式整齐,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21.(6 分)①并且引发热议(并引发不少争议、大家对此莫衷一是)
②“文字讨好症”从何而来
③“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讨好
22.(3 分)①后者更符合大众语言风格,“通货膨胀”是书面语,“讨好症”更口语化;
②后者更贴近网络语言环境,“文字”适合网络交流,“症”字更符合网络受众特点;
③后者更具有语言表现力,同为比喻,“讨好症”更生动形象;
④后者更具有话题热度,“讨好症”容易引发网络争议,比“通货膨胀”更具有话题热度。
(任写三点)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该句后的冒号可知,补写句是总结后句内容;再根据前句“‘文字讨好症’
冲上了热搜”和后句“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
犯到了’”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文字讨好症”引起人们很多争议,大家对此莫衷一是,
故补写内容可为“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或者“并引发不少争议、大家对此莫衷一是”。
6
{#{QQABBYaAggCoQIAAAAhCUQVKCgOQkACAAYgGBAAMMAAAQBNABAA=}#}
第二空,根据后文内容“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因此,为
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可知,讲的是
“文字讨好症”从何而来,再结合问号可知,此处是在问“‘文字讨好症’从何而来”,所
以补写内容可为“‘文字讨好症’从何而来”。
第三空,根据前句“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为了弥补这
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和后句“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
误会”可知,此处是说“文字讨好症”一开始是为了表达感情、避免歧义和误会,并不是讨
好,所以补写内容可为“‘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讨好”。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的能力。
根据“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
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某网站曾以‘语言通货膨胀’来形容这一现象,
但该词并没有流行起来”可知,后者更符合大众语言风格,“通货膨胀”是书面语,“讨好
症”更口语化;
根据“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可知,后者更
贴近网络语言环境,“文字”适合网络交流,“症”字更符合网络受众特点;
根据“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字
讨好症’……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词不达意引发矛盾,花更多时间解释,不如
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可知,后者更具有语言表
现力,同为比喻,“讨好症”更生动形象;
根据“‘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并且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
‘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可知,后者更具有话题热度,“讨好症”容易
引发网络争议,比“通货膨胀”更具有话题热度。
23. 参考立意:
1.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2.青春汗水讲述中国故事。
3.用青春撑起中国大厦。
4.忠于职守,撑起时代风帆。
5.奋斗的青春是时代最好的注脚。
6.用青春汗水丈量中国复兴路。
7
{#{QQABBYaAggCoQIAAAAhCUQVKCgOQkACAAYgGBAAMMAAAQBNABAA=}#}
8
{#{QQABBYaAggCoQIAAAAhCUQVKCgOQkACAAYgGBAAMMAAAQB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