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拣麦穗 配套教学设计(8)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拣麦穗 配套教学设计(8)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1:44:1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赏析文中景物、人物描写理解作品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生动传神、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
2、通过梳理课文思路和探究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该篇课文是“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现代散文”的“基本阅读”的第三篇。作为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现代散文已有两课,了解了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行文思路的梳理能力也基本具备。但对于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作品,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方面应该有障碍;至于该文的“对比”“铺垫”和“象征”等写作技法的判断和分析,相对抽象,学生掌握的情况需要观察和判断。基于该课文的篇幅较长和检查学生梳理行文思路的需要,布置课前阅读和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3重点难点
1、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探究主题。
2、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检查预习情况,梳理行文思路
完成下表:(板书1,可微调) 谁 做什么︳怎么做结果在农村长大的姑娘拣麦穗 拼命(备嫁妆)痴想破灭 (灰暗人生)“我”(大雁) 边拣边玩童年的梦破灭卖灶糖的老汉结下深厚、纯真的情谊曾有的“真的疼爱”
深深的怀念二姨
围在我周围的姑娘、姨婆们(忽略不计)
活动2【活动】二、深入研读,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从前面的行文思路梳理的结果来看,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哪个人物?
明确:“我”(大雁)
2.但文章开头写农村姑娘们的梦,也占了文章三分之一的篇幅,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该问题较大,可用个别提问的方式,需要教师细化问题,引导回答,如“梦”的要点是“结婚”,指出有前后的反差,从“农村姑娘们”的“们”表明是群体,从而导出是“背景”作用,而下文写的是“我”,不一样的情况,有了对比与铺垫)
明确:通读全文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象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
(板书2:对比1——婚前婚后 忧愁伤感的感情基调 广阔的背景 )
姑娘们梦破灭之后反应:依依顺顺,自己也不会过分地悲伤。她们所处的农村思想应该比较保守,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从她们的“依依顺顺”又可以看出她们的性格还是比较柔顺。
(板书3:对比2——与“我”(大雁) 铺垫 ?(需要下文的深入分析)
3、阅读第二、三部分,分小组合作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2)卖灶糖 的老汉真的想娶“我”吗?他是怎样一个人?
(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感情有了什么变化?
明确:(1)“我”是由于模仿、好玩、贪吃才引出嫁人的愿望,由此可见我是一个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女孩。
(2)不是,老人对“我”的疼爱是一种隔辈的关怀和爱护,他对我的爱没有任何希求,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慈祥和善,勤劳乐观的人。
(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依恋老人了。从”担心’到”望着”,”等着"继而到伤心的哭泣,这些都是我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情感始终真挚)
(划线部分补充进板书1的表格里,条目为“形象特点”)
4.学生齐读课后练习题二的文段,然后分为两组交流讨论第二题和第三题,写下答案,派代表在班上展示,教师点评指导。
明确:
(一)课后练习题二
1 .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2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3 .结合全文,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二)课后练习题三
“烟荷包”是全文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它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烟荷包”虽然找不到了,但是,对比那些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的农村姑娘,“我”还有“梦”:真的“烟荷包”不知丢到哪里去了,然而,“我常常想念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我”还有留念,不曾忘怀。而这种纯朴的情感,不正是当初“我”缝制“烟荷包”时寄托在其中的感情内核吗?因此,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是照应全文,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叹的重要区别。在文章的最后, “烟荷包”中所寄寓的情感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幼稚幻想,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5、小结:作者感伤农村妇女的命运,感伤一种情怀的失落,也表达了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对美好人性的赞美。
(板书3:对比2——与“我”(大雁) 铺垫 主旨:感伤 渴求美好感情 赞美美好人性)
活动3【讲授】三、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等。他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她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活动4【讲授】四、拓展延伸
听歌曲《童年》,留意歌词内容。(根据课堂实际确定播放时间)
明确:童年是一个很多人喜欢思考和谈论的话题,童年是多种多样的。《追风筝的人》也是表现童年的优秀作品。(课件展示该书简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希望同学们找时间阅读该书。
活动5【作业】五、课后作业
1. 有人说“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一段时光”。《拣麦穗》里的“童年”我们已经了解,有纯真有美好也有感伤。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梦想还记得吗?每个小组各自发挥,制作“小组成员童年梦想集”,相信多年以后会成为很珍贵的人生印记。完成期限:30天。
2.本月内至少再阅读张洁的一篇文章。
3.说出你对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这首诗中“草莓”“篱笆”“上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近期找时间在课堂上交流解答)
原文如下: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boy)/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英文原著,如下:
Over the fence -
Strawberries - grow-
Over the fence -
I could climb - if I tried, I know -
Berries are nice!
But - if I stained my Apron -
God would certainly scold!
Oh dear, I guess if He were a Boy -
He'd - climb - if He could!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