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备课
(2023~2024学年度第 2 学期)
年 级: 三年级
单 元: 第六单元
主 备 人:
集备核心成员:
使 用 人:
使 用 班 级:
二〇二四年一月
第六单元:多彩童年
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三篇精读课文和《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在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玩耍的情景,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剃头大师》讲述了害怕剃头的表弟小沙在理发店里剃头的经历和被“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的经历,情节滑稽,充满童真童趣;《肥皂泡》是冰心先生回忆小时候玩吹肥皂泡的游戏时快乐而美好的感受,描写了泡泡美丽而丰富多变的形态,并对泡泡会飞到那里去展开了美好的遐想。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语文园地”的内容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交流平台”对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本单元难懂的句子,有的是句子本身的意思难理解,有的是句子字面意思不难,只有理解了它的内在含义,才算是理解了这个句子。如《童年的水墨画》是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诗句中隐藏的画面内容。《剃头大师》是通过反复诵读,联系生活理解“怕剃头”“害人精”和“剃头大师”这几个词语。《肥皂泡》则可以通过观察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贴切。《我不能失信》则是理解包含道理的句子。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这不是整套教材中第一次写人习作训练,也不是最后一次。要注意与三上比较,发现本次习作的生长点;与四年级比较,把握好指导的“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其他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和感悟童年生活。不同学生认为的“难懂的句子”可能不完全相同”,教师既要关注到课文理解难点上的共性,也要注意到理解上的个体差异性,并利用这种差异性,让孩子互相答疑解惑,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单元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字词句:
1.认识3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7个生字和41个词语。
2.学习一组与海岛、港口有关的词语,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3.认识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4.朗读和背诵4句关于“改过”的语言。
阅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和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
2.默读课文。能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体会文章的丰富想象。
4.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表达:
1.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作为题目的好处。
2.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3.能依照例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选择我们身边一个有突出特点的人,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写一写。
单元重点:
1.会认36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真善美,激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学会描述人物身上的特点,进一步训练写作能力。
2.了解并学会运用多义词,学会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叙述。
3.积累有关正确对待错误的名言,理解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本单元仍然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从单元导语中引导孩子提炼总结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多彩童年”。针对这一人文主题需要落实两项语文要素: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二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童年的水墨画》 2课时
《剃头大师》 2课时
《肥皂泡》 2课时
《我不能失信》 1课时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18.童年的水墨画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蘑菇,尽情的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活泼,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丰富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
《江上》描写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作者信手拈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表达的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也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林中》写了雨后树林里采蘑菇的欢乐情形。作者将小蘑菇互为比喻,妙趣横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4.通过朗读感受儿童诗想象丰富的特点,试着写一写儿童诗。
三、教学重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尝试写儿童诗。
五、教学准备
课件、预学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童年的水墨画)
让我们走进诗歌,去感受童年的快乐吧!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诗歌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
(课件出示4)要求: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5)生字,读生字
墨 染 竿 腾 碎 拨 浪 葫 爽 蘑 菇 溅
师提示:注意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前鼻音“竿、溅”,后鼻音“腾、浪”
(2)(课件出示6)词语,读词语
水墨画 染绿 打碎 蘑菇 浪花 溅起
提示:在“蘑菇”一词中,“菇”读轻声。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几首儿童诗,(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印象深刻,先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
4.组长汇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解决疑问。(相机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指导)
5.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请同学们分小节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说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7、8、9、10)
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梳妆:梳洗打扮。 玉带: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水墨画、斗笠、蘑菇、钓竿”这几个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预习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有据可依,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指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预设:《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嬉戏、林中采蘑菇。
2.小组交流,课文中描绘了三幅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11)
识记生字 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12)要求会写的字
墨 染 竿 腾 碎 拨 浪 葫 爽 蘑 菇
2.识记生字。
看看这些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形声字:竿 浪 葫 蘑 菇 碎 腾
熟字比较:黑—墨 醉—碎
猜谜语:八点九点十点。(染)
3. 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怎样写好所读的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住每个字的字形。
(1)这几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 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范字认真观察字形。
(2)交流:提醒大家在写哪个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墨、染、竿、葫、蘑、菇”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除了“墨”是上宽下窄的字,其余都是上窄下宽的字。
“碎、浪”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爽、蘑”。
“爽”:先写一横,接着写左边的两个“”,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最后写竖撇和捺。
“蘑”:要写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4)学生再次练写。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教师评价。
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 实物投影优秀的写字作品,由写字的学生说说写好字的方法。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江上嬉戏、林中采蘑菇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趣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体味童年的乐趣,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首《溪边》
1.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感觉作者写的真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2.自由读《溪边》,说一说:诗歌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教师板书:(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3.过渡: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在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水很清澈,很平静。
过渡: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我们一起来美美读一读吧!
4.默读后两句,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预设2: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一个小孩在钓鱼。
预设3:我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有“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4: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过渡: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学生默读、思考。
预设5:老师,我从第一句话“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倒映着垂柳的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预设6:“染”字用的好。这样把溪水当作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预设7:这样写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评价: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来给大家读出这美丽神奇的景色吧!(生读)
过渡:读得真不错,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8: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诗。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 6.试着说一说
7.背诵指导
(二)学习第二首《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首小诗吧!
(1)自读第二首,提出自读要求。
(2)学生回答,想象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预设: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老师板书:(鸭子、孩子戏水)
(3)我们一起走进江上去看一看吧!读一读这句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快活的游动。
预设2:孩子们在水中互相你拨我溅的嬉戏,真是太快乐了!
过渡: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啊!男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吧!
(4)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读一读,你知道水葫芦指什么吗?
预设1:我觉得水葫芦应该是一种植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戏水的孩子们。
预设2:把孩子们比作水葫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游泳的本领很高。
通过“两排银牙”你体会到什么呢?
预设3:“两排银牙”应该是儿童钻出水面,张开嘴露出的白色牙齿。
预设4:我体会到儿童钻出水面激起的浪花伴着孩子们的笑声,真是太快乐、有趣了。
2.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1: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预设2: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师:是啊!孩子们的游泳水平真高,可以在水里像小鸭子一样自由快活地游来游去。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三)自学第三首《林中》
1.总结学法: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首小诗呢?
预设1:先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
预设2: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面读懂不理解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2.学生根据读书要求,小组内自主完成第三首小诗的学习。
预设1:这首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景。
预设2:林中有许多刚长出来的小蘑菇,还有一群孩子们。
预设3:我知道了第一句话“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多么漂亮啊!
预设4:第二句话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下长出来,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所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小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棒!“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的呢?
预设5:我觉得是在雨后嬉戏的孩子们。
预设6:孩子们的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快乐啊!
诗的最后一行写到了“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预设7:不一样。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最后一行的斗笠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师总结: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女同学们,一起把这首小诗来读一读。
师板书:(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这真的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水墨画啊!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我们再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五)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充满欢乐的,请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抓住诗句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总结提升 拓展延伸
1.总结提升
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们发现作者用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几个有趣的场景,用朴实自然、灵活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展现了儿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无穷趣味。
2.拓展阅读:《童年的水墨画》,另外三首小诗。
文本内容
街 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花 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支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树 下
黄桷(jué)树撑开一柄翠绿的伞,
一群白鸽在浓荫中飞翔。
阳光从叶缝间悄悄地看,
千百只眼睛织成一张光的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
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阅读思考:
读诗歌,说说你在街头、花前、树下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推荐理由:
《童年的水墨画》,原名《童年的彩墨画》,共六首小诗,除了课文选取的三首,还有《街头》《花前》《树下》三首,展现了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
(设计意图:分析诗歌的表达特点,模仿诗歌特点,练习写话,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四、课后作业
回首童年,众多记忆浮现在眼前。那一幕幕情景,表面可笑,内里却富有意义;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我一起见证着童年的足迹。用心记录下童年的每一个镜头吧,因为这是我们的美好年华。文中作者写到了童年的三个画面,结合课文想一想你的童年还有哪些画面?动手写一写。
板书设计
溪边钓鱼: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江上戏水:鸭子、孩子戏水 童年的水墨画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19.剃头大师
一、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秦文君的小说《开心男孩》,课文讲述了“我”给表弟小沙剃头的故事,情节有趣,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趣味。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句子,感受课文语言的幽默风趣。
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经验,只是小沙为了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病急乱投医,才使“我”有机会成为“剃头大师”。“我”剃头的水平与“大师”这一称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表达效果。以“剃头大师”为题,既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又激发了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共有18个自然段。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用了两个具体事例,描述了小沙剃头时经历的“受刑”般的痛苦,为后面让“我”来理发埋下伏笔。
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讲述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
第二部分(7-18自然段)主要写“我”给小沙剃头的经历。
课文中语言风趣幽默,略带调侃的意味。如“押进、夺门而逃、怒视、抗议、耿耿于怀”,表达了小沙对进理发店理发的强烈不满和抗拒;“害人精、冤家”,这些词语生动地表达出了小沙对理发店剃头师傅的反感甚至仇视。
在写“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时,用“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写出“我”的得意……
课文中的有些句子表面意思不难理解,却有着内在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惊醒理解体会。如“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剃、执”等10个生字,会写“表、胆”等13个生字,会写“大师、表弟”等14个词语,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过程的不同。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三、教学重点
1. 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过程的不同。
2.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看一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师生交流:正在理发店理发,可是他们的脸上出现了不同的表情。
3.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理发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喜欢理发。理完发可以让自己变得漂亮精神。
预设2:不喜欢理发。理发的时候心里感到很害怕。
4.教师导入:同学们,理发时大家的感觉各有不同,你们喜欢理发吗?今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位“剃头大师”是怎样给别人理发的。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剃头大师,学生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6.教师提出问题: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为什么以“剃头大师”为题目?
(2)“剃头大师”剃出的头很好看吗?
7.师生交流:大师是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被大家尊敬的人。“剃头大师”应该是理发技艺高超的人。
(设计意图:出示理发店情景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文中的“剃头大师”指的是谁?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文中的“剃头大师”指的是谁?
2.学习字词
(1)教师出示词语。出示词语:剃头 执行 否则 骂人 仇人 习惯 受刑 厘米 摸头
教师指导读音翘舌音“仇、执”,前鼻音“惯”。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识字:走迷宫。
学生活动:开火车读,一字组一词。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放手给学生,只需出示要求即可,训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剃头大师”指的是谁?
学生汇报交流:“剃头大师”指的是文中的“我”。
2.教师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讲述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
第二部分(7-18自然段)主要写“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设计意图:以自然段为单位把课文拆分,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同时理清课文的顺序。)
4.教师提出问题:老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经过有什么不同?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比较一下。
(1)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体会小沙的胆小和剃头时的感受。
①教师提出问题:说说“我”的表弟小沙有什么特点?
预设: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吃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由此可知,表弟小沙的性格特点是“胆小害怕”。
②教师提出问题:说说老师傅是怎么给表弟小沙剃头的?小沙感受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③交流句子: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里,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预设:“押进”“夺门而逃”“怒视”这几个词语表达小沙对进理发店的强烈不满和抗拒。
④交流句子: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
师生交流:老剃头师傅的工具非常传统。
⑤交流句子: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 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
预设:老剃头师傅的技术不让人满意。
⑥教师提出问题:老师傅剃头这样给小沙理发,小沙的感受怎么样?
预设:跟受刑一样,难受。教师板书:受刑
(2)教师提出问题:小沙为什么称老师傅为“害人精”?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老师傅耳朵不好使,听不清小沙的抗议。
预设2: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总是“咬”小沙的头发。
预设3:老师傅习惯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弄得他跟受刑一样痛苦。
预设4: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老师傅。
4.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到了小沙剃头时如同受刑的痛苦,可头发长了不剃不行,怎么办呢?一位剃头大师来了,大师表现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去学习。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对比阅读,训练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文本主观体验能力。学生回答内容,课件出示出来,更加具体可感,易于分析和理解。)
四、学习写字,书写指导
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注意读准:平舌音“虽”,翘舌音“差、仇”,前鼻音“胆、件”。知道“胆、理、仇、付、倍、泡、件”等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右半部分要舒展,左右两部分要安排得紧凑一些。
重点指导“表、差、鬼”等容易写错的字。
五、板书设计
19 剃头大师
小沙怕剃头 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过程 “我”给小沙剃头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小沙的嘴里,“害人精”是理发店的剃头师傅,因为他们给他理发,弄疼他,让他很不舒服。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引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文研读,重点感悟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7-18自然段,画出描写剃头大师理发的有关句子。
(1)交流句子:虽然以前没有干过这一行,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我以前没有干过这一行”说明“我”不是理发大师。
预设2:“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可以看出“我”装模作样。
预设3:“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写出了“我”的剃头动作随意,很得意。
(2)交流句子: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师生交流:“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也写出了“我”的剃头动作随意,很得意。
(3)交流句子: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闯了祸。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哎呀!”我叫起来,“坏了!”
预设1:头发理得乱糟糟。
预设2:理发技术糟糕。
预设3:我的心情变得紧张起来了。
(4)交流句子: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教师板书:见了鬼
师生交流:理发技术糟糕。
三、体会不同,感受趣味
1.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师生交流:因为上文“闯了祸”“随意乱剪”“长长短短”可以看出“我”完全不会剃头,“哎呀、坏了”更是体现了我的惊慌,而小沙只是摸摸耳朵还在就无所谓了,也不在意发型,所以“我”才这么说。教师板书:随意乱剪
2.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学习,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提出问题:“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预设1:在小沙的嘴里,“害人精”是剃头的师傅,因为小沙害怕理发,他们给他理发,弄疼他,让他很不舒服。教师板书:害人精
预设2:“剃头大师”是我对自己的称呼,以为自己能理发,特像“剃头大师”的架势。教师板书:剃头大师
4.教师提出问题:实际上,谁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谁才是个“害人精”?为什么呢?
师生交流:从过程来看,老剃头师傅带给小沙是痛苦,而“我”剃头时,小沙是非常愉快的;从结果来看,恰恰相反,老剃头师傅总是可以给小沙一个合理的发型,而“我”却害小沙剃光头。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对比阅读,训练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文本主观体验能力。学生回答内容,课件出示出来,更加具体可感,易于分析和理解。)
5.教师提出问题:本文为什么以“剃头大师”为题?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预设1:这里有些自嘲的成分,嘲笑自己不懂装懂,硬冒充“剃头大师”,结果把小沙的头发剪得不成样子。
预设2:通过这件事,是在回忆童年的趣事,表达对童年的怀念。
师生交流:单看题目以为是介绍一位非常擅长剃头的人,让读者非常有兴趣读下去,读完课文才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让我们觉得这个题目非常有意思。
6.教师总结:童年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候虽然做错了事,甚至闯了祸,但纯粹是出于天真和调皮,过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十分有意思,这就是童真与童趣!
(设计意图:扣题导入,结题而出,“剃头大师”是文旨与文趣所在,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能不探究一下。通过学生的交流,检验读书是否“识趣”和“解味”,进一步升华文章主旨和单元主题。)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沙怕剃头,刚开始是老剃头师傅给她剃头,由于推剪老,眼神差,所以小沙吃尽了苦头,后来“我”给他剃头,结果小沙像见了鬼一样。教师板书:小沙吃尽苦头
2.拓展延伸
文本内容
我叫朱多星,但许多人都叫我智多星,这样我就等于有了两个名字。
我养的那只猫也有两个名字,大名叫朱咪咪,意思是朱家的猫;小名不怎么好听,叫臭美。朱咪咪是天下最爱出风头的猫,总蹲在窗台上左右顾盼,还爱拍风景照,另外,它似乎还有跳迪斯科的天才。每次我关紧门窗,把爵士乐放得震耳响时,它就会又蹦又蹿,团团乱转。假如我再蹬响地板为它助兴伴舞,它更是双脚乱跳,无限疯狂。我的姑妈朱好好偏说朱咪咪是受不了噪音才发狂的,还说这可怜的猫早晚会患上心脏病。
也许朱咪眯略懂人语,反正姑妈说了这话后,朱咪眯就失踪了,不知去向。它为何出走,去投奔谁了,这都成了迷。其实,它只要再多呆三个月,我就能教会它跳时代舞,或许,还能试着让它踮起脚学跳芭蕾。它要学会这绝活,准保能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猫,那样,我也能做一个最著名的驯猫人。
我和表弟小沙在周围一带贴了寻猫启事,邮筒边,花坛上都贴上了,小沙甚至在一个大蜘蛛网边上也贴上一张,像是专供蜘蛛阅读。还有一张贴在食品店门口,紧挨着火腿肠的广告因为朱咪咪最喜欢火腿肠,只要它路过这儿,一定会对着火腿肠广告流口水,这样,它就会顺带着看见那张主人贴的启事。
——选自秦文君《调皮的日子》
阅读思考:
1.朱咪咪真的“有跳迪斯科的天才”吗?为什么?
2.朱多星和小沙是怎么寻找朱咪咪的?这样做能找回朱咪咪吗?
(设计意图:《调皮的日子》讲了朱多星和表弟小沙这两个捣蛋鬼的故事。与通常的小捣蛋鬼的故事不同,这些故事完全是站在捣蛋鬼的立场上来讲的,让人了解到每一场捣蛋的理由所在,充满童趣。)
五、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文中写了作者的表弟小沙的两次理发经历,现实生活中你理过发吗?有什么感想或感受?试着写一写。
(设计意图:将课内外有机结合,锻炼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19 剃头大师
害人精:小沙吃尽苦头 受刑一样
剃头大师: 随意乱剪 见了鬼
20.肥皂泡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肥皂泡的吹法,描写了肥皂泡的颜色、形状及变化,也写了吹肥皂泡时的心情和美妙的想象。课文开头简洁明快,一、二自然段直接表达了对吹肥皂泡这个游戏的喜爱。接下来,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用3个段落细致的描述了吹肥皂泡时的情景,以及从中体验到无限的快乐。文章语言细腻,给人以清新隽永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廊、剩”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会写“皂、剩”等12个字,会写“肥皂泡、种类”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
3.能用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体会作者由肥皂泡产生的丰富想象,并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去处。
三、教学重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关于肥皂泡的丰富想象,并能发挥想象说岀肥皂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播放童年时玩的各种传统游戏视频)同学们,视频里播放了哪些游戏?
生:踢毽子、跳皮筋,还有滚铁环、吹泡泡。
师:这些游戏中,你玩过哪些?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踢过毽子,把毽子往空中一抛,等毽子落下来时再抬起脚向上踢,不让毽子落地,如此循环往复,看谁连续踢的毽子的次数多。
生:我吹过泡泡,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泡泡机打出来的,还有一种是用一种带圆孔的细管蘸取泡泡水,然后放到嘴边,轻轻一吹,泡泡就出来啦。
师: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生活里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也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奶奶所写的《肥皂泡》,看看吹泡泡的游戏给作家冰心的童年带来怎样的欢乐。(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冰心奶奶。(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了解到的冰心奶奶?
生:冰心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早期的作品歌颂母爱、童真、自然美。
生:冰心奶奶是福建长乐(今福州市长乐区)人,有“世纪老人”之称。
生:冰心奶奶一生作品颇丰,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译著《吉檀迦利》《泰戈尔抒情诗选》等。
师:看来大家课前都查阅了很多资料啊!那么冰心奶奶自制的肥皂泡给她的童年带来了怎样的欢乐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和美好的心灵。注意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自读要求:
1.借助课文中的注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2.长句子或难懂的词句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3.读完课文后,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围绕“肥皂泡”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师:下面这道题大家预习时都做过吧?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前预习单:
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脆薄(bó báo√) 婴儿(yīn yīnɡ√) 颤巍巍(càn chàn√)
山巅(diān√ dān) 长廊(lán lánɡ√) 轻悠悠(yōu√ yiū)
我和(hé√ huó huò)妈妈准备做面皮包饺子,只见妈妈先把水倒进面粉里,接着和(hé huó huò√)弄和弄,然后开始和(hé huó√ huò)面。
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判断他们读准确了没有。(学生开火车读)
师:谁来评一评?
生:“婴儿”的“婴”应该是后鼻音yīnɡ,“颤巍巍”的“颤”应该是翘舌音chàn。
师:你说得很对。这里有一个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多音字“和”,它的读音比较多,你们都知道吗?
生:在“和弄”里它读huò。我们还学过一个读音hé,可以组词为“和平”。
师:对,本课中的“和弄”这个词语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我课前查词典知道了“和弄”就是搅拌的意思。
师:对。“和”还有哪几种读音呢?
生:“和”,读huó时,可以组词为“和泥”;读hè时,可以组词为“随声附和”;读hú时,可以组词为“和牌”;读轻声huo时,可以组词为“暖和”。
师:你真是太厉害了!把“和”的几种读音都说全了。我们该如何区分这几种读音呢?
生:读hú时,一般指打麻将、玩纸牌中取胜。“和”在词的末尾时,一般读轻声。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它在某些动词或形容词词尾,读轻声huo;用于表示人的态度、性情、关系等时读hé。
师:其实我们只要记住了“和”的其中几种好记的读音,其他的读音我们在遇到的时候就可以推测出来。课文中还有几个多音字的读音需要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注意。
扇子 扇送 四散分飞 散裂 脆薄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大家再一起将这些词语读一读吧。(学生齐读)
师:读准了字音,我们再来看看本课的会写字。有哪些字在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呢?请大家回忆一下课前预习时的书写情况,说一说。
生:“仰”字最后一笔长竖要比单人旁的竖稍长。
生:“碗”的石字旁在竖中线左边,要写得稍窄。“宛”宝盖头下面部分要写紧凑,左右两边相呼应。
生:“透”的被包围部分“秀”的禾字头要写得宽而扁。
生:“串”先写两个“口”字,上面的“口”小而扁,下面的“口”稍大扁宽。最后一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指出了书写时要注意的关键点。“皂、若、串、希”等字的笔画较少,写时要把笔画写开一些;“剩、碗、婴”等字的笔画较多,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写前应先观察好笔画的长短和笔画间的距离,避免笔画拥挤在一起,遇到撇和捺,要写得相对舒展些。这些字你们都会写了吗?(出示随堂练习一,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活动一: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我家有一个tòu mínɡ(透明)的féi zào(肥皂)盒,样子像一个fàn wǎn(饭碗)。ruò shì(若是)把它放在走廊里,肯定有人以为这是yīnɡ ér(婴儿)的食具。
2.妹妹很jiāo qì(娇气),要是谁招惹了她,她会立刻yǎnɡ qǐ(仰起)头,chě zhe(扯着)嗓子哭。
师:老师刚才看了下,大部分同学都能全部做对。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核对一下答案吧!做错了的一定要改正哟!
师:课文围绕“肥皂泡”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随堂练习二:课文围绕“肥皂泡”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看肥皂泡 ② 小时候最爱玩吹肥皂泡
由肥皂泡产生的想象 ④ 做肥皂水、吹肥皂泡
(学生自由读课文,填写练习二。)
师: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肥皂泡”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第1~2自然段写“我”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吹肥皂泡。(板书:爱玩吹肥皂泡)
生:第3自然段写了“我”做肥皂水、吹肥皂泡。(板书:做肥皂水 吹肥皂泡)
生:第4自然段写“我”看肥皂泡。(板书:看肥皂泡)
生:第5自然段写“我”由肥皂泡产生的想象。(板书:想象肥皂泡)
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了课文围绕吹肥皂泡、肥皂泡的样子和对肥皂泡的想象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设计意图:借助随堂练习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
三、细读课文,走进“最爱”
师:请大家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体会冰心最爱玩吹肥皂泡的心情。(学生齐读)
师:作者为什么最爱玩吹肥皂泡呢?请同学们在第2~3自然段中找找答案。
生:玩肥皂泡不受天气和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玩。
生:肥皂泡材料易寻,制作方法简单,又非常好玩。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答案了。接下来,大家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制作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过程,并圈画出相关词语。(出示随堂练习三,学生完成练习。)
随堂练习三: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到关键词填写下面的表格,然后写出吹肥皂泡的步骤。
表示先后顺序的句式 方法是……(然后)……(再)……若……
描写动作的词语 放、加上、和弄、蘸、吹、提、扇送
材料和工具 用剩的碎肥皂、小木碗、水、竹笔套管
(制作肥皂水) (慢慢地吹起) (轻轻地一提) (轻轻地扇送)
师:谁来说说自己找到了哪些写吹肥皂泡的关键词语?
生:我找到了做肥皂水、吹肥皂泡要用的材料和工具:用剩的碎肥皂、小木碗、水、竹笔套管。
师:没错,你找得很齐全。那谁找到了描写做肥皂水、吹肥皂泡动作的词语?
生:放、加上、和弄、蘸、吹、提、扇送。
师:请大家借助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演一演由“做”到“吹”的整个过程。(同桌之间互相表演)
师:谁能上讲台来演一演?(指名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师:其他同学觉得他们演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们表演的时候,动作都非常轻柔。
师:我们请其中一位表演者来说说他为什么这么演。
生:我从“慢慢地吹”“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吹肥皂泡时动作的轻柔,所以我就这样表演了。
师:是呀,肥皂泡很容易破,所以吹的时候动作要轻一些。作者通过这几个词语,很好地写出了吹肥皂泡时动作的轻柔。
师:吹出来的肥皂泡是怎样的呢?
生:吹出来的肥皂泡是轻圆的,和网球一样大,软悠悠地飘在空中。
师:轻圆的、软悠悠地飘在空中的肥皂泡让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又轻又软,感觉很容易破掉。
师:是的,吹肥皂泡的时候动作十分轻柔,吹出的肥皂泡又轻又软,感觉随时都有可能破掉。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3自然段,注意读出吹肥皂泡时动作的轻柔和肥皂泡的轻软。(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刚才读的时候你们有发现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吗?作者用了哪些连接词来说清楚制作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过程?
生: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有:然后、再。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上连接词,边读边做动作,把作者制作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过程说清楚。(同桌之间练习)
师: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制作肥皂水的过程了吗?
生:制作肥皂水的方法是先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然后加点儿水,再和弄肥皂,使肥皂溶化。
师:肥皂水的制作方法简单,肥皂泡吹起来很有趣,这也是作者最爱玩吹肥皂泡的原因。谁来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生:肥皂水制作好后先用竹笔套管蘸上肥皂水,然后慢慢地吹起,再轻轻地一提,肥皂泡便从管上落下来,在空中飘游了。如果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师:你说得非常好。我们看看活动三中的几幅图片,谁能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吹肥皂泡的步骤?
生:制作肥皂水→慢慢地吹起→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
师:抓住一系列动作,用上连接词,我们也能像作者那样,把吹肥皂泡的过程说清楚。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制作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肥皂泡的缤纷世界,体会作者对吹肥皂泡的喜爱。下课!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在落实“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这一目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吹肥皂泡的工具;接着找到吹肥皂泡的一系列动作,在理解动词的同时,初步尝试说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的连接词,将一系列动作按照先后顺序用连接词连接起来,再次尝试说过程。)
板书设计
20 肥皂泡
爱玩吹肥皂泡
做肥皂水
吹肥皂泡
看肥皂泡
想象肥皂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仿写句段
师:小的时候,冰心最爱玩的游戏是——
生:吹肥皂泡。
师:她为什么最爱玩吹肥皂泡呢?
生:吹肥皂泡不受天气和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玩。
生:肥皂泡材料易寻,制作方法简单,又非常好玩。
师:(板书:制作方法简单 随时随地可玩)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制作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过程。肥皂水的制作方法简单,吹肥皂泡的游戏随时随地可以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吹泡泡的游戏吧。(一名同学上台表演,台下同学观察欣赏。) 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生:先把碎肥皂放入小木碗里,加点儿水,和弄和弄,使碎肥皂溶化,然后用竹笔套管蘸上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再轻轻地一提,肥皂泡就被吹出来了。
师:第3自然段中作者写吹肥皂泡的过程用词十分贴切,其中用了哪些连接词写出了吹泡泡的步骤?
生:作者用了“然后”“再”具体写出了吹泡泡的步骤。
师:对,找得很准。在讲述事件时,我们可以运用“先……然后……再……”这样的句式把事情的过程有条理地讲清楚。
师: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将吹泡泡的过程写清楚了?
生:放、加上、和弄、蘸、吹、提、扇送。
师:运用恰当的动词将每一步的动作描写清楚是叙述事件的方法之一。接下来让我们仿照第3自然段,把你做某件事情的过程记录下来吧!(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学生仿写,教师巡视。)
随堂练习一:请仿照语段叙述事件的方法,把你做某件事情的过程记录下来。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仿写片段?
生:开始放风筝了。我左手举着风筝,右手拿着线轴,先把风筝往上一抛,然后赶紧往前跑,再随着风向慢慢放线,不一会儿,风筝便飞上了天空。
师:能运用“先……然后……再……”的句式,把放风筝的过程按顺序写清楚,非常好。(指名学生上台分享练写的小片段,教师点评。)
师:大家的仿写都非常美好、有趣,这说明你们跟作者一样,都对你们所做的事情饱含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回顾旧知,加深印象。现场试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观察泡泡,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准备。借助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进行有序表达,对学生也是一次较好的语言表达锻炼。)
欣赏“美丽”,体会“最爱”
师:肥皂水的制作方法简单,吹肥皂泡的游戏随时随地可玩,除此之外,作者最爱玩吹肥皂泡还有其他原因吗?请你们从第4~5自然段中找答案。
生:还因为肥皂泡样子美丽。
生:还因为泡泡能引发作者无尽的想象。
师:你们说得都很不错。从第3自然段中,我们已经知道肥皂泡又软又轻。它还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自由读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自读要求:◇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的是什么?
◇作者眼中的肥皂泡是怎样的?
◇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难懂的句子,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师: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的是什么?
生:这一自然段共有4句话,前3句话写了肥皂泡的美丽,第4句话写了小朋友们看肥皂泡时屏息凝神的状态。
师:作者眼中的肥皂泡是怎样的?
生:很美丽。
师:(板书:美丽)这一段话有哪些难懂的句子,难懂的地方在哪里?
生:老师,我不是很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这句话的意思。
师:在这个段落中,有些句子大家觉得难读懂,主要是因为句中有些词语不太好理解。因此要想读懂这句话,我们要先弄懂几个词语的意思,什么是“五色”?什么是“浮光”?“轻清透明”又是什么意思?同桌之间各选一个词语,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随堂练习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
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五色: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
浮光:指液体表面的光泽、颜色。文中指肥皂泡表面的光泽和颜色。
(2)通过拆分词语的方法理解“轻清透明”:“轻”在文中指泡泡重量小;“清”指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透明”在文中是指肥皂泡没有自己的底色,能透过阳光,折射出光的五颜六色。
(3)想象画面:读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轻薄透明的肥皂泡上闪着五彩的光,很美丽。
生:“五色”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
生:我知道“浮光”是指液体表面的光泽、颜色。文中指肥皂泡表面的光泽和颜色。
师:同学们真厉害,那“五色的浮光”就是指——(板书:五色浮光)
生:各种颜色的光泽。
师:对。我们也可以结合教材第77和78页的插图来理解“五色的浮光”,指浮在 泡泡表面上的光呈现出丰富灵动的色彩。那“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板书:轻清透明)
生:上文说肥皂泡是一个轻圆的球儿,我觉得“轻清透明的球面”中的“球”应该是指肥皂泡。
师:能联系上文理解,真不错。
生:我联系自己吹泡泡的经验,知道肥皂泡在阳光下会显出五颜六色的光泽,就像“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师:谁能说说“轻清透明”这个词中的“轻”“清”“透明”分别是指什么?
生:“轻”是重量小、分量少的意思,文中指的是泡泡重量小,所以才可以飘起来。
生:我是从字典中了解到“清”的意思是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生:“透明”在文中指的是肥皂泡没有自己的底色,能透过阳光,折射出光的五颜六色。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看来要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先理解句子中难懂的词语,再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句子的意思。接下来,让我们想象一下这句话的画面,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轻薄透明的肥皂泡上闪着五彩的光,很美丽。
师:在作者眼中,这些肥皂泡五颜六色、轻清透明,除了这些,肥皂泡还是怎样的呢?
生:还是玲珑娇软的、脆薄的、光丽的。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能理解吗?
生:我不理解“光丽”。
师:谁能帮他解答呢?
生:我把“光丽”这个词语拆开,猜想“光丽”是“光鲜亮丽”的意思。
师:你将词语拆开重组,然后理解了这个词语,很棒。从“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玲珑娇软”“光丽”这些用来描写肥皂泡的美好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作者对肥皂泡有着怎样的情感?
生: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这些肥皂泡。
师:是呀,因为很喜欢,所以才把肥皂泡描写得这么漂亮。
师:请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孩子们看到这么美丽的肥皂泡,心情是怎样的?
生:孩子们享受其中,非常快乐。
师:大家读一读下面这个句子,这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随堂练习三: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
(1)句中加点的部分充分表现了孩子们紧张、专注、担心与期待的情状。
(2)联系上下文,我能猜出大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的原因是:①肥皂水落到了眼睛里;②肥皂泡破裂了,大家心里有点儿感伤。
师:从“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中能感受到孩子们怎样的情状?
生:紧张、专注、担心与期待的情状。
师:读一读下面这个句子,你能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紧张吗?
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生:因为肥皂泡很脆薄,很容易破裂,孩子们担心肥皂泡会破裂。
师:看到肥皂泡破裂,大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原因是什么?
生:可能是肥皂水落到了眼睛里。
生:可能是肥皂泡破裂了,大家心里有点儿感伤。
师:你们理解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4自然段,读出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以及孩子们玩肥皂泡时的快乐、紧张、专注与期待。(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难懂的句子”是主观阅读感受,不存在统一的答案。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抓住共性问题,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关注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联等多种方法理解句子。)
三、放飞想象,升华“最爱”
师:作者最爱玩吹肥皂泡,还因为泡泡能引发作者无尽的想象。(板书:无尽想象)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难读懂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试着找个好方法来理解它。(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同桌间交流难懂的句子,教师巡视。)
师:老师刚才巡视的时候,发现大家对这几个句子的疑问比较多,我们一起来读懂它们吧!(出示课件,学生自由朗读句子。)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师:在作者的眼中,那一个个肥皂泡是什么样子的?
生:轻清脆丽的,像一串美丽的梦。
师:是的,“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肥皂泡比作梦,让人感受到了什么?
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想象的美好。
师:“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从这两个“轻轻”中,你们有没有体会到什么?
生:从第一个“轻轻”中,我体会到他们吹肥皂泡时的小心翼翼。
生:从第二个“轻轻”中,我体会到肥皂泡飞起来的时候是轻飘飘的。
师:孩子们轻轻地吹起肥皂泡,肥皂泡轻盈地飞起,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师:在这美好的画面中,这些肥皂泡是怎样的?
生:它们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师:是的,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
师:作者连用四个“那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表达了“我们”的骄傲与自豪。因为这些肥皂泡是“我们”吹起来的。
生:也表达了“我们”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
师:是呀,作者是那么喜爱这些圆满、自由、透明、美丽的肥皂泡。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一起来感受孩子们吹肥皂泡时的小心翼翼,感受孩子们对这些肥皂泡的喜爱,可以将四个“那么”读重一些。(学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很多同学对下面这些句子也不理解,有的同学觉得不现实、不可思议。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师:你们看看,“我们”吹起来的肥皂泡到过哪些地方?
生:天上、明月边、天河、夕阳下山处、大海、山巅、婴儿的头发上……
师:天哪,这肥皂泡竟然到过那么多地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注意重读这些地点。(学生齐读)
师:肥皂泡可能去这些地方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一个肥皂泡一般飞个几米远就破碎了,这段话却说肥皂泡去了那么遥远的地方,太不现实了。
师:那作者说它去了这么多地方,是冰心奶奶写错了吗?
生:不是,这是冰心奶奶的想象。
师:想象一下肥皂泡飘过大海,飞越山巅,最后落在一个婴儿的头发上的画面,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温馨。
生:好像做了一次浪漫的长途旅行,很美好!
师:无论作者想象的是送上天去还是送过海去,都非常美好。那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想象呢?请大家回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
生:因为作者小时候在下雨天不自由,不能去山上、海边玩,所以想象泡泡去山上、海边。
师:你联系了前文作者玩泡泡的事件来说,真不错。还有谁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些肥皂泡是圆满的、自由的、透明的、美丽的,是孩子们的梦,所以作者想象这些肥皂泡能够飞得很高很远,也代表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板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的,美丽的肥皂泡仿佛就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的化身,带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自由自在地飞起来。它们飞向蓝天,亲近明月;渡过天河,追逐太阳;飘过大海,飞越山巅……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部分,仔细体会作者对泡泡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第5自然段时,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理解句子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想象情境,体会作者对泡泡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回应单元人文主题“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拓展思维,想象泡泡
师:这些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肥皂泡,还有可能被送去哪些地方?
生:也许,她们会飞过高山,来到草原。
生:她们会越过大海,来到农田。
师:那些肥皂泡可能会遇到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生:也许她们会飞到清晨的薄雾中,一起玩捉迷藏;还有可能在明媚的春日里,落在孩子们放飞的风筝上。
师:同学们也很会想象。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那些肥皂泡还有可能被送去哪些地方?(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并完成练习。)
生: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越过高山,追逐天上的白云;或者飘过草地,和绿色的小草私语;或者穿过树梢,和树叶讲述旅途的趣事;或者落在小鸟的羽毛上,和小鸟合唱欢快的歌曲。
生: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到珠穆朗玛峰上去。在珠穆朗玛峰上,她们变成了晶莹的冰球,在雪山之巅熠熠生辉。或者越过珠穆朗玛峰,低低地滚下,滚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
生: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蓝天送过沙漠。到天上,和星星捉迷藏,听月亮讲故事。或者轻悠悠地飘过沙漠,飞越高山,又低低地落下,落在草原上吃着草的羊群身上……
师:看来同学们也和作者一样有着非常美好、有趣的想象。请大家将课文齐读一遍,细细品味肥皂泡的美丽,以及作者美好的心灵。(学生齐读课文)
师:我们梳理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们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去理解了难懂的句子。有些句子,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或查阅资料来理解;有些句子,可以通过看图片或者自己去体验来理解;有些句子,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今后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要多运用这些方法。
(设计意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带领泡泡去往更多美好的地方。与此同时,让学生在文中学,在文外用,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
拓展阅读
放风筝
贾平凹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阅读思考:
我们为什么把风筝称作“幸福鸟”呢?
(设计意图:《风筝》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通过阅读延伸,锻炼学生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20 肥皂泡
制作方法简单 随时随地可玩
美丽
无尽想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我不能失信
一、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延续“多彩童年”这一专题,围绕“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真善美”这一主题,引导孩子们见识另一种品质美——诚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宋庆龄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的约会而放弃了去伯伯家看可爱的鸽子一事,表现宋庆龄的诚实守信品格。
在读写迁移的引导中,学习课文中宋庆龄的动作这一细节描写,如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宋庆龄的一系列表现一突出她的“无聊”和没劲等,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对人物的进行细致刻画以表现人物特点,进行片段练习。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有感情地朗读人物
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朗读感悟、思考和交流理解 “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这句话,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联系生活实际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运用默读、朗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 “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这句话,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四、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动作的细节刻画表现人物心情或特点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起兴趣
1.师:孩子们,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真善美。这节课让我们见识另一种品质美——诚信。首先我们看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是怎么说诚信的。请齐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
2.是啊,鲁迅先生也说,诚信是为人之本。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可贵的品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诚信的故事,题目是《我不能失信》,请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3.课前很多同学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么谁来告诉我,题目中的“我”指的是谁呢?
4.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国学经典引入,引发孩子们对“诚信”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对宋庆龄诚信故事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感知“信”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请同学们赶紧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以下三点: ① 边读边给课文标出自然段。② 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或者问问同学。③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出示本文生词,认读。
3.小组探讨交流,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4.填空概括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同时借助支架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并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读悟结合,品味“信”
师:这天早晨在小庆龄身上发生了一件让她为难的事。
(师板书:去——留)
(一)去: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是“去”还是“留”呢?这是一个矛盾的事情。互相矛盾的,你认为她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是一件容易的事吗?首先让我们快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来庆龄想去伯伯家?
(随机出示: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2.小庆龄只是一般的想去吗?好好读读这几句话,你会有更深的发现!
3.宋庆龄如果去了伯伯家,会怎么样?
4.再读,请注意这些红色词语,读出小庆龄当时的心情。齐读。
(二)留: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可是,最终小庆龄去了吗?(没有)(她自己选择留下来)
1.与去伯伯家的有趣相比,留下来等待庆龄的是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到关键词。你从哪里读出了宋庆龄的无聊和没劲?
出示“送家人出门后,庆龄一个人回到房间里,耐心地等待着。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可是,直到全家人吃过午饭回来,小珍也没有来。”
2.指导朗读:谁能读出庆龄的无聊和没劲?
3.读写迁移:
你有过这样的无聊和没劲的时候吗?请你试着写一写。用上“一会儿……一会儿……”
(三)坚持留下来
师:一边是伯伯家漂亮的鸽子,一边是无聊等待的“没劲”。可是小庆龄还是选择了后者,那么小庆龄该怎样通过这一次人品的考验呢?请你自由读课文2——9自然段,注意对话部分,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多练练。再跟你的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朗读。
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孩子们,小庆龄尽管十分想到那位伯伯家去,十分想见见那些可爱的鸽子,即使留下来是那么“没劲”,可是为了不失信于人,她还是留了下来,成为一个守信的人。并且说——
齐读“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想去能去而不去表明了一个孩子为守信做出牺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请你再读庆龄的这句话:“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四、课堂小结,加强“信”
“一诺值千金”,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强调守信的重要性,可见诚信对一个人做人做事来说是多么重要。出示关于诚信的词语。
讨论:你觉得宋庆龄为了守约放弃出行值不值得?
是啊,一诺值千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五、拓展阅读
文本内容:
我不能忘记祖国
宋庆龄十五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
她是一个文静而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学习非常勤奋。有一天,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广泛收集资料,认真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
讨论的时候,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了。宋庆龄虽然有些激动,但仍然温文尔雅地站起来,声调柔和地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阅读思考: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
推荐理由:
《我不能忘掉祖国》通过少年宋庆龄在美留学期间,一次讨论会上批驳美国学生错误观点的事,赞扬了她对祖国充满理想和希望的爱国热情。通过阅读短文,有助于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爱国品质。
六、板书设计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备课人: 日照市金海岸小学 于 雯
优化人:日照市实验小学 刘 娜
一、教材分析
关注文本: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内容贴近生活。首先,教材呈现了一系列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其次,给习作取题目时,教材引导学生用上表示特点的词语。第二,习作任务明确。“上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到他?”“你还想到了哪些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习作导语引导学生聚焦人物特点,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要写什么。那怎么写清楚人物的特点呢?教材又以小泡泡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习作范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或者日常行为把人物的特点说清楚,让学生知道可以怎么写。
二、教学目标
1.写一个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2.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特点,体现个性的写法。
3.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4.通过合作交流归结习作标准,对照习作要求自我修改和互助修改习作。
三、教学重点
写一个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文。
学生:观察自己身边有特点的人。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文题
1.教师提出问题:说一说:下面这些词语都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小书虫、乐天派、智多星、运动健将、故事大王、幽默王子、热心肠、昆虫迷、小问号......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使学生能够兴趣浓厚的投入到写作的学习中。
二、审题指导,明确内容
(一)审题指导
1.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82页,自由读一读习作提示,看着一次习作对我们都有哪些要求?
2.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气球上的词句,教师提出要求: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谁?为什么想到他?选一个人写一写。
(二)明确内容
1.教师提出问题:关于这次习作,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习作信息?
2.学生讨论汇报。
预设1:我知道了这次习作内容是写人的记叙文。
预设2: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特点的人 你发现了吗?选一个人写一写。要写出他的特点。”这段话中我知道了重点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师板书:抓住人物特点写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展示写作要求,让学生在习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拓宽思维,丰富选材
1.教师提出问题:你还想到了哪些这样的词语?
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追问:这些词语可以形容哪些人?
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个人呢?
学生集体交流汇报。
预设1:可以写一件具体的事例,通过这事例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比如,“看见‘热心肠’我就想起了同桌,我给你们讲一件事……”
预设2:我们可以通过人物一系列的日常表现来体现这个人的特点。比如,“‘昆虫迷’?这不是在说我表哥吗?他在家里养了各种各样的昆虫……”
4.教师追问: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师生交流:还可以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确定题目,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了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有特点的人,为习作打下基础。)
四、回顾课文,习作指导
1.教师提出问题:你想重点介绍哪个方面?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呢?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我不能失信》一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感悟描写人物的方法。
3.教师过渡: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不能失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庆龄诚实守信的。
4.教师小结:这段话通过具体描写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对话,表现了宋庆龄的诚实守信。
5.教师出示要求:仿照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学生活动:进行小练笔。
预设:小春兰眨巴眨巴大眼睛,歪着头,神秘地说:“爷爷,你把耳朵凑过来……再近点。”爷爷点点头,把耳朵凑到了小孙女的嘴边。“告诉您,爷爷,我被评为三好生啦!保密!可不能对人说呀!”
爷爷一听,也像个小顽童似的,对着小春兰的耳朵,压低声音,竖起了大拇指,有点儿激动地称赞道:“了不得,爷爷祝贺你!”越说声音越大,一下子被小春兰捂住了嘴巴:“小声,小声!”他们两人都像小偷得逞那样,窃窃地笑成一团……
6.教师过渡: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段话是怎样把捉蝴蝶描写得栩栩如生。
丽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师生交流:找出文中表现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将右手伸向、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
7.教师小结:小作者观察仔细,把捉蝴蝶的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8.教师出示要求:仿照这段话,写一写奶奶是怎样做饭的。
(1)教师引导:奶奶做饭的过程有哪些动作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学生活动:进行小练笔。
(4)教师出示范文。
她看见奶奶站起来,双手抓着锅盖向上揭。吃力地揭了几次,才稍稍揭开一条缝。一股浓烟从灶口冲出来,差点熏着奶奶的脸。奶奶随便用袖子拂了拂布满皱纹的脸,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老了,不中用啰!”
学生齐读范文,体会这段话好在哪里。
9.教师小结:这段话描写的是一位老奶奶怎么做饭的。用“站起来、揭、拂、摇”等动词,准确而恰当地写出了老人干活动作的特点。
10.教师提出问题:关于这篇习作,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交流,明确如何写好身边的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多方面的观察人物特点。)
五、习作提纲,再做指导
1.写作提纲
教师过渡:你想要写你身边的哪个人呢?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写作提纲。
2.教师出示要求
(1)你想写谁?想表现他/她的什么特点?
(2)你打算从哪几方面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3.教师指导学生写习作提纲。
4.水到渠成,完成初稿。
教师过渡:提纲列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借助提纲,快来介绍你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吧!
(1)学生借助提纲,独立完成习作。
(2)写好之后,和同桌交换一下,看看谁写的最好。
板书设计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抓住人物特点写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语言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选取身边特点鲜明的人,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运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突出人物鲜明特点的方法完成了自己的习作,这节课我们围绕同学们的习作情况进行交流,并进一步修改我们的习作。
二、出示范文,例文引路
教师过渡:同学们,一位小朋友就写了他身边熟悉的一个人——《我们班的“小书虫”》,咱们一起看看他是怎么描写自己的同学的。
1.教师出示课件例文。
2.学生活动:边读、边思考。
3.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根据文中内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具体事例来说。
4.教师总结:小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小书虫”读书入迷的样子,使读者身临其境,很不错。
5.教师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1)选对人物:作者选取了很有特点的一个人物:小书虫。爱读书,爱得入了迷,而且喜怒的特征也很明显。
(2)选对事例:读书入迷,对身边的吵闹声充耳不闻;读书入境,连上课了都不知道。这些典型事例表现了小书虫的特点。
(3)选对方法:作者善于描摹人物外貌,让人物栩栩如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也非常传神,让人物丰满,情节生动。
(设计意图:出示优秀作品让学生学会在聆听中思考,从听到的内容去说。在说中去把握、去感悟,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水平。)
三、修改习作,学习方法
1.教师提出要求:下面请和同位交换作文,根据“评分标准”相互批改。要使用作文评改符号,最后写出评价。
2.教师出示评价标准。
3.教师出示评改范例
(1)教师提出问题:下面是评改前的段落,读一读,看看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自由朗读段落,并思考相关问题。
(3)学生汇报交流:本段中作者用了多种方法叫醒爸爸,只是写了方法,并没有写出爸爸的反应,所以文章少了些乐趣。
(4)教师出示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段落,学生思考:和原段落对比一下,说说为什么这么修改。
预设1:作者写出了爸爸针对不同叫醒方式的不同反应,文章生动有趣,也很好写出了“瞌睡虫”的特点。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将修改后的自豪地读给伙伴听听。
(设计意图:通过自评寻找精彩内容,让学生找到自己作品的闪光之处,达到培养写作兴趣的目的。一篇好的文章是不断修改而来的,帮助学生树立修改完善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修改方法,经理修改的过程,才能让文章博眼出彩。)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次习作,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畅谈。
2.教师总结
(1)常见特点:爱吃、爱笑、聪明、幽默。
(2)围绕特点选择事例,可以多写几个。
(3)事例要从几个方面写,中间要做好过渡。
(3)要描写外貌特点,动作和语言。
板书设计
语句通顺
有特点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有重点
有顺序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语文园地六
备课人: 日照市金海岸小学 王 娜
优化人: 日照市实验小学 惠明霞
一、教材分析
关注文本: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交流关于重难点句子的理解方法;识字加油站让我们学会在图画中自主识字,并想象画面写一段话;词句段运用教我们学会结合不同的语境理解词语,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日积月累让我们学习积累了一些关于守信的名人名言。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2.学习一组与海岛、港口有关的词语,认识6个生字,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3.能认识一些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4.能仿照例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5.朗读和背诵3句关于“改过”的名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能认识一些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名言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能仿照例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新华字典》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教师新课导入:同学们,语文园地就像语文教学的百花园,园中有“交流平台”,有“识字加油站”,我们可以继续识字,可以学习如何灵活运用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名言警句等的积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语文园地徜徉吧,看看谁的收获最大。
教师板书:语文园地六
二、交流平台,分享共赢
(一)回顾课文,交流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理解本单元课文中难懂的句子有哪些方法呢?
教师引导:我们学会了哪些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呢?在交流平台中,有一位同学有这样的发现。谁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指名读。
2.教师追问:理解难懂的词语是我们上学期学的,都有哪些方法和理解难懂的句子是相近的呢?
(1)小组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3)教师总结:理解难懂词语和理解难懂句子相近的方法。
3.教师过渡:果然这两种方法有些是相融相通的,也很相近。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另一位小朋友的发现。
(1)学生活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用到什么方法?
(2)学生小组代表发言
4.教师总结:原来结合生活实际,当你也有同样切身的体会时,便能很好的理解句子了。
5.教师追问:大家看看第三位小朋友有怎样的发现呢?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用到什么方法?
(2)学生全班交流。
6.教师引导:我们读书时遇到了难理解的句子还可以怎样呢?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7.教师小结: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一样,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找资料、向他人请教”等方法。
(二)拓展思维,运用方法
出示课件,教师提出问题:读下面的片段,用学到的方法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老师语言的点拨中,体会“词语”和“句子”的相关性,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尝试走进作者的生活,让学生和文字走得更亲近。相机出示交流内容,通过例句的分析,领悟学习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三、识记字词,画面入境
(一)识记生字
1.教师过渡:同学们,今天老师从海边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生字朋友,相信其中有你们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你先看,你认识几个?
(1)学生自由回答。
(2)老师提出对于不认识的生字,有什么办法认识它?
(3)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并注意正音。全班齐读。
2.教师引导交流识字方法
(1)借助插图
①教师提出问题:图上有什么呢?
②学生交流汇报。
(2)借助动作
①教师提出问题:图上的小男孩在干什么,你想到了哪个词语?
②学生交流汇报。
(3)查字典
①教师提出问题:查一查“巡航”的意思吧!
②学生活动:借助《新华字典》理解“巡航”的意思。
3.教师追问:大家观察这几个生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生交流:这些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并且都是形声字。每个形声字的读音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4.教师总结:这些字都是半包围结构,“旭”与太阳有关,“巡”与走有关。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识字。
5.教师出示要求:一起来组词。
(二)读词语,想画面
1.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词语,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吧!
教师引导:可以按照画面空间顺序,由近到远地说,比如沙滩、码头、大海、海船、海平线、天空、朝霞……
2.学生活动: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通过词语看到的画面。
3.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识字,回顾自己曾经积累的识字方法。并运用学过的识字放法,知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形声字规律进行识字,提高学生识字兴趣,丰富学生自主识字的深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
结合生活经验
理解难懂的句子 联系上下文
查资料、请教
第二课时
一、多法并举,理解词语
1.出示第一组例句。学生读例句,边读边体会加点词语在句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2.第一组第一句中“熟”的意思是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第二句中“熟”的意思是熟练,表示程度深。
3.出示第二组例句。第二组第一句中“味道”的意思是舌头接触某样东西时的感觉;第二句中“味道”是比喻某种感受、情趣和滋味。
4.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熟”和“味道”的意思的?
5.通过交流学生会发现“熟”和“味道”这两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初步懂得要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6.创设新语境,让学生了解“熟”“味道”这两个词还有其他意思。
他们认识5年了,彼此非常熟。(熟悉)
玩了一天,他太累了,睡得很熟。(程度深)
二、围绕意思,写话训练
1.教师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再将目光聚焦这两个句子,自己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3.说一说这两段话什么特点?
4.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5.自由选择,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教师板书: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1)小丽多才多艺……
① 教师引导:什么是才艺?从哪些方面表现小丽的多才多艺?可以用一些什么写法表现小丽多才多艺呢?
②学生练写。
(2)雨下得真大……
① 教师引导:大雨是什么样子?大雨回落到哪里?大雨中的人和事物会怎么样?
②学生练写。
6.教师出示写话示例,学生齐读。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通过例句分析,方法总结,创建新语境进行补充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汉字的一词多义现象。学会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日积月累,背诵积累
1.教师过渡:我们如果做错了事,就要赶紧改正,不要一味地掩饰错误,那样会造成更加严重的错误,看看我们古代的先贤是怎样说的吧!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3.教师提出问题:这三句话中都有什么字?
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这些是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知错能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哦!
教师板书: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5.教师追问: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呢?
6.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7.教师拓展:这样的警句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小结: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有过则改,在一次次错误中,不断汲取教训和经验,我们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学会积累和理解关于“改过”的名人名言。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发现生活中更美妙的语言魅力。
五、板书设计
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语文园地六
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单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