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在试题卷、草稿
纸上作答无效。选择题作答必须用2B铅笔填涂。
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教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
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
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
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
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
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
表达优势。
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
“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
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
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
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
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
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杭齿起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搂草、搜别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
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杭”一词在“耙”的基础
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摊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杭理。当
前学术话语中,“祀杭史料”“耙杭文献”“把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
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
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
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
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
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
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闹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
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资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翩松土
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
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
天”观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