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广州从化市第五中学
何荣拔 制作
荷塘月色(抒情散文)
——朱自清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想一想:
1、散文有什么特点?
2、初中阶段,我们学过朱自清的哪些作品?这些作品属于什么散文?
二、点拨提示:
1、散文的特点是:
形散而神不散
2、《背影》属于叙事散文
《春》 属于抒情散文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抒情散文。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受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第(1——3)段。
3、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初步了解通感、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设想:2课时
(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 1898——1948),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二、限时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蓊蓊( )郁郁 脉脉( )
梵婀( )玲 媛( )女
敛裾 ( ). 酣睡( )
参差 ( ) 袅娜(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袅娜: 脉脉:
wěng
mò
ē
yUán
liǎn jū
hān
cī
nuó
柔美的样子
含情相视的样子
三、利用10分钟熟读全文,思考:
1.本文写了作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按作者“游荷塘前→去荷塘路上→描写荷塘月色→游荷塘后”给课文划分部分。
3、找出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四、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下散步
----作者的行踪
2、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3、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4、课文的结构如何?该怎样划分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情,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四部分(7—10)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课文的结构如何?该怎样划分部分?
第三部分(4—6)描写荷塘月色(全文的重点)
第一层(4):写月色下的荷塘,突出其柔美的特点。
第二层(5):写荷塘上的月色,突出其静谧的特点。
第三层(6):写荷塘四周(重点写柳树)
5、学习课文第(1——3)段: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
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
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
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
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6、时代背景:
五、限时测评: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 (chéng凉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梵婀(fán)
D.惦着(diàn)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B
五、限时测评: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含情相视的样子)
C
六、作业:
1.背诵课文4—6段。
2.仿照本文写一篇400字的散文:
《从化都市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