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作者简介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搞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1948年贫病中逝世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文章所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是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 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
品味下面的句子,只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 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第四段依次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先写了荷叶, 接着写荷花,“点缀这些白花”体现花的色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 ” 体现了花的形 ,“正如一粒粒 明珠 又如碧天里 星星 ”写其光;再接着写荷香,最后还写到流水“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作者借助那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之美
作者借助了叶、花、树,写出了荷塘上月色之美
归纳作者感情发展变化:
“心情颇不宁静”→在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月光和太的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与超脱而不可得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思考
5、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与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月光下荷塘:写了满眼茂密的荷叶、多采多姿的荷花、缕缕的荷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即荷波、脉脉的流水五个方面。
荷塘上的月色:静静地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的叶子和花,淡淡的云,小睡的风情,树影和月影,处处显得幽雅宁静。
荷塘四周:各种各样的树,树间漏下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远山,无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热闹的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