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
课时安排 第一、第二课时(共2个课时)
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学生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要求小学五六年级阅读课要让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作为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文学品鉴能力培养进行编排的五上第七单元,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以及“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其语文要素背后的学科观念,我们把它概括为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想象,通过学习和朗读,学生能够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观察和想象,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和文字韵味。结合五上第七单元的学科观念,在引领学生一起正式学习《四季之美》这堂课之前,教师要做到有相互关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群作为支撑。 同时,为更好达成教学目标,本堂课将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设置学习任务群:1.认识并学习生字词,做到正确流利阅读全文;2.抓住关键词句,集体交流中心问题: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3.朗读课文,对优美词句或采用描写方法的词句进行批注,并适时开启单元的延伸习作教学。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审美境界是一种值得追求的教与学的状态。同时,考虑到“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作为唯一的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所以,教师在解读《四季之美》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水平,牢牢靶定教学目标,让“读”成为本课中最突出的学习活动,做到“以读代讲”,以此统领全文学习。例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通过“读”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寻找观察到的变化并想象画面,以变化来感悟和领会动态描写的要点,借助朗读实现从文字到画面、从静态到动态的突破,感受文本的画面美、意蕴美,从而提升学生对散文的品鉴能力。除此之外,在本课的延伸习作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在“读”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试着将所习得的动静态描写融入到习作中,为接下来的习作累积下应用技巧。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阶段,对汉语拼音、字形、基本词汇等方面已有较好的掌握,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基础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在对四季变化的观察、理解和表达方面,以及在感知大自然和表达情感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本课以描绘四季之美为主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四季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在领略四季之美中,培养观察力和审美情趣。
三、设计理念
通过以《四季之美》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并通过阅读、思考和表达的方式,提升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本节课以描绘四季之美为主题,通过学习诗歌,提高学生对四季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同时注重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本节课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本次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四季之美的情感和兴趣为核心,通过感性体验、互动参与和多元表达,培养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并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旷”等5个生字,会写“黎”和“黎明”等22个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梳理文章内容与描景写法,感受作者文字表达的独特视角和优美的景物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初步培养品鉴散文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旷”等5个生字,会写“黎”和“黎明”等22个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梳理文章内容与描景写法,感受作者文字表达的独特视角和优美的景物描写。
六、教学方法
讨论法、以读代讲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具体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一读,初步感受文本内容、情感及表达的特点。 (一)读课题,了解作者 回顾第七单元的收获:明白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从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四季之美》。通过课题,你们能猜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可能是描述四季各自独特的美。 教师点拨:很好,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四季各自的独特韵味。 (二)分段朗读,读好叠词和表示心情的词语,初步感受语言特点 抽查:红晕、微微的红晕、漆黑漆黑、翩翩飞舞、窠臼,读对难懂的词。 抓住叠词和写心情的词,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师:首先,我来为大家朗读第一段,注意听我如何处理叠词和表达心情的词语。 学生跟读。 随后,学生分段朗读,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强调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三)关注篇章结构,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在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重要信息,这就是独特的时空视角。(板书:黎明、夜晚、黄昏、早晨) 每一种时空视角下作者又写了什么景物。学生说春夏秋冬的事物。 教师提问:文章是如何组织结构的?每一段的开头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每一段的开头都指出了不同的时间段,如黎明、夜晚、黄昏、早晨。 教师总结:通过这些独特的时空视角,作者描绘了不同季节下的景物变化。 总结:刚才我们所说的就叫整体概括。学习一篇课文,我们要留心文章的结构,这往往能帮助我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关注动态描写,读一读,感受景物变化中四季的独特韵味。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借助动态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变化、感受韵味 1.想象画面 针对散文,我们原来有怎样的阅读方式? 从文中读出自己感情,读有特点的字词;关注文中代表心情的词;从动静描写中关注作者的心情。 师补充:我们还可以把文字想象成画面。【播放微课:怎么读出文字描绘的景象?】 带着学生从“顺着文字想画面”“抓住关键词感受画面的变化”两个方面去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去朗读文段。 2.体会变化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抹残阳”,她是位很有文学修养的女孩子,而且她眼中的画面一直在变化。那么作者是怎么让笔下的景物发生变化的?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观察景物的? 生:作者运用了听觉、视觉、触觉来“观察”这些景物。 师:说说作者看到的景物有哪些? 西山、点点归鸦、大雁。 读读这两句:夕阳斜照西山时,夕阳西沉。 这两句都写夕阳,它给我们的感觉和其他景物有什么不一样? 生:静态、动态 师:大画家在画这些景物时,都会先画一个背景。在这幅画里,背景是什么?【此处借句子联想画面,联想画的背景,画面感就出来了。而且徐老师的这句话一点也不突兀,自然而然地引到了画面】 师:你们发现了这幅画中有很大的变化。那你们自己描绘这些景物的语言和作者的语言一样吗?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些景物的? 生:点点、成群结队 师:这些词多有意思呀,能结合这次词说说眼前的画面是怎样的吗? 他读出了多少变化? 这个感受不错,她读出了快慢的变化。还有什么变化? 作者的心情也在变化 师:我们要读出变化才能读出画面的美。(抽读、齐读课文,朗读指导) 【这个地方其实在讲动态描写,但是老师却没有直接跟学生说这是动态描写,而是以一种引导学生去找的形式,观察到变化。】 3.感受韵味 这是秋天怎样的黄昏呀? 再往内心走,是怎样的秋天?(生把对秋天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再读一读,感受秋天独特的韵味。(配乐朗读) 师:我们通过想象画面,读出变化,慢慢地就有了很多体会。这些体会就是坐着通过文字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一种韵味。(板书:韵味)这篇文章中最独特的就是每个季节中每个不同景物的变化是不同的,你们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读。选择你们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 (二)用“想象画面、体会变化、感受韵味”的路径学习其他自然段 每个积极都有独特的味道,让我们一起先走进春天。(生配乐朗读第一段) 这是一幅怎样的春日黎明图?(生把感受写在黑板上) 依次再读夏天、冬天,感受不同季节,作者的感受。 三、回到整体读一读,读出文字背后的人,感受时代文化特点,加深理解。 (一)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提问:当我们再次阅读全文时,我们不仅看到了四季的变化,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你们认为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分享,根据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分享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二)文化对比,加深理解 教师拓展:让我们将这篇文章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你们发现了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两篇作品的异同,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三)总结学习,布置延伸习作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阅读和感受文本,还学会了如何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习作布置:作为作业,请大家选择一个季节,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篇描写这个季节变化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