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过程,理解由分裂到统一这样的历史趋
势,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选的历史脉络;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难点: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总特征,具体表现
基础知识
知道:
(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
(2)区域经济的发展:
A、北方人口的南移:
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知道:
南朝与北朝:
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
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朝政权的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
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C、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
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
手工行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
商业 :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
南北经济不平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
理解:
孝文帝改革:
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内容和作用:
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
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实行汉化:将都城南迁至洛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一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作用: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达标检测
1.下图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趋势示意图。以下符合该趋势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明清时期
2.东晋时期,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这一政治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
A.专制皇权的微弱 B.北方游牧民族强大
C.宦官专权的出现 D.民主政治氛围浓厚
3.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进行激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此役之后( )
A.东晋重新完成全国统一 B.南方继续维持割据局面
C.民族间矛盾再次被激化 D.中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4.孝文帝以身作则,封大臣李冲的女儿为皇后,娶卢、崔、郑、王四大姓的女儿为妃,让自己的几个弟弟都娶汉族地主女儿为妻,并将女儿嫁给汉族大姓人家。这一做法有利于( )
A.促进民族融合 B.取缔特权阶层
C.加快人口增长 D.推进农业发展
5.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6.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林武术讲究内功修炼,奉行“禅武合一”的修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迅速从马背上下来,依照周代进行射礼、讲武和田猎等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
A.多元文化交汇融合 B.内外兼修的外域习俗盛行
C.文武并举宜威天下 D.崇尚周礼的复古逆流出现
7.东晋时期,高门士族琅琊王氏掌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该现象反映了( )
A.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 B.地方出现众多割据政权
C.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