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荷塘月色 配套教学设计(12)

文档属性

名称 9 荷塘月色 配套教学设计(1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3:10:3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以及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提取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分组讨论,准确把握1-3自然段内容,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2重点难点
1、明确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准确把握作者在第1-3自然段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通过合作,完成“探究”部分的问题。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9、荷塘月色
一、引入
先请大家听一段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信大家都要应该知道这是出自哪篇作品?没错,这是出自于曾让我们感动的《背影》,作者朱自清。下面,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看看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和美的欣赏。
二、关于作者(幻灯演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学者、诗人,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评价:“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联系: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当时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勾结,不务抗日之实,反在内政上下功夫,趾高气扬,作威作福,朱自清作为一个民主人士,朱自清觉得这是污辱中国人)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让学生快速浏览,提醒学生抓住背景中的关键词,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为下面的内容分析做好准备。)
背景补充材料: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制造了一系列的白色恐怖,对当时还是友党的共产党展开了疯狂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惨无人寰的大惨案,不但葬送了两党合作的伟大革命事业,也制造了偿还不清的血债,史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整体把握(快速阅读,理清文章的线索,准确把握作者观赏荷塘前中后的情感变化)
出门(不宁静)----走在小路上(抒发独处的感受)----欣赏荷塘、月色及荷塘四周的景色(淡淡的喜悦)----忆江南的采莲习俗、回家(淡淡的哀愁)
五、内容分析
(一)、朗读1-3段(示范朗读、学生齐读第1-3段)
重点字音(参照注释,加深印象,并注意多音字)
蓊蓊(wěng)郁郁 袅娜(niǎo nuó) 脉脉(mò) 梵婀(fàn ē)玲
妖童媛(yuàn)女 棹(zhào)将移而藻挂 敛裾(liǎn jū)
(二)、探究(讨论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1)交代观赏荷塘月色的缘由。(2)全文的感情基础。(3)点明作者内心郁闷已久,郁结之深难以释怀。
2、在第2段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要点:景物:幽僻、寂寞、阴森森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
情感:淡淡的哀愁
3、对“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的理解。
(1)、这里的“另一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要点: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提醒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此时的“我”和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要点:①平常的“我”:受现实困扰的人。即:内心不宁静的人(依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当时的社会现实给作者带来的苦闷)
   ②此时的“我”:摆脱困扰的人,即:超然物外、心境平和安宁。(依据: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4、试分析“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要点:(1)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向上收束感情,转入对下文景物的描写)(2)点明作者没有陷入哀愁而不可自拔,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喜悦之情。
六、小结(对本节内容进行回顾)
七、布置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课堂分发的第一课时练习)
2、熟读全文,重点分析文章4-6段。(结合课后练习三,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叠音词和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的艺术效果;并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喜悦”)
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