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18:2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3个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全世界对于“什么是智能”尚无统一认识,但经过多年的探索,人工智能已然走出了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行为主义学派,另一条道路是内在主义学派。其中,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追求的目标是机器行为与人类行为的相似性,而非内部工作原理的一致性。而内在主义学派主张必须用机器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即类脑计算。
1956年至今,人工智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人工智能的目标是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思考是指推理、诊断、学习等思维探索活动。无论做管理工作还是技术工作,都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在某个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二是具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其中推理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换言之,是从已有知识出发,推出新的结论、新的知识的能力。基于以上分析,人工智能的创始人提出了“基于知识与经验的推理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是若要实现机器思考,只需将相应的知识放入计算机即可。这一推理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知识驱动,通过计算模型来实现让机器像人类那样思考。
第二代人工智能主要模拟人类脑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第二代人工智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感性知识的传授。我们常说知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知识是理性行为的基础,这里的知识来自教育,主要指理性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等。但感性的知识难以用语言传授,也无法从书本上获得。所有感性知识都在不断观察、不断倾听的过程中学习累积,第二代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沿用了这个方法。但是第二代人工智能的所有数据(图像、语音等)均来自客观世界,它的识别只能用于区别不同的物体,并不能真正地认识物体。
第三代人工智能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发展人工智能理论。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尚无较为成型的理论,更多是模型和算法,且第一代和第二代人工智能的模型、算法都有很多缺陷。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安全、可控、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而言,虽然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但系统越信息化和智能化,也就意味着越不安全。
(摘编自光明日报《人工智能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根据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本技术特征,智能制造可总结归纳为三种基本范式,即:数字化制造——第一代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互联网+”制造或第二代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如表1所示。
表1 智能制造基本范式的演进
(摘编自中国工程科学《智能制造的三个基本范式:从数字化制造、“互联网+”制造到新一代智能制造》)
材料三: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破坏性创新,其创新速度和创新强度成为新旧文化此消彼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须理性对待和积极应对,特别是关注其介入人类为创意主体的文化生产领域所带来的文化创新边界命题,遵守人工智能文化科技伦理规范,实现人工智能价值对齐和文化守正创新的同步。
一是利用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应对人工智能算法黑箱。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强调“目前最耐人寻味的新兴宗教正是‘数据主义’,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基于大数据“喂养”成长起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带来的技术变革和文化变革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减,而是生态式革命,潜藏着数智鸿沟、文化鸿沟、算法污染、深度伪造等新问题新情况。由此,亟须加快制定更具前瞻性和实操性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数据安全与科技伦理的制度创新;构建基于社会效益和人本价值为导向、以文化创新与数据保护同步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和发展负责任、自主、可信、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保障体系。
二是遵循人工智能价值对齐,实现文化守正创新。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文化生产与人工智能技术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两者的融合是文化元素与技术元素相互融通、相互协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一方面,伴随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演进和算法污染问题的频出,立足“守正创新”,坚守人工智能价值对齐是原则和基准。另一方面,立足本土文化大数据优化AIGC模式,加快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本土大数据语料库,赋能AIGC本土化创新。此外,在人机协同塑造文化新范式过程中,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创意、情感与价值判断如何和人工智能完美结合,确保具有情感和审美力的“人”作为主体,实现人机“共同进化”,这是智能时代文化创新的内核与关键所在。
三是立足人类主体性地位,实现人工智能赋权的多主体自我变革。制度创新主体须做好顶层设计与思维变革,以预见性制度创新应对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加速度和算法迭代;文化企业应立足数据思维、技术思维和伦理思维,加快研发与最大化利用AIGC以实现降本增效,同时要实现自主版权及其版权保护策略的与时俱进;文化消费者要学会辨识深度合成乃至深度伪造,实现内容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多重角色合一的身份转变;文化从业者则要做好终身学习规划,关注个体自我的内在成长,关注创意力、创新力、情感力、批判思维的能力建构,以共创共享共建思维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注]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技术方法,通过已有数据的学习和识别,以适当的泛化能力生成具有一定创意和质量的内容的技术。
(摘编自大众日报《人工智能将把人类文化引向何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为主义、内在主义两个学派分别从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和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两种不同的思路探索人工智能。
B.第二代人工智能主要模拟人类脑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和倾听来识别不同的物体,但它不能真正地认识物体。
C.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工智能理论发展科学完备的基础上,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但系统越信息化和智能化,也意味着越不安全。
D.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速度和创新强度是影响新旧文化此消彼长的关键因素,这导致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一种破坏性创新。
2.根据材料二的图表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化制造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它贯穿于智能制造的三个基本范式和全部发展历程中。
B.智能制造的三个基本范式同时具有时间上和目标上的延续性,三种智能制造次第展开。
C.智能制造的三个基本范式是相互交织、迭代升级,体现着智能制造发展的融合性特征。
D.智能制造的三个基本范式中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中的智能化比重随范式演进增加。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代人工智能的目标是以知识驱动,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只需要将相应的知识放入计算机即可实现。
B.人工智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它从模仿人思考开始逐渐走向智能化,其魅力就在于它永远处在探索的路上。
C.作为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智能制造范式的诞生和演变发展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紧密联系。
D.优化AIGC模式,加快建构优秀传统文化等本土大数据语料库,有助于生成具有一定创意和质量的本土内容。
4.当前,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深度融合,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人类的文化创作模式正在发生着颠覆式改变。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是否会替代人类的文化生产?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认识。(4分)
5.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数字化的个体,我们可以被收集,也可以被分析、被输出。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共赴中国智能未来。(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你们醒了?”那女人站起身来到凌汶床头,朝她伸着个俏脸,说个不停,“睡了一觉气色好多了。昨天晚上你们进来,脸色都蛮吓人的。我姓陶,叫我陶小姐好了。”牢房里原本气味难闻,这个女人一靠近,倒带来一阵香味。
“总算有人来了,我在这里好几个月了,厌气得要死。要是进来三个就更好了,可以凑一桌麻将——”她咯咯笑了起来,“女人蹲监房不大有的,你们不会和我一样,也是被冤枉的吧 ”
陶小姐又往脸上涂了点脂粉:“每天涂涂抹抹,也不知道给谁看——你们一晚上没吃什么,饿了么?我有麦乳精,外面都要托人才能买到呢,我给你们泡一杯吧?”
正说着,牢房门哐啷一声打开了,狱卒讪笑着说:“陶小姐,出来吧?”
陶小姐抹抹旗袍,站起身,摇摇扭扭出了门,站在门口说了一句:“今天天气倒蛮好,我要好好晒晒太阳。”
牢房里安静下来,只听见门外狱卒对那女人说:“陶小姐,她们和你不一样,她们是共产党,你可不要乱搭讪。”
凌汶猛地坐起身,环视四周。牢房里还有一个人,和自己一样,也坐在床沿,床上只有几条木板和一片草席。陶小姐的床靠里,铺着厚厚的床褥,鸳鸯花样的床单上卷着一条缎面被子。
她望着牢里的另一个人,她们俩刚见面就一齐被捕了。她试探着看了看对方,遇到一双温和的眼睛,正勉力朝她微笑。这个年轻的姑娘留着齐耳短发,像个老师,两人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开口。良久,凌汶问道:“你还好么?”董慧文点点头。砖地上有些青苔,蚂蚁在阳光下爬行。她抬起头看着凌汶,眼神热切,显得有点激动,好像有无数个问题要问,还没来得及出声……
董慧文被带进审讯室,不是通常提审犯人的地方——那是在处长办公室边上。她被带去的,是昨天下午去过的那幢洋楼,在里面等着她的人,她隐约记得在逮捕现场见到过。那是游天啸。
有人给她松了松手铐,血管里的血液瞬间释放进手指,指尖有点刺痛。
手铐拿掉了。董慧文努力压制着心中的不安,慢慢镇定下来,等待着。
“我是军法处,侦缉队,游天啸。董小姐,知道为什么请你来这里么?”
紧张的感觉再一次袭来。她盯视着对方,没有回答。她想起从前陈千元对她说过的话,如果你害怕,你可以愤怒,怒火会驱赶恐惧。
“这样吧,董小姐,我们来做个游戏。”
游天啸摁灭烟蒂,像变戏法那样,从卷宗袋里摸出一沓照片,码齐,正面朝下放到桌上。他从里面抽了一张,在手上晃了晃,脑袋向后仰,装腔作势地把照片送到董慧文的眼前:“是他吗 ”
董慧文愣住了,她看到了照片上的自己。她不知如何应付这样的审讯。在她对革命的想象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场面。她想象中的敌人,也不像面前这个人,这个自称姓游的家伙,说话听着和气,却让她感觉随时可能露出残暴的面目,但她告诉自己必须咬紧牙关。
游天啸缩回手,看到照片上是董慧文,扔下照片,又换了一张。
“我不认识这个人。”
①慧文有点迷惑,她猜不出这些滑稽戏般的动作背后,到底有什么阴险的计谋。游天啸耐心十足,一张接着一张举起照片。
“我不认识。”
“不认识。”
窗外有汽车的引擎声,轮胎在砖地上摩擦。像是陶小姐在说笑,笑得像滩簧戏中那些放肆的女人。笑声从楼内持续到楼外,车门关上,引擎再次转动。
审讯室内的滑稽戏仍在继续,董慧文看到了凌汶的照片。
“这个我认识。”
手缩了回去,他仔细看照片。
“是刚认识。”
游天啸泄了气,又换了一张照片。照片上陈千元抿嘴瞪眼,怒气冲冲。董慧文心里飘过一丝柔情,她把目光转向桌上的杯子,觉得自己不能盯着那张照片看太久。
游天啸慢慢收回照片,看了一眼,把照片放在水杯边上。
“你可以喝点水。”他又举起另一张照片。
滑稽戏终于结束了。董慧文心里有几分忐忑,她的神情有没有暴露了什么?她想喝点水,却又一次看见那张照片。她立刻缩回手,想到不能照敌人说的做,他们让你喝水,你就偏不喝。
“陈千元。”游天啸盯视着水杯旁的照片,说出了照片中人的名字,却没有再往下说……
游天啸失去了耐心,猛地站起身,抓起水杯朝地上扔去,水,还有粉碎的玻璃,溅落在董慧文脚边。
“说!浩瀚躲在哪里 董小姐,龙华不是南京路。进了军法处,想活着出去,你要好好动动脑筋。想死倒是很简单,司令部后面的荒地里不知有多少孤魂野鬼……”他朝着董慧文咆哮。
董慧文圆睁双眼,从椅子上跳起来,大声说:“什么浩瀚 我没听说过!”
游天啸冲了过去,挥拳砸在董慧文的脸上。
董慧文睁开眼睛,窗外一片刺眼的白光……她想,如果陈千元是上级派来的同志,她需要保护的依然是同一个人。
中午,阳光给阴暗的牢房带来一丝暖意,院子里传来狱卒的叫骂。凌汶站在牢门内,看见董慧文被押送回来。高低不平的砖道上,她的脚步有点踉跄。凌汶退后几步,站到床边。
董慧文侧身站在门口,抬头看了看天。②狱卒打开门,解开她的手铐,将她推入牢内:“这样不是很好吗,说清楚就不用吃苦头了。”
这话是说给谁听的呢?凌汶看着董慧文,只见她愣愣地靠着牢门,左边眼角下有一块瘀伤,身上没有动过刑的痕迹。她不太相信狱卒的话,但在敌人的监狱里,她不能出错。这个姑娘刚刚不知道承受了怎样的心理折磨。
③凌汶把董慧文扶到床边,让她坐下,掏出自己的手绢,浸了点水,敷在董慧文受伤的脸上。
“你说了什么不该说的事情么 ”她问董慧文。
董慧文摇摇头,眼神茫然地望着墙角。有好一阵,牢房里悄无声息。她是受到惊吓了吗 她是不是无意中泄露了什么 一瞬间,凌汶几乎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
④“进了审讯室,我就想好了,如果他们动刑,我就朝墙上撞。”董慧文望着凌汶大声说道,好像是在向外面那些坐在看守室里的军警们示威。凌汶站起身来,走到牢门旁向外仔细观察了一番,回身示意董慧文小声说话。
“我们应该设法通知组织,敌人在寻找浩瀚……”
凌汶正跟董慧文小声说着话,陶小姐回来了。她一回来,牢房里就喧闹起来,叽叽喳喳都是她的声音,请她俩吃她带回来的瓜子花生,说她很快就要出去了,她还对凌汶说:“原来你是有名的作家,我也很喜欢看小说的呀。徐枕亚你认识吧?他跟我跳过舞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作者写董慧文的感受,指出游天啸的审讯过程如“滑稽戏”,表达了对这些人的不屑之情。
B.②处描写了狱卒对董慧文的动作和语言,由此可以推想她在审讯室、牢房内遭受了不少折磨。
C.③处详写凌汶的动作,看似写她对革命战友的关怀与心疼,旨在凸显她对董慧文的怀疑。
D.④处董慧文先是大声的示威到小声与凌汶商量通知组织,这些变化与细节可见革命之不易。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塑造形象,比如凌汶与董慧文的几次对话,突出革命者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式的冷静心态。
B.“砖地上有些青苔,蚂蚁在阳光下爬行”,在两人快要交流时插入写景,看似闲笔,实则很切合人物此时的激动心理。
C.小说多处使用短句,例如“我是军法处,侦缉队,游天啸”,简洁之笔,却给人以压迫之感,更能让读者共情董慧文的处境。
D.小说中“像变戏法那样”“摸出一沓照片”“装腔作势”三处运用细节描写与反语表达情感,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8.董慧文“承受了怎样的心理折磨”,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4分)
9.“陶小姐”并非小说主角,为何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她?请简要分析各处的主要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章邯北击赵,破邯郸。张耳以赵王走巨鹿,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兵,得数万人,军其北,章邯军其南。赵数请救于楚。楚王闻宋义先策武信君必败,召与计事,大悦之,因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义号“卿子冠军”,诸别将皆属焉。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先人定关中者王之。”是时秦兵尚强,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奋身愿与沛公西。诸老将曰:“羽剽悍猾贼所过无不残灭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无侵暴,宜可下。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遣。”王乃遣沛公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宋义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秦围赵急,宜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乘其敝;不胜,则我鼓行而西,必举秦矣。”因下令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遣其子襄相齐,送之无盐,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岁饥民贫,卒食芋菽,而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主坐不安席,扫境内而属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十一月,羽晨朝义,即其帐中斩之。遣使报命于王,王因以羽为上将军。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八》)
材料二:
宋义壁于安阳而项羽斩之,非愤其救赵之迟,愤其夺己之速也。义之壁安阳而不进也,非欲乘秦、赵之敝,欲得当以收项羽之兵也;其遣子相齐而送之无盐也,非不恤士卒之饥寒以自侈,为怀王树外援于齐而因以自固也。宋义死,诸将慴然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羽之情见矣,义之情亦见矣,怀王之不能终安于项氏,情亦见矣。救赵则命宋义,入关则命沛公,梁死羽孤,为偏裨于宋义旌牙之下,为怀王谋项者之计得矣,而抑无以服楚人之心。幸而秦之君二世也,其相赵高也,其将章邯、王离也,无有能乘臣主之隙以间楚耳。不然,虽沛公且无以自持,况义之浅谋、羽之徒勇者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羽剽悍A猾B贼C所过无不残B灭F不如更遣G长者H扶义而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归属,隶属,与《屈原列传》中“然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意思不同。
B.斩,使……斩首,使动用法,与《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愚”用法相同。
C.夺,意为夺取,与《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字意思不同。
D.得,意为适宜,与成语“得陇望蜀”和“亡戟得矛”中的“得”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邯进击赵国,大破邯郸,赵王出逃,赵国向楚国求救,楚怀王召宋义议事,派宋义率领大军,同项羽、范增援赵。
B.诸将认为先入关中不利,只有项羽挺身而出,但诸位老将认为项羽不可派遣,应派沛公这样的一向宽厚的长者前往。
C.项羽认为赵国形势危急,应该率军渡河,楚军在外攻击,以赵军为内应。宋义则认为应该趁着秦军疲劳,伺机而进。
D.王夫之认为宋义在安阳驻军不前,并派遣自己的儿子去齐国担任相国,借此收编项羽的军队,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何敝之承?
(2)入关则命沛公,梁死羽孤,为偏裨于宋义旌牙之下。
14.王夫之认为“羽之情见矣,义之情亦见矣,怀王之不能终安于项氏,情亦见矣”,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吴江五首(其四)
[南宋]李纲
系缆江头日脚沈,鲈肥酒美只孤斟。长桥千步风涛稳,横笛一声烟水深。
契阔离亲宁素愿,迂愚报国只丹心。远游自是男儿事,更把离骚细细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头日落,鲈鱼肥美,酒香四溢,诗人却独自斟酌,乐景中尽显哀情。
B.长桥横立,风涛平息,笛声激越,烟雾缭绕,意境悠远,为后文抒情蓄势。
C.本诗符合律诗的创作要求,颔联、颈联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之感。
D.本诗第七句与高适的《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一句立意相似。
16.本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和矛盾,请结合后两联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吕氏春秋》里说“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过秦论》中百姓作战工具与此有相似之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晋因为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慌乱场面。
(3)古诗中常用敲击军中的金属用具或乐器来表现对战士出征的号召或军情紧急的氛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芒种”一词出自《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意思是泽草丛生的地方可种庄稼。芒种的到来,标志着仲夏正式开始,也吹响了抢收抢种的冲锋号。
俗语云:(a)夏熟作物在此时收获,秋收作物也在此时播种。麦收要抢时机,一旦误了时机,麦穗熟过头,麦粒落了地,或遇到阴雨天气,收成就会大打折扣。当麦收渐近尾声的时候,人们又期盼着能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好雨,以便播种。农人们在“收”与“种”之间迅速转换,争分夺秒。对于他们来说,生命的丰厚来自耕作。马不停蹄的辛勤劳作是这个时节的主旋律。
芒种时节,火辣辣的阳光毫无遮挡地铺洒下来,炙烤着广袤大地,田野里沉甸甸的麦穗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轻风吹来,金色的麦穗随风飘动,涌动着的麦浪奔向一眼望不到边的远方。这怡人的丰收景象和田园生活意境,催生了历代文人雅客的诗兴。(b)描写了江南农民在芒种期间的梅雨季节里冒着大雨,不畏寒冷,身穿棉衣插秧的情景,表现的是悯农的情感。(c)展现了芒种季节世间万物忙于生长又井然有序的昂扬姿态。(d)写梅雨时节雨多湿气重,一物一景都能引发人的情思。
18.下列诗句与括号处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②熟梅天气豆生蛾,一见榴花感慨多
③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掌灯夜插秧 ④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A.a②b①c③d④ B.a④b①c②d③ C.a③b①c④d② D.a③b①c②d④
19.锤炼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赏析文中加点的词语。(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这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古老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到了能帮助人类进一步进行月壤结构分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的珍贵样品。嫦娥六号任务之前,人类对月球进行的采样均位于月球的正面。月球和地球相距38万公里,到月球背面去“挖宝”,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在月球表面“挖土”的难度也大大提升。
嫦娥六号任务发射至采样返回全过程约53天,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相比2020年实现月球正面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任务,嫦娥六号任务由于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实施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突破环月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
嫦娥六号的月面采样时间相比嫦娥五号,压缩了数小时。如何抢回这几个小时,智能化采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嫦娥五号采用的是遥控的方式,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地面发送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嫦娥六号则采用了智能化采样,一部分固定动作交给探测器自己去执行,这就减少了很多和地面交互的环节,可以提高探测器的预见处理能力,有效把时间节省下来。
20.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子,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使用含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概括第三段主要内容,不超过8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困难和压力,面对现实和未来,面对生活和学习……我们是要保持“紧绷感”,还是“松弛感”?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大理州普通高中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选A。B项,“通过观察和倾听来识别不同的物体”于文无据。C项,“在人工智能理论发展科学完备的基础上,提高了效率和质量”曲解文意;D项,由“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破坏性创新,其创新速度和创新强度成为新旧文化此消彼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可知,因果倒置。
2.选D。“智能化的占比会越来越重”于文无据。
3.选A。“知识驱动”指人工智能创始人提出的推理模型的核心思想。
4.示例一:不会。
①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应对人工智能算法黑箱;②循人工智能价值对齐,实现文化守正创新;③立足人类主体性地位,实现人工智能赋权的多主体自我变革。
示例二:会。
①崇拜“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技术变革和文化变革以数据为依据,以技术为先;②以技术元素带动文化元素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③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加速度和算法迭代。
(表明态度1分,观点一点1分。符合材料内容即可得分。)
5.①大力发展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安全、可控、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人工智能技术;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③关注人工技术介入人类为创意主体的文化生产领域所带来的文化创新边界命题。(一点2分,三点6分,符合材料内容即可得分。)
6.选C。“旨在凸显她对董慧文的怀疑”错。
7.选D。有细节描写,情感态度也鲜明,但是没有反语。
8.①希望后的失望。激动地想要和一起被捕的“同志”凌汶相认、交流时就被带离。
②不安紧张。被带进审讯室,不知对方接下来具体问什么做什么,不敢回答。
③迷惑慌乱。看着一张又一张照片,猜不出背后到底有什么阴险的计谋。
④忐忑。不知是否已经暴露。(一点1分)
9.①开头——营造场景(交代情节):她与董慧文和凌汶住同一牢房,穿旗袍、有香味、盖缎面被子等,而董慧文和凌汶只有单薄草席,在艰苦环境下坚持革命斗争,为小说营造对比强烈的氛围,丰富情节。
②中间——反衬主角(暗含对比):窗外陶小姐在笑,室内董慧文被折磨,与董慧文和凌汶形成鲜明对比,陶小姐并不关心革命,反衬董慧文和凌汶被迫害却仍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英勇形象。
③结尾——突出主旨(引人思考):结尾处陶小姐“喧闹”着进出牢房,带回瓜子花生,爱看小说爱跳舞,而董慧文和凌汶在小声商讨着“保护浩瀚”的革命大事。吸引读者思考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付出的努力、牺牲,赞美其革命精神。(一点2分,三点6分)
10.CFH
11.选B。文中“斩”没有使动用法。
12.选D。原文“为怀王树外援于齐而因以自固也”。
13.(1)凭借秦军的强大,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势必攻克赵国,乘什么秦军疲惫的时机呢?(译出大意给2分,“造”“敝”各1分。)
(2)攻入关中就命令刘邦,项梁死后项羽势单力孤,在宋义旗下担任偏将……(译出大意给2分,“裨将”“旌牙”各1分。)
14.①项羽杀死宋义,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这是项羽之“情”;
②宋义借援赵的机会收编项羽的军队,派儿子去齐国为楚怀王树立外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是宋义的“情”;
③项梁死后项羽势单力孤,成为宋义帐下的一员偏将,这是楚怀王的“情”。(每点1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章邯向北进击赵国,攻克邯郸。张耳带着赵王逃到巨鹿,王离将巨鹿包围。陈馀向北去招集士兵,得到好几万人,驻扎在巨鹿北面,章邯驻扎在巨鹿南面。赵国屡次向楚国求救,楚怀王听说宋义事先判断武信君(项梁)一定失败,便召他和他议事,十分赏识他,因此让他担任上将军,项羽担任次将,范增担任末将,前去援救赵国。宋义号称“卿子冠军”,各部将领都隶属宋义的军队。起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进入并平定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这时秦兵还很强大,诸将认为先入关中不利,只有项羽怨恨秦朝,挺身而出,愿意与沛公刘邦西进。诸位老将说:“项羽勇猛凶残,所过之处无不遭到残杀,不如改派宽厚长者,仗义西进,不侵害百姓,应该能够攻下关中。不可派遣项羽前去;只有沛公一向宽厚大度,是一位长者,可以派遣。”楚怀王便派遣沛公刘邦招集陈王和项梁逃散的士兵,前去讨伐秦朝。宋义来到安阳,逗留了四十六天没有进军。项羽说:“秦军围困赵军,形势危急,应该迅速率领军队渡过漳河;楚军从外面进击,赵军在城内响应,一定能打败秦军!”宋义说:“现在秦军攻打赵军,如果打了胜仗,军队疲劳,我们就乘(利用)秦军疲劳时(发动攻击);秦军不能取胜,那么我们就擂鼓西行,一定能推翻秦朝了。”于是下达命令说:“对于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态度强横,不听指挥的人,一律斩首!”他派遣儿子宋襄去齐国担任相国,送行到无盐时,摆下酒宴,大会宾客。项羽说:“如今年景荒歉,百姓贫困,士兵只能吃芋头和豆子,宋义却大摆酒宴,盛会宾客。他不肯率领军队横渡漳河,就地去吃赵国的粮食,与赵国合力进攻秦军,竟然说‘等秦军疲惫了再发动进攻’。凭借秦军的强大,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势必攻克赵国,乘(利用)什么秦军疲惫的时机呢?何况我国军队刚刚战败,楚王坐不安席,调集全国军队归属宋将军(指挥),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他不体恤士兵,反而谋求私利,不能算是国家的大臣!”十一月,一天早晨项羽去进见宋义,就在营帐中杀死宋义。项羽派遣使者报告楚怀王,楚怀王于是让项羽担任上将军。
材料二
宋义在安阳驻军被项羽斩杀,项羽并不是愤怒他救援赵国迟缓,而是愤怒他夺取自己权力的速度太快。宋义在安阳驻军不前,并不是想利用秦军和赵军的疲惫来进攻,而是想借此机会来收编项羽的军队;他派遣儿子去齐国担任相国,并将他送到无盐,并不是不体恤士兵的饥寒交迫之苦而自己奢华,是为了楚怀王在齐国树立外援,因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宋义死后,各位将领惊恐地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族。”项羽的意图已经显露,宋义的意图也显露出来了,楚怀王不能最终安定在项羽家族之下,这个意图也显露出来了。救援赵国就命令宋义,攻入关中就命令刘邦,项梁死后项羽势单力孤,在宋义旗下担任偏将,这是楚怀王为项羽设计的计谋适宜,但却无法让楚国人信服。幸运的是秦朝的君主是秦二世,丞相是赵高,将领是章邯、王离,没有人能利用君臣之间的嫌隙来离间楚国。否则,即使是刘邦也无法自保,何况是宋义这样谋略浅薄、项羽这样只有勇猛的人呢!
15.选B。“激越”错。
16.①离亲离家与远游报国的矛盾。“契阔离亲宁素愿”中则流露出与家人团聚的内心愿望,而“迂愚报国只丹心”可见其为“报国”不得不离家。
②报国理想与现实不得志的矛盾。“远游自是男儿事”体现了男儿志在四方,表达出对远游的向往。“更把离骚细细寻”可见为了国家,哪怕经历与屈原相似的遭遇,仍然坚定报国之心。
(每点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7.(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示例一:摐(本字没有右下角,以教材为准)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示例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8.选C。
19.锤炼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赏析文中加点的三个词语。(5分)
答案:①“火辣辣”“沉甸甸”使用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1分)
②“火辣辣”体现了阳光照射的强度大,更加突出强调了芒种时节的酷热、阳光的毒辣。(2分)
③“沉甸甸”形象生动地表现麦穗因穗粒很多而往下坠的样子,突出了农民麦子的丰收。(2分)
20.①嫦娥六号采集到了珍贵样品,②此样品是从月球背面古老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得,③能帮助人类进一步进行月壤结构分析,④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每句1分)
21.①“由于在……的支持下”句式杂糅,改为“由于……的支持”或“在……的支持下”(2分)②“突破”缺宾语,在“月背起飞”后加上“等(这些)关键技术(点)”(2分)
22.因为嫦娥五号采用的是遥控的方式,嫦娥六号则采用了智能化采样,所以嫦娥六号的月面采样时间相比嫦娥五号,压缩了数小时。(使用含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1分,嫦娥五号采用的是遥控的方式1分,嫦娥六号则采用了智能化采样1分,嫦娥六号的月面采样时间相比嫦娥五号,压缩了数小时1分。)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