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以及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之美,梳理作者思绪变化的线索,品味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不满现实、苦闷彷徨,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2学情分析
美术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厚。
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打基础。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学时重点
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学时难点
朗读、讨论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齐读课文,疏通字词。
(1)幽僻pì 踱步duó 弥望mí 袅娜niǎo nuó 霎时shà
酣眠hān 参差cēncī 乍看zhà 敛裾jū
(2)处 独处chǔ 妙处chù
2、知人论世
(1)走进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1917年改名为: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名学者及民主战士。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当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全国出现了白色恐怖的情景。作者不满这样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自由朗读·研讨课文
1、文中,作者借景抒情,一边行走,一边赏景,一边抒情,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把他行走的大概的路线图找出来,并且分析一下形成了一个怎么样的结构。。
【明确】家门→小煤屑路→荷塘→荷塘四周→家门(环形结构)
2、文章开头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出门的?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这句话放在了全文的开头,它对文章的感情表达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明确】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低沉的情感基调。
4、它在全文中的地位。
【明确】“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统领全文或体现主旨的词语或句子。正因为“不宁静”才在月亮“升高了”的夜晚独自出门去荷塘,带着这样的心情去看景,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
三、朗读课文,品味情感。
初步感知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情感之后,我们带着这个感知再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情感的表达。
四、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游踪:家门→小煤屑路→荷塘→荷塘四周→家门(环形结构)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1、学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分析作者的情绪变化线索。
2、掌握博喻、通感的艺术手法。
3、赏析重要语句。学时重点
1、学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分析作者的情绪变化线索。
2、掌握博喻、通感的艺术手法。
3、赏析重要语句。学时难点
1、学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分析作者的情绪变化线索。
2、掌握博喻、通感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表达作者的情绪。
二、回忆作者的游踪
游踪:家门→小煤屑路→荷塘→荷塘四周→家门(环形结构)
三、研读课文,分析作者的情绪变化过程(抓作者表达情感的词句)。
1、在家门口出发去散心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不宁静”
2、正因为心情“不宁静”,所以作者需要出门寻找宁静。他的第一站来到小煤屑路上,我们一起赏析关于小煤屑路上的文段,看看他在这里的心情如何?请找出作者描写了小煤屑路上一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如何?从这些景物我们可以感知作者的情绪如何?(借景抒情)
【明确】景物:路(曲折、幽僻、寂寞) 树(蓊蓊郁郁、多、不知道名字)月光(淡淡的,苍茫的)
作者的评价:“今晚却很好”。
作者的心情:从“颇不宁静”,在月光下变成了“淡淡地忧愁”,程度减轻,心情开始变化。
3、环境对人的心情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好的环境能够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使人从恶劣、忧郁的情感困扰中走出来。接下来,作者来到散心的目的地——荷塘,看看荷塘的环境如何。能不能很好地调节作者的“不宁静”、“忧愁”的情绪。请同学们朗读第四段,然后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如何,反映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明确】景物:荷叶(田田,亭亭)——多、姿态优美
荷花(零星,白花,袅娜、羞涩、明珠、星星、出浴美人)——优美、迷人
荷香(缕缕、清)——若隐若现,迷醉
荷波(凝碧、脉脉)——包含情感
总结:①这是一幅美好的月下荷塘图。景物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分外的迷人,优美。可以看出此时此刻,正在享受如斯美景的作者心情越来越好,从刚才在小煤屑路上的“淡淡忧愁”开始转变为“淡淡的喜悦”。
②在这个文段中,我们很明显可以发现,美好的环境可以有效地调节一个人的情绪,请问同学们,当你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们会选择到什么地方去散散心?(公园、河边、海边、郊野、田园、农村)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走一走,那些青翠的树木,婉转的鸟鸣,干净的流水等确实能够帮我们换一种心情。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环境保护,这些调节我们心情的重要资源很可能就日益减少。因此,保护环境,珍惜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心情的“荷塘”。
4、带着“淡淡的喜悦”,作者欣赏了荷塘的月色,看看心情变好的情况下,作者眼中的荷塘月色是如何的?
【明确】月光(流水一般,泻)——富有动感,引人遐思
青雾(薄薄、浮、洗、笼着)——朦胧美,引人遐思
树(参差,斑驳、黑影)——鬼一般
作者的评价: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名曲
5、掌握重要的修辞手法:博喻与通感
(1)博喻
典型材料:第四段中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2)通感(重点)
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举例:她的笑容很甜。(视觉通味觉)
他的声音很高。(听觉通视觉)
6、作者的心情终于在美丽的荷塘与月色下好起来,尽管不是非常的愉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景色的描写中看到他“淡淡的喜悦”。但是,这种“淡淡的喜悦”没有维持很久,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第六段,看看离开荷塘之后,他的心情又如何了?
【明确】淡淡的忧愁(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声”“蛙声”的热闹只属于它们,这热闹只能增加作者的落寞孤寂感,而挥之不去的只能是那淡淡的哀愁。
四、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游踪:家门→小煤屑路→荷塘→荷塘四周→家门(环形结构)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心情: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分析作者心情的最后变化,完成心情变化线索。总结课文学时重点
分析作者心情的最后变化,完成心情变化线索。学时难点
分析作者心情的最后变化,完成心情变化线索。
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荷塘月色第三课时
一、复习游踪、文眼、作者心情的变化
游踪:家门→小煤屑路→荷塘→荷塘四周→家门(环形结构)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心情: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
二、继续分析作者的情绪变化
1、欣赏了荷塘的景色后,作者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古代,联想到古代采莲的风俗,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最后几段,请同学们思考,该用一些什么词语来概括古代采莲的旧俗?
【明确】风流、有趣、自由自在
2、但是,作者说,这样美好的生活,“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又如何了?
【明确】不宁静了
3、大家觉得古代采莲这样的风俗美好吗?但是,正如作者说,这些有趣的事情,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除了人事变化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环境的变化。举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龙舟比赛。最近两年,镇龙舟比赛经常在我们学校门口的河涌举行。但是,同学们也可以回去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三年前,我们学校门口的这条河环境如何。乌黑的河水散发出阵阵的恶臭,不用说龙舟比赛,就是路过,都觉得恶心。正因为这样,龙舟比赛、水上飘色等具有地方风情的风俗一度消失殆尽,差点从此失传了。幸运的是,随着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河涌变得越来越感觉,龙舟比赛,水上飘色等活动又再次回归我们的生活,我们再次有福消受了。所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保护我们的幸福生活。
三、总结课文
这是一篇散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下面,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变化线索总结出来。
【明确】心情: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不宁静(环形结构)
总结: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却最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游踪:家门→小煤屑路→荷塘→荷塘四周→家门(环形结构)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心情: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不宁静(环形结构)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