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18:26:40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7月4日08:30~11:00】
玉溪市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期末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
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千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
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
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
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
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
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
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
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
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
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
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
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
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
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
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
高二语文·第1页(共10页)
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
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
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籍。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
“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
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镜(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
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
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
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
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
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
材料二: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
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
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
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
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
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
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的需要
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
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
看成是消极的。诚然,缺失、痛苦、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但
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
的身体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满、得意,没有丝毫的艰难、不幸,生命就可能因无
限膨胀而走向灭亡。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
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
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
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
方式呢?
“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
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
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
高二语文·第2页(共10页)》玉溪市 2023~2024 学年春季学期期末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D 【解析】“心理失衡使诗人蓄积了饱满的情感”与原文不符,最后一句少了前提
“在一定意义上”。
2.(3 分)C 【解析】A 项,原文是针对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所作的阐释,并不是普遍
性的规律。B 项,只是对“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惩罚”这一观点的否定。D
项,只是一种途径。
3.(3 分)A 【解析】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等。
4.(3 分)D 【解析】A BC 都没有体现对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5.(6 分)①材料一分别从欧阳修所认为的“政治处境”及其他宋人从“社会阅历”“天命角
度”来探讨“穷”的内涵;而材料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来探讨“穷”
的内涵。②在探讨“穷”与“工”的关系时,材料一侧重探讨“穷”与“工”的因果关系,
材料二侧重探讨诗人对“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选择的原因。(每点 3 分,言之有理即可
给分。)
6.(3 分)C 【解析】由原文“由于她教我的很多字,还有许多的生活基础,追到同龄人竟
也没有那么难”可知,“不会教育孩子”错误。
7.(3 分)B 【解析】并没有告诫的意味,主要的作用是展开人物命运,塑造人物。
8.(5 分)①婆婆老家在芦花深处。②婆婆在芦花深处发现了“我”。③芦花深处是“我”和婆
婆的精神家园。(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9.(6 分)①淡化小说的情节。情节没有跌宕起伏、大起大落,而是娓娓道来。②小说环境非
常优美。虽然是比较简陋的环境,但在作者笔下却充满浪漫色彩。③语言富有诗意。“我
们都没有说话,风吹芦苇,沙……沙……沙……”,放在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3 分)ACF
11.(3 分)C 【解析】“克终者盖寡”的“克”意为能够。
12.(3 分)C 【解析】过当,不翻译为失当,应翻译为超过相抵之数。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QQABRYSAoggAQJBAAAgCUQWICAGQkAGACSgGBAAEIAAAwQFABAA=}#}
13.(8 分)
(1)(4 分)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
(兵,战争。者,判断句。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2)(4 分)王铭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麾下,部下。状
语后置句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14.(3 分)①“勇”,王铭在作战中骁勇善战,战功赫赫。②“智”,从王铭上书的内容看,“臣
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
分析了温州的战略位置、备战方面的劣势,而且对形势很有预见性。③“仁”,“请告暂还
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士女”指男男女女,泛指百姓,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受百姓爱戴,
必然执政爱民,符合“仁”的标准。(每点 1 分)
15.(3 分)C 【解析】迷楼、月观是隋代遗迹,表达作者物是人非之感。
16.(6 分)①以景衬情。“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而今那时的繁华景象都结束了,只剩下乱
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②直接抒情。“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词人唯有饮酒、
作词可打发时光。(每点 3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7.(6 分)
(1)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18.(3 分)①自然而然 ②束之高阁 ③余音绕梁
19.(3 分)C 【解析】A.专有名词。B.表直接引用。C.表特殊含义。D.表强调。
20.(3 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会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对于”介词误用导致主语残缺,应删除
“对于”。二是“调和与碰撞”并列词语并列不当,应为“碰撞与调和”。三是“会赋予
年轻人感知生活的更多触角”多项定语排序不当,应将“更多”放到“感知”前面。每
改对一处得 1 分。
21.(6 分)
①时代是青年发展的宝贵沃土
②青年才会好
③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责无旁贷
22.(5 分)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铿锵有力地写出了青年生逢盛世,这个
时代为青年提供了非常好的际遇和机缘。(比喻、排比各 1 分,表达效果 3 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4 页)
{#{QQABRYSAoggAQJBAAAgCUQWICAGQkAGACSgGBAAEIAAAwQFABAA=}#}
23.(60 分)
【立意范围】
新时代的青年,应勇于面对挑战和生命中的各种处境,寻找生命意义并投入到火热的生
活中去。
附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20~16 分) (15~11 分) (10~6 分) (5~0 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20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级 表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内容较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
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
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3)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4)材料丰富 (5)论据充足 (6)形象丰满 (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 (9)句式灵活 (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11)文句
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 (13)材料新鲜 (14)构思新巧 (15)推理想象有
独到之处 (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
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
级”不给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QQABRYSAoggAQJBAAAgCUQWICAGQkAGACSgGBAAEIAAAwQFABAA=}#}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评论将帅的优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
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
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会淆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
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
立功,有的秉性贪婪喜好贪图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
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而反应
迟缓,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
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
先王一贯重视将帅的任免,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
面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
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道:“说得很好。”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王铭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
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
的水寨,从此多次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镞,
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赶敌人北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
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砍伤杀死的敌人超过相抵之数。赐给文绮银碗,被选
拔充当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
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
调任守卫温州。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
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照准。
于是修缮城池和壕沟,全都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头
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成为巍然屹立的东浙巨镇。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铭
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天
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4 页)
{#{QQABRYSAoggAQJBAAAgCUQWICAGQkAGACSgGBAAEIAAAw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