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荷塘月色 课件(7)

文档属性

名称 9 荷塘月色 课件(7)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7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3:11:58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同学们,
你现在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你向往哪所大学?
朱自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俄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
朱自清像
朱自清先生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突出的例子是“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
正音:
乘凉 chéng、煤屑 xiè、踱着 duó、
点缀 zhuì、 霎时shà、媛女 yuán
纤腰 xiān、 蓊蓊郁郁wěngyù、
思考:
文章是如何连接起来的(线索)?
提示:明暗两条线索;
一为空间线索,
一为心情变化线索。
空间线索: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
出门
小路
门口
荷塘

探究第1—3自然段:
1—3自然段中,每段都有一句中心句,各自是哪句?
围绕中心句可以设置什么问题?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围绕中心句可以设置什么问题?
探究第一自然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知人论世:社会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 。
原因: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研读第二自然段
为何“今晚却很好”?作者来到了哪里?
所处的环境有何特点?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研读第二自然段
地点:
特点:
手法:
小路
曲折、幽僻、树多
对比
为何“很好”:幽僻的环境让作者身心放松,让作者觉得很好!
研读第三自然段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为何是“妙处”?为何会“受用”?
研读第三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平常的自己是“心里颇不宁静”的,是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
现在的自己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的“自由”的人。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里边“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
研读第三自然段
作业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差( )别 参( )见
差( )劲 人参( )
作业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2、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预习课文4—6自然段。  
谢谢观赏
潮州市华侨中学 杨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