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荷塘月色 配套教学设计(7)

文档属性

名称 9 荷塘月色 配套教学设计(7)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3:11:5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3、找出课文的空间线索。
2学情分析
此文本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篇写景抒情散文,如《春》、《背影》、《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高一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他们习惯于老师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式,基于这样的基础,我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突破口,而兼顾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完善,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由“教我学”变成“我懂学”。
3重点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让学生懂得自主学生,学会设疑、解疑。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荷塘月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进入高中,你的最大理想是什么?
我知道很多同学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中国的大学,你最向往的是哪一所呢?同学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了。是啊,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不仅以学术著称于世,也以其秀美风景为世人称道。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而近春园则又是其中美景之最。能进入这样的学府深造,那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事。
八十三年前,在清华园,一位不足30岁(29岁)的教授的感受却大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总觉得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那他究竟“烦”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因为“烦”而写的一篇文章——《荷塘月色》。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2、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朱自清先生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突出的例子是其在内战时期,在饥饿、重病的情况下坚持不买美国援助的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对此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
(一)、教师范读,并请学生体会、思考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乘凉 chéng、煤屑 xiè、踱着 duó、点缀 zhuì、霎时shà、媛女 yuán
纤腰 xiān、蓊蓊郁郁wěngyù、
2、教师提问:思考:
文章是如何连接起来的(线索)?
提示:明暗两条线索;一为空间线索,一为心情变化线索。(只提问学生回答空间线索,心情变化线索放于课文讲解的过程中)
明确:两条线索 :
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
(线索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四、学生朗读1—3自然段,并加以研读思考:
(一)、整体思考:1—3自然段中,每段都有一句中心句,各自是哪句?围绕中心句可以设置什么问题?
明确:第一自然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自然段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第三自然段: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注:下面各段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为主,但可加以引导。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提问、思考、回答。
中心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问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提示: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原因。
背景: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明确: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引申:全文皆围绕此句展开,此句是文章的文眼。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提问、思考、回答。
原句:“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问题:为何“今晚却很好”?作者来到了哪里?所处的环境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地点:“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小路
明确特点: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明确方法:对比衬托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
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小结:为何“很好”:幽僻的环境让作者身心放松,让作者觉得很好!
(四)、研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提问、思考、回答。
原句:“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问题1:为何是“妙处”?为何会“受用”?
提示: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明确:平常的自己是“心里颇不宁静”的,是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
现在的自己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的“自由”的人。
此时获得难得的自由,自然“受用”。
问题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此句是过渡句,里边“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明确: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也表明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想摆脱现实却又无法摆脱的矛盾心理。
五、小结:
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1—3自然段
2、同学们,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了当时的他心情如何,又是为何写下《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还有,理解了他进入荷塘之前所走的路有何特点,心情又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都为我们学习课文的主体部分4—6自然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六、作业:
(一)语音题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差( )别 参( )见
差( )劲 人参( )
(二)问答题: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2、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预习第二课时4—6自然段
附答案:(一)chā bié cānjiàn chàjìn rén shēn
(二)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全文皆围绕此句展开叙述。
2、景美,渲染出幽美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作者当时“淡淡喜悦的心情”。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