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测试时间:75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研究发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的跑马岭遗址,其房屋的墙基用红砂土掺杂稻草秆和谷壳筑成,然后再进行焙烧;在房内西部有烧灶,为一圆形竖穴,剖面呈袋状,穴壁有烟熏痕迹,房内还有大量石刀、石斧、陶罐和陶壶等物。据此可判断,该聚落的原始先民
A.开始大范围使用人工火 B.放弃了渔猎生活方式
C.拥有大量富余粮食作物 D.已经迈入新石器时代
2.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颁布了求贤令。他以战国时期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不信于天下”和汉代陈平“盗嫂受金”为例,强调不能因为私德而全盘否定一个人。这一主张
A.推动官员选拔走向制度化 B.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体现了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D.促使官员摆脱道德约束
3.新中国成立时,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西南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出的一种速成识字方法,于1952年在全国各地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得到普遍推广。这一方法的应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风貌 B.符合巩固政权的现实需要
C.推动了教育体系的完善 D.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4.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颁布的《帕披乌斯·波派乌斯法》规定:所有年龄在25岁至60岁的男性公民和所有年龄在20岁至50岁的女性公民都必须结婚,适龄的未婚男女将被遣责并处以罚款,政府为结婚和生育提供奖励。这一规定
A.适应了罗马帝国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 B.体现了国家权力对家庭管理的渗透
C.促进了罗马帝国赋税收入的迅速增长 D.反映了儒家思想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5.法国史学家维克多·马丁认为,查理七世于1438年颁布的《布尔日国事诏书》“为高卢主义提供了最为完美的表达:它肯定了大公会议(主教会议)高于教宗(教皇)……阐明了这样一个原理,即教宗在王国仅享有‘神圣教规’范围内‘有限的’权力——而这也是高卢教会自由权的实质”。据此推断,该诏书
A.奠定了法国民族国家的基础 B.实现了民族教会的完全独立
C.确立了国王的宗教领袖地位 D.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6.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代中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工艺作品,尤其是以玛雅、阿兹特克为代表的古代文明,创造了石雕、木、陶、玉石、金属和羽毛等种类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这些作品
A.来源于生产与生活实践的积累 B.证明拉美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
C.使拉美形成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D.强化了中美洲对外贸易的优势
7.12—15世纪,大批遭到专制王权拒绝而得不到财力支持的西欧航队,纷纷求助于当时提供航路贷款的银行。据统计,这期间银行总计投资海外探险几十次,资金达几十万两(黄金)。这表明
A.欧洲王室普遍反对开辟新航路 B.银行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推动者
C.商人获得了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D.西欧海外探险活动缘于经济动机
8.右图为19世纪中后期英国画家卡尔顿·阿尔弗雷德·史密斯的画作《回忆过去》。从画面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女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她试图毁掉信件的姿态被画家完整地刻画出来,画面情感真挚动人。该画作
A.隐含了市民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B.体现了画家对个体的人文关怀
C.表达了对提升妇女地位的期望 D.反映了民众对社会转型的焦虑
9.巴黎公社主张让国家政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用社会所有制代替资产阶级所有制;宣布教会和国家分离,铲除僧侣势力对人民精神的钳制。这说明巴黎公社
A.获得了工农群众的广泛支持 B.致力于探索社会治理方案
C.建立了健全的民主监督体系 D.践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10.下表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废除华、士族(包含公卿、大名和一般武士)俸禄的三个步骤。这一系列举措
时间 具体措施
1870-1873年 小范围地进行了俸禄买断的试验,鼓励士族从政府一次性领取5年的俸禄后自食其力,不再享受俸禄
1873年底至1875年8月 在士族“自愿”的前提下,允许年俸不满100石者“献出家禄”,作为补偿,政府向献出世袭俸禄、终身俸禄的士族一次性发放6年、4年的俸禄
1875年9月至1876年 明治政府宣布废除俸禄制度,所有华、士族必须接受政府的一次性俸禄买断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B.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平等化
C.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D.标志近代化官僚体系建立
11.普列汉诺夫是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立者之一。他多次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强调无产阶级专政要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这表明普列汉诺夫
A.支持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B.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未秉承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阻断了俄国革命的进程
12.法国《画报》于1914年8月29日刊登宣传画《他们的打仗方式》(右图),这幅画的中心人物——德国军人,手持步枪,将一只脚踩在死去的少女身上。这幅画
A.体现了法德之间的实力差距 B.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战争罪行
C.引发民众对战争起源的反思 D.意在激发法国民众的参战热情
13.甘地曾表示在《圣经新约》中读到“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时欣喜若狂,他发现自己的见解在无意之间得到印证;同时,《薄伽梵歌》(印度古代典籍)又深化了他的这种印象。据此可知,甘地
A.推动了印度民俗的西化 B.借鉴了东西方的传统思想
C.缓和了国内的宗教矛盾 D.抗英斗争得到教会的支持
14.1933—1938年,英国军费累计174亿帝国马克;1938年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1939年,在国内外压力下,英国军费猛增至国民生产总值的18%,但仍低于德国的23%。这表明当时
A.绥靖政策的推行有其必然性 B.英国国民反对政府发动战争
C.英国的军费开支远低于德国 D.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15.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是第一个帮助大学扩大斯拉夫、东欧、东亚、印度或近东语言等培训和研究项目的基金会,1946年向哥伦比亚大学拨款,建立了俄罗斯研究所,研究所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俄罗斯各方面知识以及掌握俄语的专家。这些举措
A.使美国获得对苏联的持久优势 B.服务于美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C.意在增进美苏两国的互相了解 D.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积极回应
16.1995年,七国集团(G7)占全球GDP比重的46%,金砖国家只占17%。2023年,金砖五国保证将提供32.1%的世界经济增长,而G7国家仅能保证29.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承认,到2028年,金砖国家的这个指标将达到33.6%,G7将降至27.8%。金砖国家的发展
A.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B.缩小了全球南北经济差距
C.开创了不同制度国家的合作 D.有利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引发了强烈的民族危机。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深,更刺激了中国人的神经。救亡图存的举国忧患,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实施所谓的“新政”改革,以振兴工艺,发展工商实业。与此同时,收回利权运动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江西地方政府和官商士绅也积极行动起来。1904年,江西成立了农工商矿总局,专门制定“开局应办章程十条”,支持和鼓励绅商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各级绅商投资近代工业提供法律保障。江西地方政府的上述举动,为近代工业的创办提供了便利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官绅商民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因此,江西各地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掀起了江西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工业的投资热潮。
——摘编自刘义程《发展与困顿:近代江西的工业化历程(1858—1949)》
材料二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在三线地区开展“大三线”建设的同时,在一、二线省份各自的腹地开展以军工为主的“小三线”建设,要求把沿海城市的部分工业内迁,这给江西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会。1965年,江西全省工业总产值仅达到24.1亿元,至1990年则达到425.75亿元,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7.5%上升到1990年的71.4%。同时,以军工为核心的“小三线”企业,不管是上海迁入江西的企业,还是江西本地新建的企业,从总体上来说,无论是规模,还是科学技术含量,都远远超过江西原有的本地企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小三线”建设,江西的技术工人不再严重缺乏,转而拥有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硬、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
——摘编自葛维春、代祥《江西“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西掀起第一次近代工业投资热潮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西开展“小三线”建设的特点和影响。(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者学习法国的“开明专制”进行改革。改革并不局限于宗主国内部,两国采取了诸多措施以加强对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这一过程也间接促进了科学技术在拉丁美洲地区的传播。这一时期,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贸易以及殖民地内部的长途贸易发展迅速,农业和矿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波旁改革和庞巴尔改革的一系列针对殖民地的政策虽然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但归根到底是为了强化对殖民地的控制,排除欧洲其他势力,实现对殖民地的“再征服”。加之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冲击,殖民地精英的自我意识愈发高涨,以致寻求摆脱宗主国的压迫。反抗宗主国,不仅要付诸行动,还要赋予行动以合法性,启蒙思想则成为拉美人寻求独立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尹建龙、沈昊凌《启蒙运动思想传入拉丁美洲的过程及其影响》
材料二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启蒙思想家,首先向长期垄断着殖民地哲学阵地、禁锢着人们思想的亚里士多德学说开火,否定它的权威。由于该学说的主要传播阵地是殖民地的各大学,所以殖民地的教育制度也受到批判,启蒙思想家还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在他们的影响或参与下,殖民地各地区开办了许多新型的学校和研究园地,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美洲殖民地的启蒙学者亲自在这些新型的学校里授课,同时,他们还开展对所在地区的考察和研究工作,认识了自己所在的地区,认识了美洲的现实,从而更加了解本地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加深了已有的乡土之情,增进了爱国之情。
——摘编自郝名玮《启蒙思想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成为“拉美人寻求独立的思想武器”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传入对拉美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殖民掠夺的加剧,大量的财富被英国殖民者攫取,印度社会迅速地赤贫化,无论是婆罗门还是刹帝利,都不得不从事超出种姓要求的职业。在近代印度的城市中,种姓之间的隔离被削弱,在某些方面甚至被完全消除。为了对印度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在印度建立现代的文官制度,这一制度打破了之前由婆罗门和刹帝利等上等种姓垄断政府职位的传统,给予了所有种姓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殖民统治者还根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采取立法手段推行“社会改革”,即改革印度传统社会陋习,并对印度教社会中某些传统的歧视贱民的习俗进行干预。在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下,印度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种姓制度的弊端,要求种姓平等、消除种姓歧视的呼声日益高涨。
——摘编自胡登龙《解析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种姓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从1899年《英埃共管苏丹协定》的签订到1956年英国人撤出苏丹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苏丹经济主要受制于英帝国殖民主义的经济体系,并且在该体系中处于边缘的依附地位。棉花生产一直是苏丹经济发展的重心,但是英国人主要在苏丹北方种植棉花,南方的经济发展几乎完全被忽略。由于殖民政府的重点主要是发展与棉花相关的农业,工业领域的投资很少。行政机构的设立、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都是为了支持棉花的种植和买卖,而在其他领域鲜有涉猎。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部落领导人与宗教领袖一样,政治地位得到加强,经济地位更加巩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殖民政府有意为之。
——摘编自刘辉《英国对苏丹殖民政策:特点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社会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苏丹殖民统治的特点,并指出英国对苏丹和印度殖民统治的异同。(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历程。
转移次数 转移方向 概况
第一次 转移 亚洲至地中海沿岸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最早出现于亚洲,亚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均位于亚洲。11世纪至15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心逐渐由亚洲转移至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
第二次 转移 地中海沿岸至大西洋沿岸 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开始向大西洋沿岸地区转移
第三次 转移 大西洋东岸至大西洋西岸 19世纪末,美国以第二次技术革命为机遇,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廉价劳动力、欧洲资本的涌入以及海外移民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等迅速崛起,成功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先进的工业国的转变,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摘编自李振福《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与“北冰洋—太平洋时代”到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经济中心的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B B A A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D B A B D
1.【答案】D
【解析】该遗址发现的遗迹与遗物表明该聚落的原始先民已经能够进行水稻种植和陶器制作,这是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出现的证明,表明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此时开始大范围使用人工火,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该遗址居民放弃渔猎生活方式,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粮食作物出现大量富余的证明,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为了找寻有才能的人,曹操打破了原有的选官制度对道德的过度强调,反映出其求才的紧迫性,故C项正确;官员选拔的制度化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排除A项;曹操的求贤主张并未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排除B项;“摆脱道德约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速成识字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的推广,有助于提高人民的识字率,降低文盲率,有利于巩固新生中国的政权,故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反映出社会风貌的变化,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教育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古罗马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来干涉公民的婚姻生活,是国家权力对家庭管理的渗透,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表明罗马帝国的小家庭以农业为生存手段,并未涉及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表述,无法建立婚姻关系与小农经济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政府要为结婚和生育提供奖励,但并未涉及要征收赋税,不能直接推出促进赋税收入增长,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这一婚姻规定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关联,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查理七世发表的诏书强调了国家主教会议高于教皇的权威,并限制了教皇在法国境内的权力,这有助于推动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故A项正确;民族教会完全独立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国王并非宗教领袖,排除C项;此时宗教改革并未开始,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中美洲文明创造的大量工艺品是该地区人民生活与生产实践的产物,故A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拉美形成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中美洲地区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银行给予航队大量的航路贷款,目的在于通过对外航行获取收益,说明西欧社会以经济为目的推动远航,故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证明欧洲王室普遍反对开辟新航路,排除A项;由材料得不出“银行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推动者”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探讨对外贸易的主导权问题,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画家对画作中的妇女的情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蕴含了画家对个体人物的人文关怀,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乡村生活的感触,排除A项;材料并未表达期望提升妇女地位,排除C项;材料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政权建设是对国家治理的有力探索,故B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工农群众是否支持巴黎公社,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监督体系无关,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巴黎公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实践,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明治维新将武士等群体的长期俸禄变为一次性补偿,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故C项正确;“扫清障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平等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近代官僚体系建立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普列汉诺夫以马克思的固有理论反对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实践,实际是脱离了俄国的革命实际,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故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普列汉诺夫对夺取政权方式的选择,排除A项;材料并未表现出普列汉诺夫完善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排除B项;阻断俄国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宣传画描绘了德军在法国的暴行,意在激发法国民众的爱国情感,使之积极投身战争,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法德之间的实力差距,排除A项;此时为一战时期,并未出现法西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战争起源的反思,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甘地在西方宗教经典《圣经新约》和本国古代经典《薄伽梵歌》中都找到与自己“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相关的内容,表明他对东西方的传统思想都有所借鉴,故B项正确;材料与印度民俗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得以缓和,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教会对印度抗英斗争的支持,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二战前英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军费开支比例也低于德国,整体实力相对衰落,这成为英国采取绥靖政策,以纵容态度应对德国的重要原因,体现了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必然性,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英国民众对战争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英德双方的军费开支比例,无法将德英两国的军费总量作比较,排除C项;“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战后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加大对世界各地区尤其是俄罗斯方面的研究和了解,故B项正确;“持久优势”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美国的这些举措目的在于了解苏联以便于战胜对方,并非增进了解,且材料并未反映出苏联采取举措增进对美国的了解,排除C项;此时两极格局并未完全形成,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金砖国家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积极动力,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金砖国家并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A项;金砖国家的发展与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无关,排除B项;开创不同制度国家的合作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17.【答案】(1)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西方加大对华经济侵略;清末“新政”推动实业发展;江西政府重视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江西商人极具投资热情。(每点1分,任答4点得4分)
(2)特点:党和政府支持,服务于工业化的需要;以军工行业为主体,规模大。(4分)
影响:改善了江西的产业结构;促进了江西的经济发展;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依据“引发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推导出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依据“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深”推导出西方加大对华经济侵略;依据“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实施所谓的‘新政’改革,以振兴工艺,发展工商实业”推导出清末“新政”推动实业发展;依据“江西地方政府的上述举动,为近代工业的创办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导出江西政府重视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依据“进一步提高了官绅商民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推导出江西商人极具投资热情。
(2)特点:依据“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推导出党和政府支持,服务于工业化的需要;依据“在一、二线省份各自的腹地开展以军工为主的‘小三线’建设”推导出以军工行业为主体,规模大。影响:依据“1965年,江西全省工业总产值仅达到24.1亿元,至1990年则达到425.75亿元,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7.5%上升到1990年的71.4%”推导出改善了江西的产业结构及促进了江西的经济发展;依据“转而拥有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硬、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推导出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18.【答案】(1)欧洲启蒙思想借由西、葡的改革传入拉美地区;拉美本地经济发展为独立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拉美独立意识加强,需要寻找革命理论指导;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的鼓舞;启蒙思想自身的先进性。(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2)推动民众的思想解放;促进新式教育的发展;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强化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1)依据“这一过程也间接促进了科学技术在拉丁美洲地区的传播”及“启蒙思想则成为拉美人寻求独立的思想武器”推导出欧洲启蒙思想借由西、葡的改革传入拉美地区;依据“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贸易以及殖民地内部的长途贸易发展迅速,农业和矿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推导出拉美本地经济发展为独立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依据“殖民地精英的自我意识愈发高涨”推导出拉美独立意识加强,需要寻找革命理论指导;依据“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冲击”推导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的鼓舞;依据所学知识推导出启蒙思想自身的先进性。
(2)依据“首先向长期垄断着殖民地哲学阵地、禁锢着人们思想的亚里士多德学说开火”推导出推动民众的思想解放;依据“殖民地各地区开办了许多新型的学校和研究园地”推导出促进新式教育的发展;依据“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推导出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依据“加深了已有的乡土之情,增进了爱国之情”推导出强化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19.【答案】(1)在英国殖民政策下,印度种姓制度受到冲击,印度社会近代化开启。(2分)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攫取利益,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的种姓制度;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客观上开启了印度的近代化进程,动摇了种姓制度的理论和现实基础,这为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的进一步瓦解奠定了基础。(4分)
(2)特点:经济格局上重北轻南;经济政策上重农抑工;发展单一制经济;积极扶植地方势力。(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相同:都以经济掠夺为目的;都对传统社会结构形成冲击。(2分)
差别:印度传统势力受到打击;苏丹的传统势力地位却更加稳固。(2分)
【解析】(1)依据“随着殖民掠夺的加剧,大量的财富被英国殖民者攫取,印度社会迅速地赤贫化,无论是婆罗门还是刹帝利,都不得不从事超出种姓要求的职业。在近代印度的城市中,种姓之间的隔离被削弱,在某些方面甚至被完全消除。为了对印度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在印度建立现代的文官制度,这一制度打破了之前由婆罗门和刹帝利等上等种姓垄断政府职位的传统,给予了所有种姓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殖民统治者还根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采取立法手段推行‘社会改革’,即改革印度传统社会陋习,并对印度教社会中某些传统的歧视贱民的习俗进行干预”推导出在英国殖民政策下,印度种姓制度受到冲击,印度社会出现近代化的制度和思想。依据殖民侵略的本质推导出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攫取利益,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的种姓制度;依据前述材料的总结归纳推导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开启了印度近代化的进程,动摇了种姓制度的理论和现实基础,这为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的进一步瓦解奠定了基础。
(2)特点:依据“但是英国人主要在苏丹北方种植棉花,南方的经济发展几乎完全被忽略”推导出经济格局上重北轻南;依据“由于殖民政府的重点主要是发展与棉花相关的农业,工业领域的投资很少”推导出发展单一制经济,经济政策上重农抑工;依据“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部落领导人与宗教领袖一样,政治地位得到加强,经济地位更加巩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殖民政府有意为之”推导出积极扶植地方势力。
相同:依据“随着殖民掠夺的加剧,大量的财富被英国殖民者攫取”及“苏丹经济主要受制于英帝国殖民主义的经济体系,并且在该体系中处于边缘的依附地位”推导出都以经济掠夺为目的;依据对两段材料的梳理推导出都对传统社会结构形成冲击。
差别:依据“这一制度打破了之前由婆罗门和刹帝利等上等种姓垄断政府职位的传统”和“部落领导人与宗教领袖一样,政治地位得到加强,经济地位更加巩固”推导出印度传统势力受到打击,苏丹的传统势力地位却更加稳固。
20.【答案】示例:
论题:16—19世纪,欧洲逐步确立起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2分)
阐述: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迅速发展。从发现美洲大陆到环球航行,全世界的海洋航路开辟出来,欧洲航海家建立起全世界的联系。西欧国家加快殖民扩张的步伐,抢占贸易据点,进行殖民掠夺,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欧洲还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文化,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4分)
17世纪,英国革命引发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浪潮,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英国及西欧逐渐确立。荷兰、英国、美国和法国相继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的需求刺激下,西欧和美国开启了工业革命,现代化的机器大工厂陆续建立,英、法等国成为第一批工业化国家。与此同时,亚非各国社会制度落后,发展迟缓,对外界反应保守、迟钝,在西方的炮舰政策下,逐渐成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5分)
综上所述,工业化的发展和不断地对外扩张,使西欧逐步建立起主导世界的格局,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1分)
【解析】首先,确定论题,根据设问,围绕世界经济中心的变化,结合材料中世界经济中心前两次转移的相关信息可以提炼论题为:16—19世纪,欧洲逐步确立起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发展、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角度进行详细说明阐述。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