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高一⑴班
寻觅节日诗情
表达交流活动展示
寻觅节日诗情
节日故事讲述
节日诗歌颂读
节日诗歌鉴赏
自创诗歌展示
节日故事讲述
元宵节的传说
讲述者:
第七小组 杨晓波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
元宵节的传说
“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的传说
节日故事讲述
寒食节的由来
讲述者:
第六小组 曾子君等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说到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受尽了屈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寒食节的由来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寒食节的由来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寒食节的由来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节日诗歌颂读
水调歌头
颂读者:
第三小组 刘民业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东坡
节日诗歌颂读
鹊 桥 仙
颂读者:
第七小组 何佳姿等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节日诗歌颂读
时光是幸福的
颂读者:
第二小组 杨佳等
《时光是幸福的》
站在十六岁,
站在青春转弯的地方
斑驳的树影
时常让我想起童年里
那些明明灭灭的悲喜
——杨佳
我们扯着爸妈的衣角
吵着要去的游乐场
那个满布霓虹
像嵌满坠落的星光的地方
有小丑抓着五彩缤纷的氢气球
有缓缓升降旋转的摩天轮
那是我们赖着不肯回家的地方
我们穿着弄脏的衣服趴在地方
半闭着眼睛
看圆滚滚的小球把别人的撞得远远的
然后为小小的胜利庆祝击掌
那是我们玩不腻的小游戏
我们握着一个小瓶子,
吹出一串又一串的泡泡
几个人抬着头
一起追着在阳光下发亮的泡泡
迷路在某条喧闹的街市
那是我们仰望天空的方式
那时的时光是透明的,纯净的
那时的时光总是伴着欢快的儿歌和笑声
在空气中浮浮又沉沉
在每条经过的小路上
我已经忘了哪一次吵着要环球旅行
已经忘了哪一天坐在上得去下不来的单车上哭了好久
已经忘了哪一个笑话是我们最爱听的
已经忘了哪一个娃娃是每夜伴我入眠的
但至少,时光在这一刻是幸福的
一晃神,一转眼,我们竟哗哗的长大了
节日诗歌鉴赏
青玉案 · 元夕
鉴赏者:
第七小组 吴思婷等
青玉案 ·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内容上:作者描写了热闹的元宵节灯市。写灯、写观灯的人,更主要的是描写日夜思念的“那人”。 “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写出花灯的璀璨夺目,形状各异,姿态万千。丰富了诗的内容,增添了几分别样的美。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场面,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最后点出“那人”蓦然出现,给读者留下既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
青玉案 ·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达技巧:开头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把遍街五彩的灯光比喻东风吹开了千树银花,春风吹落满天繁星。“宝马雕车”“ 蛾儿雪柳”等运用借代手法写出了观灯人的身份、地位。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青玉案 ·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歌感情:
最后的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创造出了 一种境界。是全词的灵魂所在,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其实“那人”是作者自己人格的象征,是写自己被统治阶级所排斥而又不肯趋炎附势的品质。王国维还曾用这句话比喻治学的最高境界,深受人们赏识。
节日诗歌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鉴赏者:
第四小组 杨思颖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自创诗歌展示
童 年
作者:
第二小组 舒心
童年
舒心
坐在操场的一角,
那时的操场还有滑梯。
走在乡间的小路,
那时的田野有一片新绿。
没有喧闹,
没有嘈杂。
可以放假,
可以玩耍。
安静了。
鸟儿在田野里安静了,
孩儿在童年安静了。
月明星稀,
孩子们睡着了,睡着了。
这是一首藏头诗,“回忆童年”。感慨时光匆匆,回忆童年乐趣和读书时的情景。让我们眼前浮现当初坐在草地捧着书牙牙学语的情景。作者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别等一切过去才追悔莫及;带着童年特有的那份固执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忆 昔
王杨
回头望往事如昨,
忆幼时欢乐无数。
童稚悟甘回共苦,
年少知发奋读书。
自创诗歌展示
说鬼节
戴志廉
千鬼一年等一回,
万鬼齐出度鬼节。
小小鬼怪大欢喜,
心中徒有羡人情。
诗评:文笔别具一格,是一首藏头诗,十分有创意,诗情豪迈,对鬼节有深刻认识。
自创诗歌展示
七 夕
倪晓贞
牵牛织女别,一河隔两方。
日夜彼相念,万古永相望。
七夕鹊桥会,含情脉脉看。
逢难别亦难,亘古爱莫忘。
诗中采用了成语穿插于其中,且押韵适宜,简单易懂。“亘古爱莫忘”一句表现出了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永恒,让世人为之感动。 ——何佳姿评
自创诗歌展示
这首诗使用了叠词,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诗的感情表达得缠绵悱恻。
——杨慧珊评
自创诗歌展示
情伤
丁茜
望眼银江泪茫茫,
回眸思量情苍苍。
再续前缘悲戚戚,
悄创离伤心惶惶。
元 宵
杨晓波
张灯挂彩喜气浓,
欢欣鼓舞笑开颜。
爆竹连天遮皎月,
遥闻吆喝卖汤圆。
自创诗歌展示
重阳思
陈靖欣
秋日夜深,重阳渐近。
晨登高山,起伏不定。
心底火苗,痛燃难抑。
情深思念,熬红眼睛。
点评:“起伏不定”一词既描述了山的高低不一,也表达了作者的起伏心情。“心底火苗”运用形象,最后一句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自创诗歌展示
自创诗歌展示
中 秋
黎婉娴
东篱把酒观月异
花好月圆圆月时
圆月时节母苦念
念儿当归归却迟
十五思乡
郑文钦
又逢佳节共赏月
一轮玉盘悬树顶
乡愁恰似月中桂
欲斫岂料断又生
中 秋 感 怀
招考入深已八年,年年中秋寄月饼。
遥想双亲尝饼时,又叹三子不身边。
浮云偷得银盘辉,但照故乡桑槐颠。
同是吃饼同赏月,别样相思别样情。
注:招考:指2002年参加宝安区面向全国招调特、高级教师考试。三子,一指我,我父母共生四子一女,我为第三子;又指三个儿子,我二哥、我弟,加上我,中秋时节这三个儿子不在父母身边。
王如宏
教 师 节 有 感
每至教师节,短信特别多。
莘莘好学子,频频寄祝福。
讲台虽三尺,情义却无数。
两袖得清风,自甘为红烛。
王如宏
通过本次的活动,我们对中国的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的独有文化——古诗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更培养了我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还激发了我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谢谢观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