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 中外历史纲要上 导学案19 第13周
编制人: 复核人:
第19课 辛亥革命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通过研读史料和教材,学生能够准确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准确陈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通过研读史料,学生既能够认识到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也能认识到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未能从根本上铲除封建势力、未能实现民族独立。
【学习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原则;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
【时空定位】
【教材梳理】
在中国大通史的框架下,本课分为三个子目,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过程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主要内容为辛亥革命爆发的偶然与必然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预习任务】
任务1:阅读教材P116—P120页,填写下表:
辛亥革命背景 清末新政 目的 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结果 ①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②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革命准备 组织 ①兴中会: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 ②同盟会: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思想 ①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三民主义:《民报》发刊词“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军事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预备立宪 背景 革命运动高涨,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过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 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第一枪; 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后14省和上海宣布独立。
中华民国建立 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袁世凯 窃取成果 南北 和谈 袁世凯:①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 ②诱使革命党人合议; ③对清政府施压。 孙中山: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为大总统。
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②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制定 1912年3月11日,临时参议院制定。
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辛亥革命 意义 历史 意义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②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④社会: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历史 局限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任务2:阅读材料,分析三民主义的意义和局限?
材料一: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
材料二:当时三民主义旗下的人,大都……以排满复仇为民族主义的全意义,是必修科,民权主义是随意科,民生主义则是科外讲演。 ——戴季陶《中国革命与中国国民党》
(1)意义:三民主义体现了当时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2)局限:1.没有明确提出反帝;2.民生主义措施有缺陷。
【探究与拓展】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
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二: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约法》内容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
(2)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如何理解史料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
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理解:盲目照搬西方政体。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对点检测】见平板
【巩固练习】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这四个月中,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状况说明( )
A.地方实力派全部背离清政府 B.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严守中立
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 D.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十分强大
【解析】材料强调了清廷退出历史舞台是由于自身已经腐朽到顶,自己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所以才迅速垮台,故C正确;“全部背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并未严守中立,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并不十分强大,排除D。
【答案】C
2、“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中给出的是中国近代的复辟帝制运动。根据文中作者的描述,可知道作者是反对复辟帝制的。复辟帝制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有代表性的是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它们发生的时间是 1911-1920年这个时间段,因此这段文字写干 20 世纪初期,本题选择 C 选项。
3、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
A.大清王朝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国民党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五星红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3个月后应是1912年5月,上海属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统治区,故应升中华民国五色旗。答案: B
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基础 D.专制独裁没有受到冲击
解析:选B。责任内阁制设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约束袁世凯,防止其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政体。而袁世凯将之改成总统制,目的是要独裁专制。这一变化说明民主政治实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与专制进行激烈的斗争。
5、2011年海峡两岸共庆辛亥革命100周年,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张扬民主意识 B.实现民族独立
C.结束专制独裁 D.确立民主宪政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是我国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也没有实现民族独立、结束专制独裁,其所建立的民主共和也是徒有虚名,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宪政。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是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选A项。
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完成革命任务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材料这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但是群众并不支持帝制,当然也不支持君主立宪;从清帝退位判断出是辛亥革命而非国民革命。
7、梁启超曾说,(民国初)“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主要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
A.国民言论渐趋自由 B.民主政体初步建立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各界言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故A项错误;从舆论上反映不出B项,故B项错误;据材料“官府”“政党”“报章”“街巷”“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可得,人们普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不出D项,故D项错误。
8、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B.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C.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得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项正确。A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排除。
答案:C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标准》
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6分)
辛亥革命影响:
器物层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制度层面,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推翻结束建立颁布)
文化层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