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 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饮马长城窟行 课件(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9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3:13:52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
汉乐府两首
饮马长城窟行
饮 马 长 城 窟 行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
饮(yìn)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jué
mèi
wèi
pēng
注音
“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所以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慷慨疏放,与“歌”的性质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片人路同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以后成为艰苦的行役生活的代名词。
兴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它是全诗的第一句,起到领起
全诗,奠定凄婉的情感基调的作用。
比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
顶真
这是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前句的结尾用作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这种修辞方法叫“顶真” 。
运用顶真能使句子首尾连接,语气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吸引读者的作用。
《饮马长城窟行》汉代乐府古题
1 思妇昼思梦想的殷切和悲伤。
2 寒门独居的痛苦和不平。
3 喜获夫信的情况。
遗 尺素 长跪
饮 马 长 城 窟 行
昼思梦想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
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饮 马 长 城 窟 行
寒门独居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也是比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这两句是说:丈夫不在家,使她深感门庭冷落,世态炎谅。
饮 马 长 城 窟 行
喜获夫信
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
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饮 马 长 城 窟 行
写作特点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出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
“…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文学评赏
《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是写思妇怀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的。《盐铁论》中说:“今天下一统, 而方内不安。徭役远,内外烦。古者,过年无徭,逾时无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 过万里,历二期而长子不还,父子忧愁,妻子咏叹,愤懑之情发于心,慕思之积痛 骨髓。”这首诗就是汉代这类社会现实的反映。正如汉乐府诗的其他优秀作品一 样,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继承和发扬《诗经·国风》的优良传统,善于选择典 型事件,揭示社会现实。
作业
背诵并默写此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