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4.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到这么长的课文,而且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文学作品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而且班里边男生居多,因此引导他们理解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人物性格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重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
第一课时
一、整体把握
1.学习小序,概括其内容。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速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二、质疑探讨
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①作者为什么不说‘乌鸦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者是‘麻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或曰“孔雀漂亮,给人美感”,或曰“乌鸦不吉利,缺乏美感”, 或曰“意象选择也要注意观感”等。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
②“孔雀东南飞,是单飞呢,还是双飞呢?”
单飞,即作者以孔雀失偶来喻夫妻的别离。比兴手法,用在开篇作用: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彩。
研读“开端”部分
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意在表明什么?
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从兰芝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女性形象。
研读“发展”部分
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焦母驱遣兰芝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第二课时
研习“进一步发展”部分
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曲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母亲初见兰芝“大拊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的活灵活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但悲伤不已。
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
这一部分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把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
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研习“高潮”部分
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研习“尾声”部分
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