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来再次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据说是由孔子编定的。
《诗经》简介
体制
表现
手法
风(十五国风)
雅(大雅、小雅)
颂(周颂、鲁颂、商颂)
赋
比
兴
风土之音(民间歌谣)
朝廷之音(宫廷乐曲)
宗庙之音(宗庙祭祀)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六义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简介
1、“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2、“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宋-朱熹)
3、“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六经”又称“六艺”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本经书。
5、“通五经而贯六艺”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文学基本常识
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百 年 好 合
诗经两首
——静女
解题: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静女,闲雅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朗 读 要 领
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如: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
文本分析
——一对青年男女约会
的情景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善,美好。 爱:通“薆”,躲藏。
其:形容词词头。 搔:挠。
姝:美丽。 踟蹰:也称“踟 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一说城边的角落
1、这一章表现出男主人公去约会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激动、幸福和得意的心情
2、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有什么反应?
--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非常焦虑。
情人相约图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一说红色的管箫,管,有人说是茅草。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Yuè,喜爱。通“悦” 怿:喜爱
女:通“汝”,你。代“彤管”
1、两人终于见面了,是什么情景?
--姑娘露面并以彤管相赠。
2、小伙子收到礼物又有什么反应?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上赞美彤管,实际上是赞美赠彤管给他的姑娘。
情人相见图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白嫩茅草。
洵:确实。
匪:通“非”。
1、姑娘还送了什么给小伙子?
赠小伙子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回来的茅草,
2、小伙子收到这个礼物的反应?
小伙子称赞草实在是美得出奇,夸物实际上是夸人,这两句比较宛转,最后两句小伙子就直接敞开心扉,“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物本身有什么美,而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
情人送别图
诗歌鉴赏
阅读全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哪句运用了细节描写?作用是什么?
2、二、三段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男青年的?
心理描写
3、从全诗看,作者由静女写到彤管、写到荑,又写到静女,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把人、物、情巧妙融合起来,表现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爱)
搔首
踟蹰
表达男青年急切的心理
人物形象
从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活泼、调皮、大胆的女子,敢于与男主人公相约,又故意调皮地躲起来。
从诗歌内容就可以看出小伙子是一个十分憨厚、痴情的人。收到姑娘的邀请时他是多么开心得意,面对姑娘的礼物时他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
小结:归纳本课的通假字
1.爱而不见:
“爱”通“薆”
(ài),隐藏,遮掩。
“见”通“现”,
出现、看见。
2.说怿女美:
“说”通“悦”,
喜欢。
“女”通“汝”,
你,代彤管。
3.自牧归荑:
“归”通“馈”,
赠送。
4.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
不是。
“女”通“汝”,
你,代荑草。
邶风 静女
艺术手法:
赋
重章复唱
细节描写
主题思想:
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的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内容分析:
一章:青年之急
二章:青年之恋
三章:青年之诚
心理
心理
场景
爱
诗眼:说怿
顶真(顶针、联珠)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如:水面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爱的痛了 痛的哭了 哭的累了
《记事本》陈慧琳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因为爱美人,所以才爱草。
课外拓展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比较《静女》和《子衿》,说说两首诗歌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