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A、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B、掌握《静女》中重点字词特别是通假字的字音、字意。
C、理解诗中所叙的故事,掌握其感情基调。
D、根据诗中提供信息,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拟定时间和背景,言之成理
2学情分析
《静女》这篇古体诗文的文字整体上并不艰涩,高一学生结合注释以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理解字义的表层意思应该不成问题。但由于高一学生的诗词诵读量较少,所以在理解上有些难度。再者,《静女》是《诗经》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借助此诗引导学生树立纯朴、健康的爱情观。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难点:1、理解诗中所叙的故事,掌握其感情基调。
2、根据诗中提供信息,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拟定时间和背景,言之成理
4教学过程
4.1 一、导入 1.在黑板上板书“诗经”,问学生对诗经的了解。 (风雅颂,赋比兴,《关雎》,《蒹葭》……) 2.引出“《诗经》爱情三部曲”(课件) 关雎: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3.“如果把这个“爱情三部曲”改写成剧本,那么,这是一部悲剧,还是喜剧呢? 这节课,我们要学《诗经》中的另外一首《静女》。我们来读读看,这是一部悲剧还是喜剧呢?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在读《静女》之前,我们先来做一道填空题,同学们看看这些空格里要填写什么内容。 《诗经》是我国_______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编订,它最初被称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原为乐歌,可配乐歌唱,共收入诗歌_____篇。按照不同乐曲分为______________。 三、梳理诗中字词的读音、意义 1.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静女》,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有哪些字的读音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俟,踟蹰,娈,说怿,女,归,荑,匪 2.好,现在开始一起读一遍——静女 3.读完了,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了,记住了。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字词的意思。 第一段(课件) 第二段(课件) 第三段(课件) 四、解读《静女》 旨在让学生在自己勾勒的故事中加强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并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现在我们知道整首诗歌是什么意思了。那我有一个问题给同学们了——《静女》有三个章节,你认为这三个章节所写的故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有多长?也许是“云淡风轻的一个下午”?也许是“一眼数年”?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首诗,从文本出发,大胆想象,合理推理,演绎你自己的故事。同学们可以跟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给这首诗的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待会儿老师请小组派代表起来讲你们演绎的故事。提醒同学们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同学们尽管大胆想象。好,抓紧时间。5分钟讨论。 五、总结 (讨论完)同学们对于《静女》有不同的解读,想象力非常丰富,推理也很合乎情理。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回头看我们课堂开始时遗留的问题。《静女》是喜剧还是悲剧?——喜剧。 不管我们采用哪种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它所描述的男子和静女的感情是一致的。那就是——男子和静女互相爱慕着。既不是“冥冥之中的擦肩而过”,也不是泰戈尔的“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他们之间是两情相悦的,即使等待,即使想念,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君愁我亦愁”(《西洲曲》)。 同学们欣赏这种感情吗?为什么? 这种感情非常的纯粹,美好,不带任何的世俗和功利性。这么纯真美好的感情,孔子也肯定了它,“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可是宋朝的理学大师朱熹说这首诗是“淫奔期会之作”。我们学完了《静女》,同学们说说朱熹说的对吗?——不对。 12.朱熹的评价是不对的,《静女》是一首健康纯洁的爱情颂歌。 (课件)《静女》表现了健康纯真的爱情,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