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2023-2024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二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择题所选答案对应的标点涂黑。
3.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的答题内容书写在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4-6单元+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周人提出“唯命不于常”,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据此可知,周人的天命观( )
A.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蕴含了人对自然的敬畏 D.构建了人本主义世界观
2.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隆礼至法则国常有”,“隆礼尊贤而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重法爱民而霸”,“起法正以治之”。下列选项中,与其属于同一思想派别的是( )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B.“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3.西汉初年,盐、铁两个行业最为显赫,盐铁商人傲视群商。西汉中期,铁业在流通领域的地位明显下降,已不能和盐业相比,史书中也很少出现铁商致富的记载。西汉铁业在流通领域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
A.重农抑商的实施 B.专制集权的加强 C.炼铁技术的停滞 D.国防形势的稳定
4.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原王氏的发展演变表,这反映出当时( )
西晋前期 家族多位成员身居高位。
西晋永嘉末年 南迁,家道中落。
东晋前期 与皇室联姻,迅速崛起。
东晋后期 参与皇室内斗,互相残杀。后因反对刘裕专权而灭门,仅剩王慧龙逃回太原。
北魏孝文帝时期 被定为四大望族之一。
A.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B.民族融合逐渐加强
C.士族门阀把持朝政 D.南北矛盾不断激化
5.唐代长安城内设有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之地,市内有220行,共数千家店铺。东都洛阳则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仅南市就有120行,3000余家店铺。这体现了当时( )
A.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B.地域性商帮出现
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弱 D.城市商业的活跃
6.宋朝出现女性晚婚现象,平民女性晚婚的常见原因是“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而中上层女性晚婚除经济因素外,还在于当时追求“以时嫁为士人妻”,女性“慎于择婿”。这反映宋朝( )
A.经济发展带来不良风气 B.政府放宽对民间的限制
C.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D.民众自我意识有所觉醒
7.《康熙字典》编撰时收字宏富,广泛搜录历史文献中存在的匈奴语、吐蕃语等“非汉语”词汇,同时编者对收录的每个字条释义究其详尽,多引历代名家著作和《论语》《史记》等文献加例证,被西方汉学者当作学习汉字的“金钥匙”。据此可知,该字典的编撰( )
A.益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B.保证了汉文字的规范发展
C.利于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D.传承了中国古代主流文化
8.20世纪初,清政府在新政中推行《学制改革》,新学制的宗旨为“以忠孝为根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础,使得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练其艺能,等到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该学制( )
A.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 B.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建立
C.奠定了文官制度基础 D.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范畴
9.1953年10月,新中国卫生部党组在工作计划中明确指出:“保护和增进工人的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加强工业卫生工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基层卫生组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工矿。”该计划(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保证了三大改造的开展 D.契合当时国民经济全面调整
10.下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以下对印欧人迁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B.依靠先进农耕文明征服迁徙地区
C.推动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传播 D.印欧人的迁徙范围深入非洲内陆
1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罗马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不仅影响其他地区文明,还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时至今日,仍然闪烁光芒。下列最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发明阿拉伯数字 B.创制成文法典 C.发明精确的历法 D.创制象形文字
12.图1、图2是某学校的研究小组收集的研究材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图1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公元前5世纪)图2隋朝制成的古希腊酒神骆驼陶俑
A.陶瓷技术的传播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中华文化的稳定 D.东西文明的交流
13.19世纪初,普鲁士统治者认识到“依靠服徭役的农奴子弟,是无法战胜自由的、占有土地的法国农民的子弟的”。于是推行了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解除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建立现代化的中央集权制度,贯彻平等和自由竞争原则等。这表明普鲁士改革( )
A.深受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B.摧毁了封建贵族特权
C.推动启蒙运动走向高潮 D.源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14.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后,英国很快出现铁路建设高潮。19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英国议会通过54项铁路条例。到1850年,英国已经拥有铁路1.06万公里。1857年,英国铺设了世界第一条钢轨铁路。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政府主导了近代交通事业 B.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交通近代化
C.建成最发达的陆路交通网 D.完成传统政治观念的近代转型
15.下表为1950-2010年中国、德国、日本、印度城镇化率数据统计表(单位:%),据此推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国家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① 68.1 71.3 72.2 72.8 73.1 75.1 78.5
② 53.1 62.5 73.3 76.5 78.4 79.5 91.2
③ 11.8 19.7 17.3 19.3 26.4 36.2 47.5
④ 17.2 17.9 19.9 23.3 25.7 27.8 31.1
A.①中国②印度③日本④德国 B.①印度②中国③德国④日本
C.①日本②德国③印度④中国 D.①德国②日本③中国④印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共55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16题2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7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1978年到1983年新中国人口迁移主要承接过去的发展趋势,相对比较平稳。到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快速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创造并提供了农村劳动力入迁、就业的竞争机会和“空间”容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于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由原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向“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走出农村的模式转变。由于此间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规定,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迁移流动实行了一定的控制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劳动力向城迁移流动的过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的流动迁移约占中国迁移人口60%以上,1995-2000年间比例直逼90%。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迁移活动也日渐活跃起来。到90年代后期,中西部地带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流动也进入高度活跃期。
——摘编自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材料二 从战后美国人口流动情况看,南部、西部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东北部和中西部。根据美国人口统计署的数据,1990年至2000年,东北部和中西部总迁入人口数为943.7万人,而总迁出为1223.1万人;南部和西部总迁入为1715.1万人,而总迁出1435.4万人。受美国教育和种族影响,以及南部、西部的发展以高科技、新兴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影响,这一时期向南部、西部流动的主要人群是白人而不是黑人。战后,联邦住宅管理局将全国城市的社区分为四个等级,对于衰败社区不愿进行保险,私人贷款机构为确保投资安全,也不愿对中心城投资。同时,随着白人向优越的郊区聚居,一些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也向郊区聚集。围绕住宅市场和新的就业场所政府在信贷、保险、社区评估和就业制度等方面实施倾向性的政策,给处于下层的流动人口制造了强有力的隔离的社会环境。由于西部和南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西部和南部财团势力也迅速崛起,并进而导致了美国政治格局的变化。
——摘编自张利萍《战后美国人口流动的新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相比,二战后美国人口流动的不同,并简析二战后美国人口流动的影响。(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呈现出城市政治、农村经济的二元化结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在封建行政中心城市统治体系中撕开了一个缺口,嵌入了一个不同于封建城市的资本主义新式城市建设的模式,拉开了近代城市转型的序幕。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路径及特点如下:首先是城市功能和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其次城市管理体制与组织模式发生变化;第三,城市市政基础建设近代化;第四,城市市民的思想观念,尤其是社会习俗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近代城市转型并不是西方城市范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城市自身经济活动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征。
——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城市的转型”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 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前殿处理政务,称朝廷,后宫是皇帝的生活区,称禁中。西汉中期,汉元帝为避其岳父名讳,将“禁中”改为“省中”。“省,察也”,意为进入宫门要严格检查。东汉时,政事由皇帝指挥的尚书完成,尚书台出现。曹魏时,设中书,负责审查章奏,草拟诏旨,由于中书在省中,故称中书省。同时侍从皇帝的侍中权力逐渐膨胀,因机关在省中禁门之下,故称门下省。到了西晋初年,尚书台也改称尚书省。经魏晋南北朝和隋朝几百年的发展完善,终于到唐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省”这个名词已经彻底脱离了宫殿禁区的意义,彻底变成了宰相府的称呼。
在中国古代,为了处理特殊问题或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中央会派特使去地方,最后出现中央特派机构地方化的现象,从而造成地方政权的萎缩与降级,如西汉的刺史制度,再如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建立,吸取前朝经验,相继设立陕西、四川、甘肃等十行省。所谓行省,就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明朝于1380年罢中书省,地方上的行省也就无法存续了。虽然明清两朝依然习惯性地将最高行政区划称为“省”,但其地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地方机构了。
——摘编自党红星《中国古代“省”之演变略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省”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其演变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中央特派机构地方化的影响。(7分)
南充市2023—2024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小题,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B A D C A D B A B D A B D
二、材料解析题(第16题2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7分,共55分)
16.(1)特点:人口流动趋势逐渐增强;由本地流动到异地流动;以城乡流动为主(体力劳动者流动占比高);城市间流动逐渐活跃;从内陆向沿海地区流迁。(任答三点,6分)
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政策的调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思想观念的解放;城乡差异的扩大。(任答四点,8分)
(2)不同:美国人口主要向南部、西部流动;人口流动受教育程度和种族因素影响大;社会下层流动受限。(任答两点,4分)
影响:改变了美国的人口布局;缓解了美国西部、南部劳动力短缺的局面;促进美国西部、南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推动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推动美国政治格局的变化;黑人和下层人士利益受限。(任答四点,8分)
17.论题:近代中国城市的转型受多种因素影响。(2分)
阐述: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这些港口城市逐渐成为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前沿阵地。清末新政以及民国政府的现代化尝试,如修律、教育改革等,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特别是在沿海和沿江地区,推动了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的繁荣。火车、轮船、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为城市转型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间的联系和商品流通。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城市管理经验被引入中国,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新式学校和报刊杂志的出现,提高了民众的教育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加速了社会现代化的步伐。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城市转型是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10分)
18.(1)趋势:由禁中变为宰相机构;由中央机构变成地方派出机构;由宰相临时派出机构到地方常设行政机关。(任答两点,4分)
因素:专制集权的强化;历代行政经验的积累;王朝疆域的变化;现实政治的需要。(任答三点,6分)
(2)评价:总体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提高行政效率;为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任答两点,4分)
造成地方政权菱缩、降级,不利于发挥地方能动性;易导致地方机构权力过大,威胁中央。(任答一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