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20:36:57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下学期大理州普通高中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3分)C(A选项社会提供的媒介载体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素养养成的背后”,即素养养
成的原因,而非其构成,故 A选项错;B选项“评说体”是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语言范式,
故 B选项错;D选项对应原文表述为“放大‘多数人的暴力’的破坏性”,可见“多数人
的暴力”此前就有,并不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产物,故 D选项错。)
2.(3分)B(“只要新闻内容是真实可信的”必要条件不成立)
3.(3分)B(材料一的写作角度是媒介语言使用者,与材料二不相同。)
4.(4分)①通过媒介用最明确、最能够表达自己意愿的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并要学会尊重
别人;②掌握解读新闻的理念与技巧,学会透过这些表象去探寻生活世界的真谛。(每点
2分)
5.(6分)本文是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因为其符合解读新闻所需的三个评判标准。①真实性。
本文新闻要素齐备,相关信息均来自“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这样的权威机构;②客观性。
本报道全面、平衡、准确地提供了中老铁路的相关事实;③道德性。本文的报道立场基于
公众利益,向公众提供了关于中老铁路便捷化的便利信息。(每点 2分)
6.(3分)C(强加因果)
7.(3分)D(“有限视角”错误)
8.(4分)不能换。①“你”表示叙事人称从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和对话感。
②“你”把叙事对象由特指父亲扩大开来,形成泛指,体现雪山大地对各民族的包容。(每
点 2分)
9.(6分)①雪山哺育了桑杰一家,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精神支柱;桑杰一家信仰、感
恩雪山。②雪山是连接父亲和桑杰一家的纽带,父亲通过叩拜雪山融入了桑杰一家。(每
点 3分)
10.(3分)AEG
11.(3分)C(“钟鸣鼎食”中“钟”字意思与此不相同)
12.(3分)D(“齐王不能识才的罪过”错误)
13.(1)(4分)主父偃说:“人如果不善言辞,在哪里可以用他呢?”(句意通顺 2分,译出
“而”“安”各 1分)
(2)(4分)丝线通过针穿入,但不能靠针而加快缝纫,嫁女通过媒人说成,但不能靠媒
人使夫妻亲密。(句意通顺 2分,译出“急”“亲”各 1分)
14.(3分)①都善于运用类比手法表达观点。②都为了自己而善说。庄周为了保全自己的性
答案第 1页,共 3页
{#{QQABZYSAgggoQIAAAQgCUQEoCgKQkBEACYgGhAAIMAAAgANABAA=}#}
命,客为了推崇自身。(答出第 1点得 2分,答出 2点得 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说:“陈述言辞,关系到自身的得失、国家的安危。”《诗经》说:“辞令语气和
悦呀,能使百姓安定。”言辞,是用来使人们互相沟通的。主父偃说:“一个人如果不善言
辞,在哪里可以使用他呢 ”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礼敬;王孙满
阐明道理,就使楚庄王感到羞惭;苏秦推行他的合纵主张,六国因此安宁;蒯通陈述了他的
理由,从而保全了性命。言语辞令,乃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
所以言语辞令不能不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
材料二:
庄周贫穷的时候,前去向魏文侯借粮。魏文侯说:“等我封地的粮食收上来再送给你吧。”
庄周说:“在今天我来求见您时,看见路旁牛蹄踩成的水坑中有条鲋鱼,它长叹一声对我说:
‘我还可以活命啊!’我说:‘等我为你南去求见楚王,挖开长江、淮河的水来浇灌你。’鲋
鱼说:‘如今我只要有一盆一瓮水就可活命,却说要为我去求见楚王,决开长江、 淮河的水
来浇灌我,那你就到卖干鱼的市场上去找我好了。’现在我因为贫穷才来借粮,您却说:‘要
等我封地上的粮食收上来后才能赏赐你。’即使粮食收上来了,也只有到佣工市场上去找我
了。”魏文侯于是就开仓拿出粟米百钟,送到庄周的家中。
材料三:
孟尝君推荐一个门客给齐王,有三年不被齐王任用,因此这个门客回来对孟尝君说:“您
将我推荐给齐王,三年来不被齐王任用,不知是我的罪过呢,还是您的过错 ”孟尝君说:“我
听说有这样的话:丝线通过针穿入,但不能靠针而加快缝纫;嫁女通过媒人说成,但不能靠
媒人使夫妻亲密。先生的才能一定很浅薄,又何必埋怨我呢 ”那门客说:“不是这样!我听说
周地的喾狗、韩国的卢狗,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猎犬。主人看见兔子并指给它看,就不会有逃
失的兔子;如果主人远远望见兔子就放狗,那么几代时间也捉不到兔子。这不是狗的无能,
而是指示人的罪过。”孟尝君说:“不是这样!从前华舟、杞梁激战而死,杞梁的妻子为此悲痛,
对着城墙哭泣,墙角因此崩塌,城墙也因此溃毁。君子真能在心里有法度,那就会感应在外
物上。城墙泥土还能被忠诚所感动,何况还是吃粮食的国君呢 ”那门客说:“不是这样!我看
见鹤鹅在苇茗上筑巢,用的是毛发,修建得很精巧,连女工也做不出来,可说得上是完美坚
固了。但大风一到,却苇折、蛋破、小鸟摔死,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它所托身的地方造成这种
结局的。再说狐狸,是人们要捕杀的;老鼠,是人们要熏灭的。但我从未见过谷神庙里的狐
狸被捕杀,土地庙里的老鼠被火熏,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它们托身的地方保护了它们。”
于是孟尝君再次将他推荐给齐王,齐王便让他做了国相。
15.(3分)C(“热闹欢快”的氛围错)
答案第 2页,共 3页
{#{QQABZYSAgggoQIAAAQgCUQEoCgKQkBEACYgGhAAIMAAAgANABAA=}#}
16.(6分)①诗人在芒种时节小睡观景,清闲自在,恰是“闲身”;②诗人对闲适状态欣然
自得,熏香诵诗,恰是“自喜浑无事”;③这样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表现出诗人渴望超
脱世俗的精神期盼。(每点 2分)
17.(6分)(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2)度义而后动,是而
不见可悔故也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8.(6分)①一边是怡然自得的白族村落小景 ②在于相互体谅及忍让 ③有的屋主以典故
为照壁命名(每句 2分)
19.(3分)引人注目 五花八门 潜移默化
20.(4分)这些内容,不仅反映出大理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了大理白族在中原
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修养的传统。(关联词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这些
内容”之后;搭配不当,“重视文化修养”不是一种品格,改为“传统”,改对一处 2分)
21.(3分)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极端的乡土社会,也就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
故放在③后)
(4分)①以戏台班子只有一套戏文来比喻乡土社会中获得的经验,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乡
土社会中经验的特点;②乡土社会中子孙从祖宗处继承的经验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
就像演员获得的个别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可以直接保存一样,使读者对乡土社会中经
验的理解更清晰深刻。(每点 2分)
答案第 3页,共 3页
{#{QQABZYSAgggoQIAAAQgCUQEoCgKQkBEACYgGhAAIMAAAgANABAA=}#}2023~2024学年下学期大理州普通高中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试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3个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在
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媒介语言现象就是社会现象,如果将我们怎样说话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视为素养问
题,那么素养养成的背后则是我们能够怎样说话和我们为什么说话,即社会提供的媒介载
体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特定的媒介语言和表述方式是媒介素养的基础。
“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大变革时期,大众媒体、思想启蒙使命感和公共议论形式同
时发生大变化,“报章体”就是这三者之间积极互动的产物。在各种阻隔社会流动的体制
性、技术性障碍被不断克服的大背景下,由互联网搭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以“节点”的开放
性方式将每个人联结起来,媒介成为了个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个人的也就是公共
的,这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的知识从“注释时代”转到了“评说时代”。我们据此可
以判断在新媒体时代,“评说体”即将成为新的媒介语言范式。
当媒介还居于社会的特殊位置时,专业化的语言范式和表述方式是媒介独特的文体标
志。英国作家艾迪生认为在国王议事厅、图书馆、学校和学院中传播的煤介与在俱乐部、
公民议会、茶桌和咖啡馆传播的媒介的写作样式是不同的。新媒体时代媒介语言的突破性
变化是“即时”,移动煤介工具彻底打破了专业媒介的技术性垄断,理论上使所有人都具
有即时接收超时空信息的优势。于是格式化的媒介用语和写作样式无法与移动媒介带动的
点触式、划动式阅读并即时分享的传播方式相匹配,因此其传播范围逐渐缩小,媒介用语
从专业煤介语言转向大众语言。
媒介语言是社会沟通的载体,人们通过媒介用最明确、最能够表达自已意愿的语言与
他人进行沟通,是为了实现民主而有效率的集体协商。互联网意味着人们不用集合就可以
获得并相互传递更多的信息,社交媒体轻易地突破划分信息传播范围和等级的体制界线,
实现所有人的信息共享,其中既预设了可以让所有人及时规避相关风险的立场,也会放大
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