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1:将等臂杠杆的中间部分加宽2:使之变成一个绕中心轴转动的圆轮,3:再把圆轮的外缘加工成槽状。这种周边有槽、绕轴心转动的圆轮叫做滑轮。一、滑轮的构造 由轮、框、轴组成。轮框轴观察两种滑轮使用方案定滑轮定义: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定滑轮。动滑轮定义: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探究一:使用定滑轮有什么好处?试比较F1、F2、F3的大小F1 = F2 = F3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______,但可以改变施力的________。力方向探究二:使用定滑轮时的理论分析o 定滑轮的实质:结论:定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等臂杠杆。仔细观看此片,用定滑轮的知识解释。探究三: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结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拉力的方向。探究四:使用动滑轮时的理论分析动滑轮的实质:结论:1.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2.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瘦子在二楼想用动滑轮提起重为700 N的一袋米,动滑轮的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请问:瘦子需用多大的力?答:350 N思考题: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
2.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
能否利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把它们组合起来,使它们既省力又方便呢?
能,把它们组合成滑轮组。改变用力的方向省力 滑轮组为了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可以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把一个定滑轮与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讨论一下,你能设计出几种组合方式?把你的方案画在下面方框中,并动手做一做。FGFF滑轮组的作用 (若忽略了滑轮重和绳与滑轮的摩擦力)1.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起物体.将物体提升的力等于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1/n)G。
2.手拉绳子通过的距离等于物体上升距离的n倍,即S=nh。实验表明,使用滑轮组拉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拉住,所用的力就是物体与接触面摩擦
力的几分之一,即 。
如图所示,拉力F的大小等于____。滑轮组绳子的绕法:
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端(或末端)在定滑轮上;
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端(或末端)在动滑轮上。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1.如图甲所示,物体B重100 N,在力F作用下匀速
上升时,F应等于___N。(不计摩擦)100B2.如图乙所示,物体A重为100 N,挂重物的钩子承
受的拉力是___N。人匀速拉绳子的力是__N(动
滑轮自重不计)10050A3.如图所示的四个滑轮组中,图___可省一半力,
图___最费力,图___和图____用力大小一样。乙丙甲丁4.如图所示,物体A重G=80 N,在F=60 N拉力下匀速前进,
此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等于____N。(滑轮自重及绳
子与滑轮的摩擦不计)120.N因为
所以f=2F=120 N
综合分析得:
1.竖直方向上有一对平衡力N和G
G=N=80 N
2.水平方向上有一对平衡力T和f
T=f=120 N动滑轮真君子是以入世之态度做事,以出世之态度做人。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及其特点,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对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⑵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和实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通过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结构特点,探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了解滑轮组工作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学习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以后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通过对滑轮特点的理论分析,再次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本节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从实物引入,通过活动1让学生认识滑轮、利用滑轮、区分滑轮;然后通过活动2,让学生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并从理论上分析滑轮的实质;然后指出如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可以既省力又方便,接着通过活动3研究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最后利用信息浏览介绍了另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轮轴,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整节教材将一个个的学生活动串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亲自观察,动脑分析,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节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功、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所以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把滑轮看作是变形的杠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尤其是确定动滑轮的支点,学生不容易想象;根据滑轮组的组装情况,判断绳子的股数,学生容易把握不准。所以滑轮的实质(尤其是动滑轮)和判定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课实验器材比较简单,知识的难度也不大,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从中发现规律,老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
关于课题的引入,教材采用的方法是,描述一个情景:工人在工厂里用手通过滑轮就把几吨重的机器缓缓拉起来了(最好用多媒体或视频展示此情景)。首先给学生一种震撼,原来这个小轮子竟然能起这么大的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可以利用科学漫画引入,展示一组图片(如图6-33所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图中有几位人物?各有什么特征?(2)胖子想干什么?他想让瘦子做什么?(3)结果闹出什么笑话?这幅漫画说明什么道理?学生议论后,发表见解,教师归纳。
也可以利用升旗仪式创设情景,提问引入。师:当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徐徐升起了(如图6-34所示)。你知道旗杆顶端有一个什么器件帮助把旗升上去的吗?你了解它的作用与实质吗?你还能举出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动滑轮和定滑轮
“活动1”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认识滑轮的结构;二是尝试利用滑轮提起重物,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学会区分两类滑轮。
观察滑轮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滑轮主要由几部分组成?轮子周边的槽有什么作用?轮子是绕着什么转动的?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有些学生可能不会缠绕绳子,可以启发学生:绳子是要装在轮子的槽中的,绳子的两端应分别连接什么?钩码如何悬挂?这些都是学生实际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主解决,同时教师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2-4人为一组进行活动。当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定滑轮和动滑轮)将钩码提起时,他们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积极性。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比较两种滑轮的不同点,由此得出什么是动滑轮和定滑轮。
探究两类滑轮的作用
根据前面的“活动1”,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同一个物体,所用的拉力是否相同?可以让学生先直接用手拉,感觉两次拉力的大小,然后再给各小组发弹簧测力计,进行活动2。
“活动2” 的目的有两个:活动A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活动B从理论上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的实质。
活动A可让学生先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表),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去操作。并画出图中三种方向的拉力示意图。
实验次数
钩码的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N
1
2
3
学生实验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拉动钩码时用力要均匀,使钩码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这时,可提出问题: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它呢?让学生举例说明。最后,教师指出:在许多情况下,为了改变用力的方向,常常使用定滑轮,可给人们带来方便。
活动B可参照活动A的方法,让学生先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去操作。这里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一定要竖直向上拉,不要斜拉。
由于动滑轮本身的重力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应选用轻质的滑轮,钩码应尽量重些(当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活动B还可以进行如下扩展:
(1)把钩码挂在滑轮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二者的重力之和。
(2)再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将该滑轮吊起(如图6-35),并使装置保持静止。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总重力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探究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好处?如何在实际使用中灵活选择它们?也可以增加一个练习:人站在岸上,想借助树桩,用一根绳和一个滑轮,把船拉到岸上,可有几种方法?用图表示出来。
关于活动C“使用滑轮时的理论分析”,可首先向学生指出:滑轮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因此它们也是一种杠杆,同样有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
为了帮助学生从定滑轮抽象出杠杆模型,教学中可结合课件展示(参照图6-36),让学生边观察动画,边操作实物转动滑轮,寻找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并作出动力和阻力的示意图,分别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不难看出,定滑轮的支点在轴心,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定滑轮的半径。再引导学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因为L1=L2,所以F1=F2。由此可以得出:定滑轮实质是个变形的等臂杠杆,不能省力。然后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也不变。
对于动滑轮,也可参照上述方法,结合课件展示(参照图6-37),让学生观察实物。动滑轮在上升过程中,绕着轮滑边缘O点转动,所以O点就是动滑轮的支点。可以向学生指出:当动滑轮运动时,O点的位置也在变化,所以动滑轮的支点实际上是瞬时支点。明确了动滑轮的支点在哪里,对“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就不难理解了。并引导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为什么动滑轮平衡时,可以省一半的力。
最后启发学生讨论:探究实验的数据与理论分析有些偏差,原因是什么?(由于摩擦及动滑轮的自身重力的影响。)
滑轮组
综合前面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滑轮组: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大家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活动3”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练习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二是探究滑轮组在工作时的省力情况。
(1)提出问题
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合起来提升重物,你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每种方法分别能省多少力?
(2)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绳子的固定端与自由端的概念,提醒他们绳子的绕法是设计实验的关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科学地设计,实在设计不出来的话,可以参考教材图6-55、6-56、6-57进行实验。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的方案,并给予鼓励。
让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在教材表格中,引导学生观察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加强合作。
(3)分析论证与实验结论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
(4)拓展与提高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①通过观察,你认为滑轮组省力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②若不计摩擦但考虑动滑轮重,则拉力与物重、动滑轮的重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观察如图6-38所示的情景,你认为这可能吗?理由是什么?
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进行对比总结。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定义
实质
特点
在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信息浏览”介绍轮轴和简单机械的组合,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通过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对简单机械的利用情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实验过程如图6-39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
比较(b)、(c)、(d)三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滑轮下面挂一个20kg的物体(如图6-40),挂物体的钩子承受 N的力,拉绳子的力F为 N(动滑轮的重不计,g取10N/Kg)。
3.如图6-41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 ,F2= ,F3= (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4.如图6-42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 若工人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____ __m,手拉绳子的力为__ ___N。
5.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关于这个滑轮,下列说正确的是( )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6.如图6-43是滑轮的两种用法,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是动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B.乙是动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C.甲是定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D.乙是定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7.如图6-44所示有两个滑轮,请设计一个最省力的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汽车拉出来。
8.如图6-45所示,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A沿水平面以l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5N,若不计动滑轮、绳子、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和动滑轮的摩擦,求:
(1)物体A与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大?
(2)拉力F在2s内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参考答案】
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 200 100
3. G/3 G/4 G/5
4 .2 80
5. D
6. B
7.如图6-46所示
8 .10N 4m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C 因为L1>L2>L3,而物体的重力和阻力臂不变,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F1<F2<F3。
2.滑轮组绕法如图6-47所示
3.G1:G2=1:2
探究滑轮的作用
【要点归纳】
1.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叫滑轮组。
【学法指导】
使用滑轮组省力情况:滑轮组由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所用的力F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n或F=(G物+G动轮)/n。
确定承担重物绳子段数n:首先分清定滑轮、动滑轮,在定滑轮和动滑轮之间画一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查绕在动滑轮上的段数。
组装滑轮组:n为偶数,绳端始于定滑轮挂物;n为奇数,绳端始于动滑轮挂物;即“奇动偶定”。
【能力拓展】
杠杆的分类及其应用:
种类装置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特点
不省力,即F=G
不计摩擦、绳和滑轮重。F=G/2,考虑动滑轮重:F=(G动+G)/2
不计摩擦、绳和滑轮重。F=G/n,考虑动滑轮重F=(G动+G)/n
S=h
S=2h
S=nh
实质
等臂杠杆
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
星科精练ABC
你学会了这些知识吗?
1.小华通过学习得到以下结论,你能帮他填写完
整吗?
(1)升旗时,人站在地面上向 拉绳子,旗向上运动,这是因为旗杆顶部有个 。
(2)如图8-5-2所示,甲图中使用的是 ,使用这种机械的好处是 。缺点是 ;乙图使用的是 ,使用这种机械的好处是 ,缺点是 。
(3)用一根最多能承受200N拉力的细绳。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在不考虑摩擦,绳重和滑轮重的情况下,最多能吊起 N
的重物。
(4)如图8-5-3,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100N(滑轮重不计),
滑轮上升速度5cm/s,则拉力F=
N,重物上升速度为 ,分析以下,这样使用滑轮组的好处在哪里? 。
(5)如图8-5-4所示,
用一根结实的绳子在两根光滑的木棒上绕几圈,一小朋友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竟撞在一起了,这幅漫画说明了 。
2.请你选出你认为正确的一项
(6)有一位举重运动员,他的体重为600N,他最多能举起800N的杠铃,这位运动员运用一个定滑轮提升一个重物时 【 】
A.最多能提起600N的重物
B.最多能提起800N的重物
C.最多能提起大于600N,小于800N的重物
D.最多能提起1400N的重物
(7)使用定滑轮沿不同方向将物体匀速拉起时,拉力分别为F1、F2、F3,如图8-5-5所示,则三个力之间的关系是 【 】
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F1>F2=F3
(8)一滑轮组承担动滑轮和货物总重的绳子股数为6段,若一个动滑轮重10N,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F=50N,摩擦不计,则货物重为 【 】
A.15N B.270N C300N D.900N
(9)工厂为了搬运一根笨重的机械近车间,某工人设计了如图8-5-6所示的四种方案(机械下方的小圆表示圆形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方案是 【 】
3.完成下列作图
(10)一根绳子只能承受1000N的拉力,要用它提起2400N的重物,要求使用的滑轮的个数最少,且人的拉力方向向下,画出符合要求的滑轮组的装置图(滑轮重和摩擦不计)
星科精练ABC
你能完成这些实验吗?
(11)如图8-5-7所示,观察这幅漫画并回答
①这幅漫画有什么科学道理?
②如果你是图中的瘦子,为了防止图中出现的尴尬场面,你会如何改进装置?(画图说明)
星科精练ABC
体验下列探究活动
(12)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即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的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8-5-8所示来进行探究。请你回答:
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