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习目标 学科素养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化的破坏。 2.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契机。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原有殖民地文化造成的破坏。(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体系的影响,理解战争对不同文化造成的客观影响,认识到保存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知识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2.条件
(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2)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3)一战中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
(4)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3.表现
欧洲: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愿望和行动不断高涨
亚洲: 出现了 争取民 族独立 和解放 的斗争 中国 先进知识 分子 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法属印 度支那 胡志明 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 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尼赫鲁 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4.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知识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2.表现
(1)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
(3)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影响
(1)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知识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概况
(1)印度文化
①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②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印度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④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2)新加坡和韩国
①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埃及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特征 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表现 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名词解释] 民族民主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见教材第73页·
观察上面两幅地图,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提示:一战后,欧洲出现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
[知识拓展] 民族自决
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
[情境再现] 挖教材
1.阅读教材P74“史料阅读”:这则史料透露出什么历史信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非洲的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到协约国的作战中来。但是,在客观上,他们的民族独立意识被激发出来。
·见教材第75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一战期间欧洲各国疲于战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有所放松,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2)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而此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接受了民族自决原则等先进思想,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
[情境再现] 挖教材
2.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中约定:“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摘自教材P75)这说明了英、美两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什么政策?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3.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摘自教材P77)材料主要强调了什么思想因素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儒家文化。
·见教材第77页·
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提示: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复兴是由于大战造成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为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而复兴民族文化。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一方面受西方和邻近地区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本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复兴。,
研习1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
现代史1900—1988》
[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特点。
答案:特点:民族民主运动手段多样化、结果基本失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虽遭到打击但仍然存在。
材料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
现代史1900—1988》
[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体系产生的影响。
答案: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1)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
(2)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
(3)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
(4)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途径和特点
(1)途径
①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赢得民族独立,如中国。
②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通过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获得独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土耳其。
③经过长期斗争迫使帝国主义承认其独立,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如印度。
(2)特点
①在亚、非、拉美地区广泛展开,高潮迭起。
②出现了联合反帝反霸反殖斗争的新局面。
研习 2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材料一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摘编自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
儒教精蕴》
[探究1] 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答案:影响:儒学的集体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韩国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的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地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地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罗传芳《儒家传统与
新加坡发展模式》
[探究2] 根据材料二,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的影响有何特点。
答案:特点:自发与自觉性;政府高度重视。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进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探究3] 根据材料三,说明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
答案:做法: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化,提出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1.新加坡的现代化与文化复兴
(1)就新加坡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来说,儒家文化功不可没。但新加坡现代化的成功不是儒家文化单方面作用的结果。
(2)由于新加坡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西方文化中的政治制度、自由市场、个人主义、法治都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奠定了新加坡现代社会的基础。
(3)新加坡现代化的成功首先是西方直接输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新加坡实际上是把西方文化的竞争性与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勤奋、忠诚、集体主义等伦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现代的东方文化。
2.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点
(1)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埃及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2)重视民族文化复兴。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埃及汲取古埃及优秀文化遗产,复兴民族文化。
(3)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创新发展。印度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韩国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埃及发展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一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出现,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2.二战给予殖民主义致命打击。战争结束后,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退出历史舞台。
3.二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1.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非洲士兵,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故选C项。
答案:C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解析: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主要处于一战期间,A项错误;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指的是维新思想的兴起,产生于19世纪末,在一战之前,B项错误;近代中国思想界并没有发生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的思想转变,C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引起中国思想界发生转变,D项正确。
答案:D
3.当欧洲“革命圈”闪闪发光之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也奏响了“民族曲”,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这场运动(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瓦解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A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摧毁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其瓦解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无直接联系,C项错误;“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D项。
答案:A
4.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战后的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第三世界发展壮大”和“经济全球化”,排除A、B两项;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多样化的,排除C项。
答案:D
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二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二战后,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
B.二战后,亚洲一些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C.二战后,亚洲民族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着力创建本土文化
D.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亚洲四小龙中最先构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解析:据材料“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可知,二战后一些新独立的亚洲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复兴,故选B项。
答案:B
课时作业(十三)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选择题
1.在一战中,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悉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据此可知( )
A.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
B.一战改变了欧亚的政治版图
C.列强放弃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
D.一战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提供了契机
解析:材料“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悉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体现的是一战推动了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故选D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在一战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一战对欧亚政治版图的影响,排除B项;C项中“放弃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D
2.民族自决是一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人口的 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等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处理
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波兰复国后,波兰国内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存在很多其他民族的人,这主要是由于大国按照自身意志对波兰进行领土划分所致,故C项正确;A项中“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波兰的复国正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B项错误;波兰复国后已经成为了独立主权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世纪20年代,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1918—1922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也认为欧洲社会已进入了其存在的最后阶段,接下来是不可逆转的衰落。上述认知形成主要是因为( )
A.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一战后欧洲优越感的丧失
D.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知识分子开始感叹西方社会的衰落,故选C项;俄国本身属于欧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会使知识分子感叹欧洲的衰落,排除A项;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于1929年爆发,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C
4.《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 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亚洲国家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指的是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首先在欧洲到来,排除A项;多数亚洲国家还是资产阶级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排除B项;20世纪初的亚洲国家没有实现联合斗争,排除D项。
答案:C
5.建于1949年的印度国家博物馆,展示了许多代表不同宗教和讲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铜雕。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图案精美,保存完好,让人赞叹印度古代工匠的精工细作。其反映了印度现代文化中( )
A.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B.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精英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
D.传统的种姓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
解析:据材料“展示了许多代表不同宗教和讲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铜雕”“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可知,二战后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展现其众多的宗教文化,这说明了印度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而政教分离政策是二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自由主义、种姓制度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
答案:B
6.五四运动成为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共同体。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B.推动国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中国各民族革命力量联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体现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B项;材料未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排除A项;材料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各民族革命力量的联合,排除D项。
答案:B
7.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他们涉及的主题是( )
A.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改革
D.反殖民主义斗争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者均发生于一战后,故他们涉及的主题是“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A项正确;三者都不属于“革命”,尤其是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项说法错误;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的华夫脱运动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不是资产阶级改革,C项错误;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墨西哥经济的破坏,而不是反殖民主义斗争,D项错误。
答案:A
8.在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二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会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
D.战争规模的扩大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等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C项正确;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的兴起是在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战争规模扩大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9.一位英国首相访问非洲后,发表谈话:“改变的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与否,这股民族自决的风气是个政治事实,因此我们国家的政策必须将它考虑进来。”不久,独立运动纷纷出现。材料表明( )
A.一战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B.非洲殖民体系在当时已完全崩溃
C.英国首相尊重非洲地区传统文化
D.殖民者的无奈和殖民主义的衰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民族意识的增强导致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这股民族自觉的风气是个政治事实,因此我们国家的政策必须将它考虑进来”反映了殖民者的无奈和殖民主义的衰落,故选D项;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意识的增强导致民族解放运动发展,A项时间错误,排除;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非洲殖民体系完全崩溃,排除B项;英国首相并非尊重非洲地区传统文化,而是迫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压力而重视,排除C项。
答案:D
10.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解析:亚洲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儒家文化,说明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亚洲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模式有根本差异,A项错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指的是政府不过度干预的经济管理模式,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
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要按照民主的原则解决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的迫切的政治与经济问题。
——摘编自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
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
《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拒绝战争,维护和平”成为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心声。美苏“冷战”加剧,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使整个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由于领土纠纷、民族宗教矛盾及西方大国的强权政治等,这些发展中国家之间时常爆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许多有良知的科学家反对战争,尤其反对核战争,他们纷纷投入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1985年联合国通过《国际和平宣言》,要求“各国人民与联合国一起共同努力,捍卫和平与保障人类的未来”,2001年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纪念国际和平日。
——摘编自陈新慧《对反战和平
运动问题的分析》
(1)指出材料一中“亚洲本身都变了”的具体含义,请结合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处理战后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战和平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1)含义:亚洲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
具体史实:在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领导人民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2)原则:民族自决原则。
原因: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树立的原则;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3)影响:有利于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和平环境;有利于推进联合国和平发展工作的进行。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正如有人所说:“一战时,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以1917年激进的革命形式——布尔什维克革命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自由’的形式为代表。诚然,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战时,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差别,‘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对此,时任美国国务卿兰辛讲道:“总统关于自决权的宣言,会在许多地区引起麻烦。”在俄国革命刚刚成功的1917年11月,列宁起草公布了《和平法令》:主张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储昭根、于英红《一战后民族
自决原则的公认与效应》等
材料二 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事实证明,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摘编自大卫·克里斯蒂安等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材料三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家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了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
儒教精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自决”广泛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韩国吸收的儒家思想的内容,并指出其对韩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一战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问题:国内政局动荡;边界争端;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原因: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3)内容: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团结协作。
影响: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