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7 21:0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习目标 学科素养
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情况。 2.了解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学校教育的过程,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立足于时空观念,掌握其概况和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认识世界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知识点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学校教育
①主要形式
官学 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学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②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支撑。
(2)古希腊学校教育: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近代教育
(1)渊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成就
世界 法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
美国 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中国 北京 大学 ①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校长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 大学 ①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②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3.现代教育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表现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初期 内容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②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影响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文化大 革命”时期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文化大革 内容 ①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影响 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4.学校教育的作用: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知识点二 印刷书的诞生
1.雏形: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发展
(1)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
(2)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3)东汉:105年,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等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4)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5)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6)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3.影响:印刷书的诞生,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三 图书馆的成长
1.概况
国外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②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随之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国内 ①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得到发展,以明清两代尤其突出。明朝中期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2.作用
(1)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2)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知识点四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概况
国外 博物馆 ①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②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③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国内 博物馆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④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⑤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⑥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⑦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⑧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
2.作用
(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情境再现] 挖教材
1.阅读教材P80《白鹿洞书院揭示》图文。你如何理解其历史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史料类型:其兼有文献和实物史料的特点,对研究宋代书院教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史料内容:《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钻研理学提倡的义理,修养身心,以达到自觉遵守的目的;有利于研究宋代书院的课程设置特点、教育目的及作用等相关史实。
[精要点拨]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与评价
(1)特点:起源早;政府主导;官学与私学并存;儒学主导;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2)评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政府提供了后备人才,巩固了专制皇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但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见教材第81页·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提示:(1)大学是科学文化研究的中心,致力于研究高深学问。
(2)大学不是人们升官发财的阶梯,入大学的目的是求学。
[知识拓展] 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为近代文化发展准备了人才。
(2)传播了新思想、新学说。
(3)促进了我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4)客观上推动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
[情境再现] 挖教材
2.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摘自教材P83)这有何作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对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
·见教材第83页·
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提示:印刷书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思维点拨] 印刷术和印刷书的影响
(1)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方便编排和修改。
(2)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3)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4)印刷业的革新,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留存和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5)有利于知识与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
(6)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
[知识拓展] 图书馆、博物馆建立的作用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2)开展社会教育。
(3)开发智力资源。
(4)提供文化娱乐。
(5)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
[情境再现] 挖教材
3.阅读教材P84“史料阅读”。从中你能看出汉代对文化保存起了怎样的作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汉承秦制,以萧何为代表的汉代官员保留了大量秦代文献。
(2)汉初推崇黄老之学,但也注重兼容法家和儒家学说。
(3)设置史官搜集整理各种思想与书籍。
[情境再现] 挖教材
4.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摘自教材P86)近代以来的博物馆具有怎样的职责?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归纳拓展] 现代博物馆的功能
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包含了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七项。内容上一般分为美术馆、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地区博物馆及特别专题博物馆等。不同的博物馆各有其独特风格。
研习1 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作用
材料一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唐代的学校教育异常兴盛,教育行政机关也有系统可寻,较前代进步。北宋时期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到了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
——摘编自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特点:政府重视、主导;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教学内容;适应古代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经历了由逐渐完善到走向衰落的发展过程。
影响: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材料二 1872年夏,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30名学生启程,拉开了中国近代官费留学教育的序幕……1898年8月2日,光绪皇帝发布谕旨:“现在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自从清政府提倡去日本留学的政策出台后,又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办法督促国人负笈东渡,留日学生人数在数年间成倍增长。……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出:“对中国的近代化来说,留学生可以比作报春鸟,比作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
——摘编自靳春泓《晚清留学制度演变考察》
[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留学生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影响:留学生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三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清华大学校歌》
[探究3] 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清华大学的特点。
答案:特点:汇集中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代表了中国当时大学教育的较高水平。
1.中国古代教育的特色
(1)具有完整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2)充分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发挥生产、经济功能。
(3)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4)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有利于保证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影响
(1)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留学生回国后,将西方科学及物理、化学等新兴学科带到中国,传播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思想学说,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空前大解放。
(2)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优秀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思想史上的宗师及文化名人大多都是有留学背景的学者。不仅如此,还为中国共产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骨干力量。
(3)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留学教育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翻译、外交、社科各方面的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中国近代大学,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办学理念,受西方高等教育影响颇深,留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师资的重要来源。
研习 2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
材料一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
[探究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经费有国家的保障;目的主要是培养后备官员;官学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管理。
影响:培养了人才,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材料二 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了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
——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
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
[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教育的社会作用。
答案:作用: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应试的需要;弥补了官办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大众素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材料三 在1100年至1200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
大学起源探微》等
[探究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积极影响: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材料四 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官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
[探究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材料五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
[探究5]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浮宫为人类文化传承作出的贡献。
答案:贡献: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向公众开放,普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推进世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
(7)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8)活动。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二者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总之,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传播媒介简称传媒,传媒大致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而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造纸术与印刷术堪称人类书籍发展历史上的两座里程碑。纸的发明使用,使文字记录更加方便,而印刷技艺的普及和推广,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从容。印刷术的诞生,极大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二者最初主要用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后来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1.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示意图,由此反映出(  )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
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解析:汉代中央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说明汉代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C项正确;图中未提及儒学信息,排除A项;从图中可知,私学只占很小一部分,B项说法错误;太学和地方学校是不同层级的学校,二者之间没有监管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C 
2.下图为西欧12、13世纪的大学课程设置。据此可知,当时西欧(  )
A.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
B.大学教育具有世俗性
C.近代科学已逐渐兴起
D.商品经济不断地发展
解析:据图片信息,12、13世纪,欧洲大学开设的有医学、法学专业课程和天文、几何、算术、音乐等基础课程,反映出西欧大学教育具有世俗性,故选B项;据图片信息,神学仅作为专业课程中的一部分,不能表明“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排除A项;12、13世纪近代科学尚未兴起,排除C项;西欧大学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不能说明当时“商品经济不断地发展”,排除D项。
答案:B 
3.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
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权力
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解析:根据材料“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权力,故选C项;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且京师大学堂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改革后的结果,A项因果倒置,排除;材料没有涉及B、D两项,均排除。
答案:C 
4.约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
B.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谷登堡的发明得到迅速推广,欧洲出现了大量印刷厂,这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5.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图书馆还在,很容易重建世界,如果图书馆也没有了,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这说明(  )
A.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B.书籍是文化传承的唯一载体
C.图书馆是传承文化的唯一机构
D.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解析:据材料“如果图书馆也没有了,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可知,该学者认为书籍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图书馆,不是博物馆,排除D项;B、C两项中“唯一”说法错误,均排除。
答案:A 
课时作业(十四)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解析:由材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汉官仪》记载:“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汉顺帝使明识礼乐的宋登“持节临太学,奏定典律。”这反映了(  )
A.太学注重培养社会实用人才
B.太学是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场所
C.太学承担了礼仪教化的职能
D.太学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解析:由材料“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可见太学承担了礼仪教化的基本职能,C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太学注重培养社会实用人才,A项错误;太学是教育场所,不是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场所,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太学对民间积极向学风气的影响,D项错误。
答案:C 
3.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持的共同推动下,创办书院蔚然成风。据此可知,宋代(  )
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解析:根据材料“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可知,宋代在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的背景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为朝廷选士服务,即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理学兴起与书院发展的关系,B项错误;“教育形成完整体系”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项错误;“书院成为学术研究中心”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项错误。
答案:A 
4.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蔡元培认为大学的功能是(  )
A.促进学术研究 B.实现仕途通达
C.发展新兴学科 D.培养专业人才
解析:据材料“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可知,大学的功能是促进学术研究,故选A项;“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实现仕途通达可以去“专门学校”,这不是大学的功能,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发展新兴学科”的问题,排除C项;“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说明培养专业人才不是大学的功能,排除D项。
答案:A 
5.下表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据此可知,我国(  )
时间 1977 年 1979 年 1984 年 1988 年 2008 年 2011 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的目标
C.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D.践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录取率整体上不断提高,到2011年达到了72.3%,反映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A项错误;实现高等教育普及的目标与录取率72.3%不符,B项错误;直到1995年,我国才确立“科教兴国”战略,D项错误。
答案:C 
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考察和比较,发现“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兴学会、办报刊的同时,积极创设“强学书藏”并向社会民众免费开放。这体现出“书藏”的重要作用是(  )
A.保存文化遗产 B.传递科学情报
C.开展社会教育 D.开发智力资源
解析:维新派仿效欧、美、日的图书馆,创设“强学书藏”并向社会民众免费开放,结合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可知,“书藏”具有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
答案:C 
7.18世纪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规模庞大的近代国家博物馆,它们都拥有大量藏品,如大英博物馆有罗塞塔石碑,卢浮宫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有古罗马时期的马赛克贴画。这些近代博物馆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对外殖民扩张的结果
B.文艺复兴运动提供大量藏品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国家注重文明传承
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规模庞大的近代国家博物馆,故选C项;对外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国家注重文明传承均非近代博物馆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B、D三项。
答案:C 
8.在大萧条来临前夕,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解析:据材料“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可知,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阅读书报的人数显著增多,这表明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A项正确;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经济大危机时期,书报阅读无法实现国民素质的大幅提升,C项错误;当时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D项错误。
答案:A 
9.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7个,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个。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解析:由材料中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增加数量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答案:A 
10.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要载体。下图①②③④依次对应的载体正确的是(  )
A.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B.博物馆、印刷书、学校教育、图书馆
C.学校教育、图书馆、印刷书、博物馆
D.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
解析: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①是学校教育;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故②是图书馆;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印刷书的诞生,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故③是印刷书;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故④是博物馆;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二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12.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展出大英博物馆(该馆建于1753年)的100件世界文物,各具代表性的文物引起大家的关注,其中包括体现中华文明的九件珍贵文物。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下)》目录摘编
章节 标题 代表性文物举例
第十五 部分 现代世界的入口(公元1375年至公元1550年) 印加黄金美洲驼(黄金雕像,来自秘鲁)、明代纸币(纸币,来自中国)
第十六 部分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公元1450年至公元1650年) 双头蛇(马赛克装饰小塑像,来自墨西哥)、柿右卫门瓷象(陶瓷雕像,来自日本)
…… …… ……
第十八 部分 探索、剥削与启蒙运动(公元1680年至公元1820年) 阿坎鼓(制于西非,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澳大利亚树皮盾牌(来自澳大利亚)
第十九 部分 批量生产,大众宣传(公元1780年至公元1914年) 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来自英格兰)、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炻瓷镶银茶具,来自英国)
…… …… ……
材料二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大英博物馆的价值或影响。普罗克特认为:“大英博物馆有着浓重的殖民主义思想体系。”乐晓君在《大英博物馆——藏品中的人类发展史》中谈道:“大英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在讲述人类文明发展的故事。”谢小琴在《现代性视角下的大英博物馆》中讲:“博物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帝国的实力是大英博物馆发展的基础。”
(1)阅读上表,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下)》目录划分阶段,并结合“章节”和“标题”说明理由。
(2)从材料二对大英博物馆评价的三个观点中任选其二,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阶段及理由
第一阶段:第十五、十六部分,14—17世纪,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开始向近代转型。
第二阶段:第十八、十九部分,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历史进入工业社会。
(2)观点一:大英博物馆很多文物是殖民侵略的产物。
论证: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土地,屠杀印第安人,抢掠财物,如第十六部分中的代表性文物来自墨西哥的双头蛇;随着美洲印第安人大量被屠杀或因病死亡,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运黑奴到美洲,制于西非、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阿坎鼓能反映这一史实。中国文物是英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见证。可见,大英博物馆部分文物反映殖民侵略。
观点二:大英博物馆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论证: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联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各区域间的商品、物种的交流与传播,来自秘鲁的黄金雕像、印加黄金美洲驼,体现了世界洲际间的交流。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工业社会。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交通、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恰恰体现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展出的中国文物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总之,每件文物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