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2、体会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鉴赏的技巧。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的意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会诗歌分析、鉴赏的技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
同学们,现在是大白天,给个机会咱们一起来做个白日梦。假如你是一个千万富翁,整天充塞耳朵的是金钱的吵闹声。有一天,你实在是太累了,关掉手机和电脑,离开办公室,想找个地方隐居一段时间,那么,你最大的追求是什么?(生自由发言)
我听到有同学说想找个世外桃源,大家还记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提到的那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吗?一起来回顾一下。(生齐背,课件一边播放《桃花源记》片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活动2【讲授】归园田居
一、作者简介:
1、陶渊明:已学过陶渊明的《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学生自己看《优化设计》里的介绍。
2、强调: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
他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杜甫、苏三家),又被称为田园诗人。(课件播放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隐逸诗人、田园诗人)
二、学习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一)、读诗
1、听录音,并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2、齐读,要求有感情,并一边体会诗人的心境。
(二)、分组讨论学习
(幻灯片出示问题1、2、3、4)
1、诗人为什么归田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时代背景:东晋时期,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设疑:诗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他后悔了吗?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人把官场视为“尘网”,把当官看作是“误落尘网”,写出了对官场生
活的厌恶之情。“误落”一词,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悔恨,既是对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
以上两句诗揭示了诗人迫切离开官场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
2、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农村生活场景?
1)、找出诗中的句子(幻灯片出示诗句及插图)
2)、结合诗句及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场景。
3、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宁静、和谐、朦胧
由近景到远景,幽美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情绪。正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由近闻到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示出乡间的宁静与平和。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捕捉了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与诗人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达诗人追求恬淡的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诗人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行中,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归田园后的心境是怎样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职。若从这个角
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世与我相遗,复驾言兮焉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的意义。
引入人生的舍与得的问题。
(三)、小结: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省和认识,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和不满;诗中主要描写自己归田之后恬静闲适的生活及宽松愉快的心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后的自由、舒畅和无限欣喜之情。
(四)、艺术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二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彩。
三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活动3【活动】归园田居
分组讨论
活动4【作业】归园田居
作业: 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得的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更是一种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如何面对“舍”与“得”的呢? 请以“舍与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